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美軍城市治安戰 核心要素有哪些?

2019-08-08 13:15:24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近日,內地網絡上有一篇網文,主題是介紹現代戰爭中的城市治安戰(或者可稱為住民地作戰,是城市作戰的其中一種),主要以美軍的幾場戰爭為例來說明現代戰爭中城市治安戰的重要性。閱畢此文,筆者也想談談有關城市治安戰的話題。其實通俗來講,城市治安戰也就是遊擊戰爭,而游擊戰的核心則離不開以下幾點:

美軍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進展異常順利,可說是有大量不滿塔利班管治的不同民眾及北方聯盟武裝力量的結果,只是這個結果無法持久。

 

情報的重要性

城市治安戰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陌生的環境裏和陌生的對手作戰」,因此對於治安戰來說,如果不能事先掌握對手抱有什麼目的、具有什麼樣的戰鬥力,則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在實際作戰中,如何獲得真實正確的情報對於部隊來說至關重要。

對於城市治安戰的部隊來說,沒有情報就猶如失明一樣。大量的城市建築、複雜的城市人群隨時隨地都會變成戰場。同時由於現代戰爭中大量的衛星、電子戰飛機和無人機的投入,海量的數據來源讓情報的獲取越來越多。但是如何區分正確的情報和虛假的情報,這就成為部隊情報部門一道考驗。而且美軍的經驗表明,無論什麼樣的裝備都無法取代人工獲得的情報,在阿富汗戰場上美軍的情報人員從當地居民口中獲得的情報遠比衛星、無人機這些設備獲取的情報准確和重要。

坦克小組在小巷不斷向對街開火,是第二次費盧傑會戰時美國人對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印象。在這次戰役中,美軍坦克與步兵小組緊密的協同進攻,可說是制勝關鍵;同樣地,美軍也參考過俄軍車臣戰的經驗,預先安置大量出逃的費盧傑居民。(網絡圖片)

原則是「防止擾民」

治安作戰的根本目的,是給佔領區的人民重新帶來和平安定的生活。如果治安作戰給民眾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則就喪失了作戰的目的,顛倒了目的和手段次序。治安戰一般都是在民眾當中進行的,因此,民眾大都會根據利害關係采取行動,沒有「擾民」的一方會獲得更多的好處。遊擊隊在幾乎所有的方面都要依靠民眾,如果民眾傾向討伐的一方,則遊擊隊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會不戰自潰。即使對手是不需要民眾支持的特種部隊、突擊隊和恐怖分子,如果民眾對討伐一方抱有敵意的話,也不會提供正確的情報。因此,治安作戰也不會進展順利。

抗戰時日軍的三光作戰及越戰時美軍的治安戰可說是完全失敗的例子,前者雖然對共軍敵後遊擊力量造成巨大打擊(持續三年的三光讓八路軍損失過半力量),但大屠殺及大破壞不但令當地居民異常憤慨,更令生產大受破壞,日軍無法利用既有資源進行作戰,而當日軍的壓力因1944年戰局而稍有衰退時,華北地區更是短期間內全面"反水";美軍在越南的治安戰往往對平民帶有報復的心態,最終演變成對平民的大屠殺,不但激起控制區更大抵抗,且原有已經十分薄弱的戰爭正當性更完全消失,國內民眾對越戰變得極度抗拒。(網絡圖片)

 

另外,根據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經驗,軍隊頻繁出現是會產生震懾效果,但也會給民眾帶來恐慌和不安全感。因此進行作戰的部隊無論是巡邏、換防和補給,都最好在夜間進行。如果民眾經常會看到全幅武裝的士兵,也屬於「擾民」行為,做不到這一點的話,就不可能做到「防止擾民」。因此部隊若將「防止擾民」作為一項基本原則置入心中的話,則治安作戰就會容易得多。

此外,如果能進一步對民眾提供安全保證或經濟支援,就可將民眾拉向自己的一方。涉及援助物資時,必須要進行公平分配,避免民眾產生不滿情緒。而且作戰地區的長老、村長等有威望的人是保證社會秩序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進行治安戰的時候一定要和這些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即使不能成為自己人,也不能把他們推向對手的陣營。

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的格羅茲尼攻防戰,俄軍先是限令格市內的居民疏散並在北部難民營安頓他們,然後才開始攻城戰,因此顧慮與阻力自然少很多。(網絡圖片)

人員的分工配置

城市治安戰投入的兵力構成和戰時有很大的區別。很多人透過電視、電影來理解治安戰時,都會覺得治安戰就是一群特戰精英開著坦克裝甲車和汽車在城市裏橫沖直撞,抱著機槍和沖鋒槍一通掃射就完事,其實完全不是這麼簡單。美軍早期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俄軍的第一次車臣戰爭之所以表現慘不忍睹,很大程度上是對於治安戰的認識不足。美軍也好、俄軍也罷,他們在伊拉克、阿富汗和車臣總結出來的經驗並不是這樣。

治安戰環境的複雜性遠超一般戰爭,因此戰時的人員配置非常講究。首先,作戰部隊裏一定要有當地人,語言、地形對於作戰都非常重要。其次,作戰部隊要配置強大的偵察小分隊,要能盡快發現並且纏住敵人不能讓他們逃脫。同時,作戰部隊一定要掌握詳盡的戰場狀況,要有效把敵人和平民區分好,城市治安戰最忌諱就是誤傷平民。

城市戰更著重步坦協同、主攻、偵察及支援力量一體化,而且混合作戰小組更是必須;敍利亞內戰就經常出現政府軍坦克部隊和步兵分敵,結果被反抗軍突擊及殲滅的戰例。(網絡圖片)

清剿作戰的要領

 為了防止遊擊隊逃脫,治安作戰首先要構築一個包圍圈。由於兵力有限,作戰部隊有時希望構築一個小一點的包圍圈,但這樣一來遊擊隊員就有可能漏網,因此包圍圈要盡可能地大。包圍圈構成以後,要立即投入清剿部隊。這樣一來,對手就會感到壓力,惶惶不可終日,陷入不知到什麼時候會遭到襲擊的恐懼,從而限制敵人的自由作戰行動。向敵陣地派遣精兵小分隊,同時作戰部隊的火力打擊要充足,還要能及時得到遠程火力支援,主要是飛機以及大口徑精確射擊的火炮。要做到一旦發現了作戰對象,就要第一時間及時的消滅。而隨著包圍圈的縮小,治安作戰將在錯綜複雜的地形中展開,因此要格外注意,防止友軍誤傷。

美軍的LRAS3是「遠程先進偵察/監視系統」的簡稱,其基於第二代前視紅外技術,結合GPS定位,激光測距、指示和影像傳輸手段,持續對目標進行監察,發現及識別目標距離為10公里及4公里,對於監察反抗軍移動及逃離情況很有幫助。(網絡圖片)

 

作戰中,部隊和部隊之間會產生空隙,遊擊隊有可能從縫隙中逃跑。因此,必須要制定統一的戰線。包圍圈壓縮後,要破壞遊擊隊的根據地,部署警備部隊。如果認為戰爭終於結束,那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的治安作戰此時才剛剛開始。遊擊隊的根據地被攻破後,失去統一指揮,成了烏合之眾,此時是剿滅的最好機會。如果給予充足的時間讓敵方進行再次整編的話,不久就會恢復到最初的狀態。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時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多次讓作戰對象有了鹹魚翻身,死灰復燃的機會,最大的原因就是只做到了打散對手,而不能徹底的消滅對手,尤其是對手的骨幹力量。

編按:早前引起話題與兩岸罵戰的"解放軍進入台北"作品。個人以為,以台北的地理形勢而言,只要有一定數量的反抗力量並有足夠單兵反裝甲武器,就很難有這樣"輕鬆"的場面;無他,治安戰本來就很難打。(網絡圖片)

治安戰或成現代戰爭主流?

隨著技術的發展,武器的代差再進一步加大,像以往那種作戰雙方投入大兵團進行曠日持久的野戰模式可能會越來越少。技術差異帶來的優勢會讓一方能夠在開戰後迅速占據壓倒性優勢,把戰爭引向以維持治安和清剿叛亂分子為主的重建社會秩序的階段。因此日後像伊拉克、阿富汗、車臣這一類的戰爭模式,會越來越多的成為戰爭常態。

 

題外話,美伊衝突中美軍遲遲不敢動手,和伊朗地理結構有很大關係;中央山脈及沙漠高原,與及伊朗腹地本在裏海方向,這簡直是治安作戰的惡夢,美軍根本沒有把握;加諸以伊朗民族性及宗教特色而言,根本很難成立代理人政府,即使能擊敗伊軍,往後將會是比伊拉克或阿富汗更爛的爛攤子。(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08-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