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中產撰文表達對國家不滿 籲擺脫「香港模式」

2018-08-07 14:20:47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近日一篇名為《作為一個中產階級,我對國家有哪些不滿意》的文章於內地瘋傳,內容針對高房價及教育問題,透露作者身為中產的焦慮,並強調中國要擺脫「香港模式」。《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日前亦撰文支持其觀點,並指官員應認真讀讀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由著名微博主「寧南山」日前在內地知乎網發表,他提出多個「憑個人努力無法改變,寄希望於國家行動」的問題,言辭間表達自己作為中產對社會的焦慮。他指出,目前大家都知道房屋和教育的問題,但卻看不到改善的希望,甚至有變差趨勢。

(圖片截自:知乎網)

「50萬年薪」的家庭於中國仍活得很累

作者指,一個年收入達50萬元人民幣的家庭,即使在已開發國家都能生活得不錯,而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應該活得輕鬆才對;然而,這群人卻活得很累。在高房價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下,為了下一代未來,家長要「要與時間賽跑換房子」(搶學區房)。

作者認為教育導致房價攀升的原因,一是學前教育產業;其次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如果說房價已讓人不堪重負,那麼教育簡直就是神補刀」,但事實上家長均希望有便宜的幼兒園。

作者表示,因為學前教育產業化政策,國家從學前教育往後退,讓給了市場,結果由老百姓來買單,「我們這個小區的大批家長,因為這個政策,一個孩子就多支付一年2、3萬元的代價,相當於一個普通深圳市民2、3個月的工資」。作者批評,孩子接受的學前教育水平,卻並沒有比公立學校高多少,「當初制定這個政策的人,有沒有想過對千千萬萬的家長們說一聲對不起?」。

「香港模式」是失敗的模式

作者於文章多次談及「香港模式」的弊端,他認為這是典型的壓榨城市平民實現了少數資本家的暴富。因為香港大約 1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有700多萬人擁擠狹小的範圍內;不僅如此,付出一輩子辛苦的代價,換來卻是一家幾口居住在狹小的低品質住宅,「在香港,能夠住在8、90平米的住宅里面已經是人生優勝者,港人說的千尺豪宅,不過90平米而已」。

作者表示,只要香港開發商開發的樓盤和戶型,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局促感」,除空間利用總是用到極致覺,外觀上看整棟樓亦顯得非常密集,「現在只要是香港開發商開發的樓盤,一般就不用看,因無法滿足我們的居住要求,我們只是內地縣城長大的普通人」。

作者又提及,香港作為全球發達地區,卻有大批人移民海外,原因並不是尋求收入的增長,更多是去尋求對空間的渴望,「香港模式是失敗的模式,是經濟發達卻生活和居住品質遠不如西方國家的模式」。

在2017 年博鰲論壇,經濟學家樊綱就問了一個問題,「我看不懂香港,最看不懂的就是香港為什麼地批不出來,每年就供那麼點地,到底是什麼機制?有一屆政府一上台就說這 5 年不批地,這是為什麼?我一直搞不清楚」。作者稱,可惜在場的香港房地產商人並沒有回答。

中國應擺脫「香港模式」和「牢籠遊戲」

作者表示,如一個城市經濟蓬勃發展,中高端工作機會不斷增加,必然會帶來人口上升,但在規劃下必須嚴控土地供應,結果帶來「牢籠效應」:限制人口發展的空間,但產業發展導致人不斷湧入,結果人們在有限面積中為爭奪房屋、教育資源等相互競爭,同時養育後代的能力大大減弱,令生育率直線下降,更激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

另外,在「牢籠遊戲」下最受影響的是城市的底層市民們和外地人群,他們要面對高昂的房價、擁擠的交通及緊缺的教育資源,「我們需要轉變思路,一方面是不要把土地和房地產徹底淪為賺錢的工具,另要牢牢樹立『一切自然資源都是為人服務』的原則」。

作者認為,內地從香港引進和借鑒不少房地產方面的制度,例如「坑爹」的公攤面積、土地拍賣制度、樓花制度(商品房預售),甚至連70年產權制度也是借鑑了香港出租 99 年,「很遺憾,內地一線城市已經在去往『香港模式』的路上,二三線城市房價這2年也在猛漲,數億中國人湧入一二三線城市,參與永無止境的牢籠遊戲,最終大量的努力成果在激烈的互相競爭中被白白消耗」。

文章引起不少內地網民討論。(圖片截自:知乎網)

 

《環時》總編指官員應「認真讀一讀」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於5日晚上亦撰文回應這篇文章,並表示支持。他認為,這篇文章反映那些第一代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到了三四十歲面臨的現實苦惱,引起廣大共鳴,值得內地官員認真讀一讀。

不過,胡錫進於文章亦有為官方解釋,並指內地大城市高房價有其複雜性,政府目前已推出嚴厲限制政策控制房價;至於教育問題,他坦言官方尚無有效辦法,只能繼續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努力,增大教育投入等。

發佈於 新聞熱點
By 2018-08-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