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呂大樂﹕林鄭的「迷離世界」時間框架

2019-10-25 12:46:11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0月25日於《明報》撰文表示,特首林鄭的先初步報告、後平息爭議的部署,怎樣去看也是繼續死局一個,而在抗爭者的一邊,基本上也缺乏能力和智慧將訴求作出政治轉化,雖然行動的款式或者千變萬化,但具體內容則不斷重播;這個「迷離境界」的狀况,短則繼續維持4至6個月,長則直至她的任期結束;而林鄭的短期似乎是很多人的長期。

對市民耐性的大考驗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0月25日於《明報》撰文表示,這五個月以來所發生的事情,「感覺上愈來愈超現實」,「熒光幕上的新聞報道、人物專訪,慢慢覺得很多東西完全無法聯繫起來」;感覺像是在觀看《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亦即是時下所稱的「平行時空」。

呂大樂表示,特首宣讀新一份《施政報告》,「效果如何不知從何說起」,由於現時各方的意見分歧至各走極端,「基本上是由立場來決定會否聽取及理解對方的看法,各人解讀施政報告的內容時,大有可能是早已作出定論,沒有需要再聽任何補充說明,更不會因為聽過解說而改變主意」,儘管沒有什麼爭取群眾的作用,亦可以傳達出一些新的信息。

特首林鄭在網上與市民對話之中,提出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訴求的新回應,要待「年底監警會提交初步報告後,假如仍未能平息爭議時,會研究如何進一步回應市民的訴求」。呂大樂認為,這番講話甚有參考價值,其重要性有兩點,「一是特首對眼前形勢的判斷和她所採用的時間框架;二是她的預視能力及準備工夫」,而明顯地林鄭並不覺得,「在目前的形勢下,要等待到年底才收到監警會的初步報告,是對大家的耐性的很大考驗」。

林鄭的鎮定異於常人

呂大樂指,由林鄭的說話,我們可見「她似乎是依據另一種程序和時間框架來處理眼前的問題」,不過以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既然已委託監警會辦事,又實在很難在尚未走完那一圈之前,先下定論」,這樣的部署,「市民先要多等約兩個月的時間,待初步報告出來之後,再等待她來判斷是否已足以平息爭議,然後再看看會否考慮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建議」。呂大樂認為,林鄭「這種處變不驚、泰山崩於前而堅持一切如常的那份鎮定,相當佩服;我相信這是絕大多數傑出的領袖都無法做得到的」。

假如林鄭「沒有意思跟我們開玩笑的話」,呂大樂表示,「目前這個『迷離境界』的狀况,短則繼續維持4至6個月,長則直至她的任期結束(當然,誰也不能排除提早結束的可能性);她的短期似乎是很多人(或多數人)的長期」;同時林鄭仍然覺得在監警會初步報告之前,「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或需要)再作補充,與此同時也未有計劃進一步(當然之前也未有做過些什麼)面向『和理非』溝通、對話」。

呂大樂認為,這情況是涉及「民意反彈」的迷思,林鄭幾個月來「好像相信自己沒有需要怎樣尋求妥協,又或者進行議價、談判,只要等到對手犯錯,便會出現所謂的『民意反彈』,再而『和理非』自動歸隊,於是暴力抗爭者受到孤立,從此政府回到主導大局的位置之上」,一直等待當抗爭暴力升級之時,便自自然然地會出現「割席」,而面向一般市民和「和理非」,反而沒有打算要做些什麼。

與抗爭者沒有接合點

呂大樂表示,林鄭似乎很有耐性地等待出現「割席」,然而「苦等至今仍一無所獲」,「一般市民和『和理非』又一直以為某種對話總會出現,於是在參與行動的風險與成本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仍然(頗一廂情願地)出來表達訴求」,兩者之間基本上沒有接合點。以特首的角度而言,下一個可以通話的關口,至少在監警會初步報告完成的兩三個月之後,而抗爭者(包括和理非及勇武),在短期內不會出現重大逆轉的情况下,將會以為期更長(數月、半年、一年)發展下去。

呂大樂指,林鄭所採用的時間框架,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她的預視能力,而林鄭「似乎仍然假設監警會的初步報告將足以(至少是有條件)回應多數市民的訴求」,而背後的由何理由作出這個判斷,不得而知,「肯定的是這跟很多市民的期望會有明顯的差距」,如果實在的評估一下目前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則應該明白初步報告能夠平息爭議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呂大樂認為,「特首的先初步報告、後平息爭議的部署,怎樣去看也是繼續死局一個」,似乎林鄭已決定死守一個死局;另在抗爭者一方,「基本上也缺乏能力和智慧將訴求作出政治轉化,雖然行動的款式或者千變萬化,但具體內容則不斷重播」。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10-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