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李立峯:激進行動未使民意逆轉

2019-07-18 13:25:54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反修例運動自六月爆發以來,出現激進化的抗爭方式,有部分中間派市民因衝突場面開始對運動反感,然而整體民意並未有明顯逆轉的情況。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撰文表示,當武力行動或衝突時,抗爭建基於自我約束,展示出理解包容,民意的負面反應逐步轉為同情和理解;社會運動激進化有其路徑,抗爭者愈來愈激進,並不是有激進的目標或意識形態,甚至不一定是覺得激進有用,而是願意不惜一切保護自己的社群。

未有很明顯的民情逆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7月18日於《明報》撰文表示,「7月15日這一周,縱使很多人都擔憂衝突會愈演愈烈,『不分化、不割席』的共識仍然存在」;「若論廣大民意,難免會有中間派市民因衝突場面開始對運動反感,但整體上仍未有很明顯的『民情逆轉』」。李立峯指,當武力行動或衝突出現時,「運動參與者展示的理解和包容,也在一定程度建基於激進行動者的自我約束之上」,隨著人們對行動有更立體的認知,「負面反應逐步轉為同情和理解」。

李立峯認為,7月1日的行動,令不少運動支持者擺脫了「武力潔癖」,雖然不是說運動支持者永遠不會質疑個別勇武行動的目標和暴力程度,但是至少不會一有武力衝突就一定反對;「近兩周的事件中,示威者使用的武力,程度上其實並不高於7月1日或6月12日」。李立峯舉例表示,「7月14日晚上,無論是曾經一度封鎖港鐵站入口抑或是後來攻入新城市廣場,都是沒有必要的行徑」,因而運動支持者以至不少市民均認為最大責任並不在抗爭者身上。

社運激進化有三條路徑

李立峯指,在過去幾個星期內,香港的社會運動經歷了快速而覆蓋面廣泛的激進化(radicalization)。李立峯引述社運研究學者Lorenzo Bosi與Donatella della Porta曾在一篇研究文章中提出三個激進化的軌迹,包括「意識形態路徑(ideological path)、工具路徑(instrumental path)和團結路徑(solidaristic path)」;意識形態路徑是建基於意識形態,參與激進行動或組織是因為對革命性轉變的追求;工具路徑建基於對較階段性的社會轉變的渴求,參與激進行動或組織是因為覺得制度化的政治機會已經消失,溫和行動失效;團結路徑則建基於對所屬社群的認同,參與激進行動或組織是因為在政治衝突升溫時,覺得需要保護自己所屬社群。

對於反送中運動的激進化,李立峯認為6月中是由工具路徑主導,「6.12的衝突,全因政府漠視百萬人的遊行,和平手段失效,示威者唯有把行動升級。但到了7月,激烈行動主要是通過團結路徑而發展出來的」。地區遊行後的那些佔領行動,「單從工具理性出發,是不容易說得通的,我們目前也未必搞得清楚它們實際上是如何開始的,但行動一旦開始了,它們就是展現團結的行為」。李立峯指,「運動支持者變得愈來愈激進,那不是因為他們有激進的目標或意識形態,甚至不一定是覺得激進有用,而是因為他們願意不惜一切保護自己的社群」。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7-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