【獨家專訪】兒科醫生李家仁 釐清過度活躍症流言

2018-03-23 17:37:23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早前香港發生倫常慘案,一位52歲外婆疑因照顧6歲患過度活躍症(AD/HD)的孫兒心力交瘁,「不想孫兒辛苦」將其勒死。香港輕新聞發現,除了世界衛生組織、香港醫院管理局等官方資訊外,坊間對過度活躍症也有不少討論和偏方,為了解其可信程度,專訪了李家仁醫生。

過度活躍症有多普遍?

李家仁醫生表示,世界範圍有記錄的兒童過度活躍症發病率約為3-7%;香港過往的調查顯示,本港6至16歲兒童的發病率相若,其中男童比女童發病率更高,比例約為5:1,估計在香港兒童及青少年中有4萬人是患者。

頑皮和過度活躍症怎麼分辨?

李家仁醫生形容,過度活躍症的不像其他症狀,「譬如發燒,燒到多少度就是多少度」,過度活躍症通常都是從兒童的一些表現進行判斷,其中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病徵界定就是症狀持續半年以上,以及病徵在兩個或以上環境出現:「兒童通常在較陌生的環境下通常會感覺拘束,相反若有兒童並未因環境陌生緊張感到局促,而是繼續表現得過度活潑:例如一些兒童一回到幼稚園學校就不停『拆嘢』,那都有可能是(過度活躍症)表現。有些人會認為是過度活躍症,有些人則認為不是,所以初步判斷過度活躍症患者現在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過度活躍不是病?只是人格特質?

網上有看法認為,過度活躍症是一種人格特質,一些名人也具有明顯過度活躍症傾向,遂認為過度活躍症不屬於疾病,甚至不應該被矯正。李家仁回應稱:

過度活躍症與腦部發展有關,由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功能失調(一般為血流量低),或者多巴胺功能不足及腎上腺素活性不夠造成,和一般頑皮有本質分別。

按醫生實際接診的觀察,家屬及其身邊人撫養有過度活躍症症狀的兒童是件十分艱難的事,其中辛苦非外人可想像。因此李家仁認為,消極對待過度活躍症的看法並不實際。

李家仁醫生認為,不吃糖類及味精等添加劑以防止兒童過度活躍的說法沒有根據。(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過度活躍症會遺傳?

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如果父母任意一方患過度活躍症,其子女患病機率為57%。而兄弟姐妹任意患有過度活躍症,也可能有32%機會。李醫生認同相關數據,但指要注意對家庭的意義:「即使低到只有1%的發病率,如果真的病發也無可奈何」,尤其是「無理由告訴已經確診的家長『因為遺傳機率高所以別生孩子』」。

不吃糖可以防止過度活躍症?

網上有傳言稱糖類、味精、奶精、色素或任何人工再製品(包括零食)可能導致兒童過度活躍,只要避免食用含以上成分的食物就可避免過度活躍。

李家仁醫生認為此說法沒有根據:

「因為想得出這個結論必須要把『吃』和『不吃』兩組不同的兒童進行對比,在無法提供參照時不能妄下結論;而且現實生活中,想讓兒童完全一點不接觸這類食物成分也很難辦到,所以很難驗證此說法是否成立。」

過度活躍症有黃金治療期?

在這宗新聞衍生的社會討論中,「過度活躍症的黃金治療期」一度引起輿論關注,香港衛生署乃至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皆認為,兒童6歲到9歲期間是治療過度活躍症的最佳時期。李家仁醫生就表示6到9歲其實是真正開始要醫治的年紀,即使過了這段時期再受治療也沒有問題。不過對於患者來說,可能損失上學所需要的知識,影響考試成績。李家仁表示,只要家長懷疑自己小孩有過度活躍症,任何時候都可以就醫,「兩三歲都可以」。

李醫生稱,過度活躍症一般被察覺都是在小孩開始上幼稚園尤其是小學之後,因為過度活躍帶來的一些副作用會在小朋友接受學校教育時凸顯出來,「會出現如何逼迫也不聽講、回家做不了功課、考試經常失敗等這些明顯的挫折」,而如果這個時候給小朋友服藥治療,功效也很明顯,甚至是患兒本身亦能明顯察覺服藥前後的變化,因此有小朋友還會主動要求服藥。

李家仁補充,目前治療過度活躍症的藥物基本是藥丸或膠囊形態,年紀太小的小孩難以服用,所以與其在「黃金治療期」上糾結,不如說「要看小孩幾歲開始可以服用藥丸」。他續指,治療過度活躍症不存在「保持服藥一段時間就能痊癒」這種情況,而且通常治療的模式是「發現問題才解決」,因此討論「黃金治療期」其實意義不大。

確診過度活躍症會被強制轉校?

有部分家長擔心,如果小孩被確診過度活躍症會被標籤,進而強制轉校,導致很多家長不願意帶小童到醫院,害怕留下確診記錄。李家仁就表示,醫生絕對會保護病人私隱,不會主動向學校透露患病兒童的情況,「最常見的情況反而是校方和老師先觀察到學生有疑似過度活躍症徵兆,隨即建議家長帶小孩就醫;爾後家長怕小孩在校內因病情曝光被欺凌,進而主動隱瞞小孩病情。」

政府排期需要很久?

本次事件後,有社會聲音關注目前政府是否有舉措支援過度活躍症患兒及家屬。李家仁說通常醫生會轉介患病兒童去「兒童精神科」就診。但因為需要診治的患兒越來越多,若在政府醫院排隊則時間太長;而且一般學齡前兒童都採用「行為治療法」,到了可以服藥治療的年紀,小孩往往已開始讀小學。而香港人口多、病童多,排期久難以避免。因此李家仁醫生建議如果家長擔心,不妨去私家診所先了解一下情況。

治療過度活躍症的藥物利他能(Ritalin),李家仁醫生認為目前社會對該藥危害的討論,都是建立在「濫藥」前提下的假設;但只要遵循醫囑,很少機會出問題。(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行為治療有用嗎?

李家仁指出,目前社會上也有人不願服藥,而採用「行為治療法」,但他認為現在並沒有十分奏效的針對過度活躍症的行為治療方法,「臨床心理學家會逐步逐步從細節教導小孩如何與他人相處、對話,但小孩自己對這些信息能接收多少,能消化到多少,就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最好的方式是藥物治療結合行為治療,具體情況因人而異,需醫生判斷。

利他能是受管制藥物,和安非他命一樣?

李家仁指,治療過度活躍症的藥物「基本所有醫生都可以開」。只要經醫生確診,不管是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或者是家庭醫生都可以開藥;在醫學界的認知中,過度活躍症也漸漸不再是罕見病。過度活躍症可以有很多症狀表現,例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等等,每個發病者的病例都不相同。

總體而言,李家仁認為服藥治療過度活躍症的好處遠大於其帶來的副作用,只要知道服用劑量並謹慎使用,基本不會存在「過量服藥」、「濫藥」等情況。目前社會對治療過度活躍症的藥物「利他能(Ritalin)」危害的討論,都是建立在「濫藥」前提下的假設;但只要遵循醫囑,很少機會出問題。

 

【輕百科】倫常慘劇背後 過度活躍症其實有得醫?

【輕百科】倫常慘劇背後 過度活躍症其實有得醫?

【香港輕新聞】52歲外婆疑因照顧6歲患過度活躍症的孫兒心力交瘁,在「不想孫兒辛苦」下將其勒死。現時,香港在關注過度活躍症...

 

發佈於 特稿
By 2018-03-2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