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 Lam: 朝鮮核戰略初探

2017-12-01 12:53:3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11月29日,朝鮮(北韓)試射他們聲稱為「火星15型」的洲際導彈。和過去一樣,是射程不超過1000公里的高彈道測試,但今次彈道高點比過去再提高800公里,經過換算,實際射程(45度彈道角度,約1000公里最大射高)已超過10000公里,比任何一次試射所預計的都要遠,美國全境也在其打擊範圍內。由於火星12/13/14/15型均是液體燃料導彈,可透過注入燃料量及調整引擎熄火時間來調整射程,此舉無疑告訴美國,朝鮮已有能力威脅其核心地帶了。

嚴格來說,這一輪朝鮮核危機是由去年1月朝鮮成功試爆加強型核彈開始的。之後各國雖加強制裁,但朝鮮屢屢適時展示其核武計劃成果,包括展示及試射各式遠程導彈,多次公開核武設計及成功試爆,並展示初步水下核威懾力量,時間及程度上不但拿捏得十分準確,且每次都能在輿論上造成相當的震撼。事實上,縱觀二戰後各國發展核力量的過程,還未見有一國採取朝鮮這樣「張揚」及進取的態度,展示自己的核武成果,而這種「張揚」的態度,其實亦顯示其核戰略的獨特之處。

背景:各國核戰略概覽

就現時而言,地球上的核力量大約可分為三大類型,各有不同的核戰略及目的,茲列如下:

核力量類型 核戰略類型 目的
核超級大國 (美、蘇/俄)

  • 相互保證毀滅能力(MAD)
  • 多種投射手段

  • 即使受到核突擊,仍保留大規模核反擊能力,摧毀敵方人口與經濟目標
  • 威懾對手,達致阻止戰爭爆發的目的。

中等核力量 (英、法、中、以色列(1)及印度)

  • 有限核威懾
  • 國力所限,維持100至300件核武器
  • 核反擊為主,載具強調機動與隱敝性

  • 武器數量足夠受攻擊後仍能重創對方人口及經濟目標,以威懾更強的對手。
  • 成功關鍵在於對手攔截成功率低。

小國核力量(巴基斯坦及90年代前的南非)

  • 防範強鄰入侵(常規/核)
  • 小規模的核武庫,投射手段不多

  • 務求重創對手少數城市或集結/進擊中的部隊,以阻嚇對方的攻擊。

事實上,以國力及戰略形勢而言,朝鮮的核戰略理應更像小國核力量的戰略,然而由於敵人是地上最強的美國及其亞洲盟友,加上國內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朝鮮的核戰略不單具備軍事及外交目的,也具備政治甚至經濟目的,這和普遍國家的核戰略很不一樣。

規模壯大但無用的演習,其實透露了朝鮮常規武力的困境

  1. 阻嚇包括美國在內其他國家的攻擊:

朝鮮雖在外交場合上經常表現挑釁性,由於缺乏資金發展足以壓制南韓的海空力量,陸軍這三十年在質上也沒有多大改善,加上汽油及補給品缺乏,在常規軍力上已成守勢狀態,例如2000年後規模最大的軍演大都是砲兵反登陸演習,裝甲部隊鮮有進行團級以上的大規模進攻演習,其陸軍機械化力量在質量上甚至弱於60年代後期的蘇聯,加上幾無空優可言,防禦作戰也難有勝算,常規軍力已處於明顯劣勢。所以,他們更傾向以彈導道彈及核武為主要戰略威懾手段,這點和90年代俄國常規軍力處於最低潮時的戰略手段並無異致,亦即是說,他們的核武不只是作為阻嚇對方使用核武的手段,更是作為阻嚇對方進行常規攻擊的手段,以保證國家(和金氏政權)的安全。

由過往言論及朝鮮導彈武器發展分析,朝鮮這種「防禦性進攻」的核戰略主要戰略目標,當然是美國本土目標城市或經濟目標,務求在遭遇核攻擊時能至少對美國造成嚴重傷亡或經濟損失,以大幅增加美國發動軍事行動的風險。其次要戰略目標,則是對日本及美軍在亞洲的基地,甚至美國盟國的都市目標作核威懾,以圖阻此這些國家於戰時對美軍進行軍事支援。

朝鮮現時主力防空飛彈,仍然是前蘇聯六十年代的SA-2及SA-5

  1. 另類核訛詐 / 惡乞兒策略?

核訛詐原本意思是擁有優勢核武的某一國以絕對核武優勢脅迫沒有核武的國家,以屈從其戰略/政治/經濟等各種要求。然而,朝鮮在核力量相對於美國雖是明顯薄弱的一方,卻往往藉內部困難之際(例如水災、缺糧之類)進行核試或試射長程導彈,更像引人注意並發出要脅的訊息,務求讓美國及其他國家來和朝鮮商談,給予朝鮮需要的東西。普遍西方學者都視之為冷戰時期邊緣政策的降格版。然而,朝鮮每次發動訛詐後往往適時降溫,其實更像「惡乞兒」策略(上大學時另一同學的說法),這種夠惡的小國與超級強國之間的博弈,幾乎每次都拿捏得很好,是故雖面對諸多制裁,但每每把美俄中日韓玩得團團轉,最後返回談判桌上,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其所求(當然,長此下去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1. 終極目標:借核武突破鎖國?

另外有一種說法,指朝鮮想借成為核國家,讓西方國家承認其地位及保證其安全,以讓國家走出經濟困境,重回經濟發展道路並改善生活。這算是惡乞兒策略的終極版,而且看似非常矛盾,因為先軍政治及發展核力量消耗朝鮮大量生產力及外滙,令國家經濟更為嚴竣。然而就邏輯上看,若果朝鮮的核力量最終達至接近中型核武國家有限核威懾的能力,美國要擊倒朝鮮的成本就可能相當高昂,而且屆時中俄對朝鮮的制約能力亦相對削弱,美國有可能轉而承認其作為獨立力量的存在,解除經濟封鎖並予以一定的安全保障,朝鮮就有可能轉而以發展經濟為重心,以其資源及初級工業(或者出口勞力等)重新發展出口,一舉扭轉前蘇聯崩潰以來的經濟困境。朝鮮有關方面從來沒有透露過類似的構想,但就現有「籌碼」而言,亦只有這條路可以突破封鎖、扭轉經濟困局而已。要實現這點,因難度可說非常非常高,稍後會有述及。

當然,要分析朝鮮現時核戰略的效用,也需要分析他們在實行核戰略上的有利與不利因素。

kim jong un nosecone

朝鮮核戰略實行上的有利因素:

  1. 朝鮮平山郡及博川邵有兩個鈾礦,日本二戰前亦有在朝鮮興南道興建核計劃相關的生產設施,加上蘇聯由60年代開始扶植朝鮮核工業的發展,事實上朝鮮核工業的基礎遠較不少潛在核武國家強得多。跡近自給自足的核工業成為朝鮮核威脅的堅實基礎。
  2. 朝鮮多山,有地理優勢,山體岩層對於核攻擊具備很強的防禦作用。
  3. 包括長程導彈及ICBM在內,朝鮮所發展的彈道導彈幾乎全部是機動發射的,載具已實現機動化,連發射井都不用,被美韓「定點攻擊」的機會進一步下降。
  4. 部分彈道導彈先進技術可能已實用化,例如使用初代複合材料作導彈外殼,有助減低重量,增加機動彈道導彈的實用性。
  5. 大量導彈足以應付近中程目標,而只要調整適宜,遠程導彈對日本也有非常足夠的威懾與打擊力,因為只要調整彈道高點,中程及遠程彈導道彈一樣可打擊日本,且由於彈道高點足夠,重力加速足以讓彈頭達到更高速的重返大氣層速度(雖然似乎很沒效率),加上日本沒有任何GMD攔截彈,現時所部署的愛國者3及標準3在面對那麼高的重返速度時,攔截成功率亦會大大降低。
  6. 無論美國還是其亞洲朋友,大都是高度發展的都市圈國家,而朝鮮核武射程覆蓋了各大都市圈,一旦受襲,對方無論人命還是經濟上都會受到嚴重損失。這亦大大加強了朝鮮核武的威懾能力。

 

朝鮮核戰略實行上的障礙:

1. 反彈道導彈系統日漸成熟,時間不等朝鮮:相對於朝鮮現時的ICBM威脅,美國現時較有把握以GMD作3000公里以上的攔截,但2019年前只有44枚攔截彈,準確度也不太好,而中近距的標準3型及THAAD對ICBM的攔截能力亦頗成疑問。然而,標準3型BLK 2A及THAAD-ER應該可在2020年前開發完成,其有效射程及速度均大為提高,對於朝鮮60年代水平的ICBM,攔截把握大增,屆時朝鮮有限核武及投射手段的威懾作用就可能大減。

UR-100其中一種近代化改良型的尾部,看起來是否有點似曾相識?

2. 導彈太小,實際運用能力成疑:假設朝鮮用的技術是60年代ICBM技術,那朝鮮的彈體顯得過小;火星12及14可只有17米左右,更大的KN-08也只有大約20米,體積甚至小於當年蘇聯最小型的ICBM UR-100(今次試射的火星15,則和UR-100在體積上非常接近)。若真的當ICBM用,那彈頭重量可能很小,現時大部分軍事專家也估計只有300至500公斤。雖然早前核試及導彈試射顯示朝鮮的實用核武可能已有所壓縮,但以飛彈的搭載量,幾乎只能裝單彈頭,連裝置誘餌的空間都未必足夠,是否能有效穿越GMD的攔截?頗成疑問。

3. 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機動發射,仍有被反制可能:歷次導彈試驗可見,朝鮮機動彈道導彈仍採用早期「機動」發射方式:廣設臨時發射陣地並計算好重力參數,有事時發射車立即高速駛往發射陣地起豎導彈,然後發射。這種發射方法雖較井射隱敝,但仍採用固定陣地,美軍事前也容易掌握前往陣地的道路,只要先炸掉陣地或設下「伏兵」,發射車及導彈仍會十分容易受攻擊。

4. 反應速度慢:朝鮮現時用的長程導彈主要是液體燃料導彈(除北極星中程導彈系列外)。現時不知道朝鮮取得的是否那種注入後可以長期儲存的類型,但液燃導彈必須起豎後才能加注燃料,否則可能發生爆炸,故即使是機動部署,仍需要約半小時的準備時間,這足以讓美軍「什麼都打過來」了。

5. 沒有國土戰略縱深,美國可進行抵近打擊:朝鮮核威懾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戰略縱深,無時無刻都在周邊國家大規模常規打擊範圍。戰略縱深是指面對敵方攻勢時可用以遲滯敵方的空間 / 時間,讓己方有時間組織反擊。戰略縱深就算在空權及導彈時代仍有巨大作用:核大國多將其戰略武器部署在廣闊國土及領海中,而英美法亦將其主要戰略武器改為潛艇部署,原因就在於利用廣大的國土 / 海洋避開對方核攻擊,爭取更多時間進行預警並展開核反擊。然而朝鮮國土狹小,對手可在15分鐘內完成對朝鮮飛彈陣地的攻擊,例如南韓玄武2型短程導彈3至5分鐘內可以打到陣地上空(註2),而且朝鮮幾無預警能力可言,其核反擊的關鍵只能取決於手上擁有的少數核武在第一輪打擊後還有多少殘存下來。事實上,除非朝鮮部署具足夠性能的彈道導彈潛艇(註3),否則現在那脆弱的核子威懾能力能否挨過第一擊,是很大的疑問。

6. 惡乞兒策略可用手段有限朝鮮版邊緣策略「惡乞兒」策略過去多次湊效,但受限於可用方法實在太少,除核棒之外,幾乎沒有政治 / 經濟影響力,加上他們已多年未再施行對付平民的恐怖活動,可以動用的方法就更少了。現時美國與盟友除領袖嘴砲、制裁及軍演外,似未有實際動作,而且朝鮮已接近兩年連續出招,邊緣策略能引起的震撼力似乎大不如前,個人認為惡乞兒策略實有「破功」的可能:若果朝鮮出盡可用的方法都沒能引起各國注意,達到原有的要求,朝鮮就可能陷入進退兩難之中,要是忍不住再做出超越底線的出格行為,「自投羅網」,就能給美國製造進攻的口實;或者他們亦可能因所有手段都無效,唯有自行返回談判桌,和美國坐下來談判(當然,這時美方將顯得強勢得多了)。

由上面可以見到,朝鮮實施核戰略固然有其優秀條件,但障礙似乎更嚴重,而且最後及最重要的是,雖在核武及ICBM研究上有驚人的進展,但對朝鮮國力而言,次階段的ICBM技術研發將會遇上技術難度高及投入資金龐大的問題,例如MIRV多彈頭分導系統、有效的彈頭誘餌、大推力固體燃料推進技術,真正的機動發射技術,以及更小型的彈頭等,並非現時朝鮮有限的經濟及技術研發能力可以負擔的;另方面,求助外力也變得愈加困難,因為現時有機會供應1970年代核武及ICBM技術的國家只有俄國,然而如果朝鮮獲得上述技術,那怕對俄國自己也是巨大威脅,因為隨時也會變成被「訛詐」的對象。故除非朝鮮有能力在短期內令美國保證其安全,自己亦能迅速改善經濟及研發能力,否則他們的核戰略在中長期而言,似乎不具備可持續性,甚至最終都難逃一敗(當然,美國及盟友可能承受的損失也難以估計)。

註1:以色列的主要敵人是中東各伊斯蘭國家,而且他們的戰略似乎是即使受到生化攻擊或者敵方陸軍已深入腹地,都會進行核反擊。然而現時以色列的核武不但多,而且載具射程亦遠超中東國家範圍,例如耶利哥2型最遠可到達莫斯科,3型的6000公里射程更涵蓋整個歐俄地區,這是因為蘇聯一直是中東地區國家的支援者,第二至四次中東戰爭當中也曾對以色列發動核威嚇,以色列的核戰略似乎也防範蘇聯支援中東盟友而向以色列發動核打擊。

註2:玄武2型的來歷是很有趣的一件事:這導彈在各方面都與俄國伊斯坎德爾(9K720)型高精度短程彈道導彈(射程500公里,CEP為5-7米)十分相似,且據聞是俄國提供技術的,其精度足以對朝鮮的加固核設施構成重大威脅。由於俄國是朝鮮的傳統盟友,背後的動機就耐人尋味了。

註3:潛艇是朝鮮更難突破的目標。做一條可裝備重型SLBM的潛艇,至少需要4至5000千噸的排水量及足夠大的耐壓殼,而朝鮮重工技術長期落後,工廠也造不出大直徑耐壓殼,現時能搭載SLBM的都只是2000噸不到的新浦級潛艇,搭載兩枝中程SLBM都恐怕有重心失衡的問題。新浦級頂多只能給予日本及關島核威懾能力而已。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7-12-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