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香港的命運

2020-01-08 10:49:50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踏入2020年,反修例風波觸發的社會動盪未見平息迹象,新年伊始,朋友圈之間談起近况,仍然感覺到焦慮、疑惑,對前景一片茫然,看不到什麼出路!即使街頭暴亂過去,但後遺症也絕不容易解決,警隊、教育界、市民對政府極度不信任、社會上不同政見的撕裂,任何一項,都足以令香港爆發另一場危機。

「危機」由街頭轉入議會

今年的政治大事,肯定是9月立法會選舉。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泛民(或應該稱為廣義的抗爭派)大勝,是民意默許了街頭暴力的一次「公投」,選舉結果令傳統泛民擔心「與暴力不割席」會帶來反效果的憂慮一掃而空,結果是他們與政府之間更加「勢不兩立」;政務司長張建宗約見新一屆區議員,所有泛民政黨都公開表明杯葛。很明顯,他們認定打擊林鄭政府在政治上是勝着。

 街頭抗爭派也嘗到甜頭——走入議會,其實就是走入建制,他們名正言順得到公帑資助在社區開展活動,合法地宣揚政見、擴張影響力,而且在憲制上擁有權力質詢政府、要求警方出席會議解釋各項執法行動。從這個角度看,傳統泛民政黨和街頭抗爭派已經成功「奪取」了部分特區政府的權力,可以在基層佈置樁腳、壯大實力,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爭奪更多政治資源。從地區包圍中央,這齣戲碼正開始上演。

所以,即使勇武派已漸不成氣候,大規模暴力破壞行徑也正在收斂,但對北京和特區政府而言,危機並未過去,只不過由街頭轉入議會、由非法變成合法,特區政府處理的難度不減反加,麻煩只會更大。

對很多國家來說,一場選舉、由人民投票授權,應是解決政治紛爭的重要手段,但香港的選舉成了例外。以區議會為例,選舉之後社會衝突可能更加激烈(泛民和抗爭派有更多「彈藥」、舞台也更大),而其影響將會延續到今年立法會選舉。如果政治氣候沒有什麼變化,泛民和抗爭派的勢力將會進一步擴大,政府管治將更加困難。

環顧全球,沒有大多數民眾支持的政府,怎可能繼續有效管治?怎可能令社會「重返正軌」?說過了,止暴制亂不能單靠警察在街頭執法,沒有民意支持、贏不了民心,香港的亂局就看不見曙光!

美「遏華」長期國策不輕易轉變

政治一天都嫌長,進入2020年後發生了兩件事,對世局和港局都肯定有影響。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暗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少將,此君是伊朗在伊拉克、敘利亞的軍事和情報活動實際最高指揮官,美國媒體指前總統小布殊、奧巴馬以至以色列都曾經考慮刺殺蘇萊曼尼,但都認為風險太大,最終沒有動手。

特朗普為何貿然行動?這次暗殺對全球局勢有什麼影響?網上評論意見紛陳,其中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內地部分評論認為暗殺事件可能有利中國應對當前中美關係:「要利用美伊矛盾、衝突甚至戰爭,將美國牢牢困在中東,最好能讓美國繼續對伊拉克增兵,讓美國無法從中東脫身……如果能將美國繼續困在中東,中國就可以騰出手來抓緊時機幹自己的大事……因此美伊矛盾越激烈,衝突越劇烈,對中國越有利。」(網上評論:李光滿冰點時評——〈二十個方面深度分析蘇萊曼尼之死給國際局勢帶來的重大影響!〉)

評論界的共識,是美國在小布殊執政時已開始着手對付中國,但9.11恐襲改變了一切,美國把所有精力放在反恐戰爭,導致第二次伊拉克戰事,剷除了薩達姆政權,進而推翻利比亞卡達菲政府,中東局勢翻天覆地。中東戰事令美國無力兼顧東亞,中國因而爭取到一段長時間的「和平期」。

歷史會否重演?內地評論是否太過一廂情願?答案自有分曉。中美關係對港局有直接影響,「合理推斷」是美國忙於中東政局,對香港的關注自會減低,而美國爭取中國支持則可能令中美關係緩和……不過,這些偏向「樂觀」的看法必須正視一個事實:美國要遏制中國崛起、視大陸為戰略競爭對手、會用盡各種方法打壓中國,是華府長期國策,不會輕易因其他因素而轉變。從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到今時今日特朗普大打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對華全面開打陣勢已成,而伊朗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地緣伙伴,美國針對伊朗就等於間接打擊中國的國策,正是「一舉兩得」!

中美對峙 港早晚成箭靶

對香港,美國可以做的都做了,「支持」香港的法案順利通過,往後對港政策已有所本,毋須特別費神。美國的佈局,香港只是棋子,用作牽制大陸,香港對美國沒有地緣政治價值。但是中美對峙,香港很難獨善其身,早晚會成箭靶。

美國獨霸全球,一靠軍事,一靠美元;軍事方面香港沒有任何角色,但美元霸權則和香港息息相關。中國想擺脫美元、爭取在國際財經舞台有更大話語權的部署由來已久,人民幣在未完全自由兌換之前,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有機會發展成為像倫敦的美元離岸中心,令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擴大人民幣在自由兌換、結算、儲備等不同功能上的影響力。

要遏制中國冒起,美國其中一項主要對策,是打擊人民幣的影響力(正如美國曾經打壓歐元一樣),要執行這個任務,香港必成針對目標。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可以制裁香港高官、名人,被說成是威力驚人,但制裁只收政治宣傳效用,實質影響不大;相比之下,打擊港元和香港銀行及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才是真正有「大殺傷力」的舉措,如果美國下定決心封殺中國,走這一步可說是無可避免,屆時香港必成目標!

中聯辦換人 換特首機會更低

另一事件,是國務院在上周六宣布免去王志民中聯辦主任職務,由年屆65歲的駱惠寧接棒。此次人事調動引起政壇多重聯想,中國專家都已提出了精闢分析。想補充的是,駐港官員換班只是前台的事,後台應該還有對港政策的轉變,新人上場只是為了行「新政」,可以預期,今年內北京會推出對港政策的新招。

駱惠寧主政中聯辦,和1983年許家屯任香港新華社社長有幾分類同:兩人都是高齡來任——駱今年65,許當年67,都是官場老手、都曾任地方大員,有處理過地方政務的履歷(王志民和港澳辦主任張曉明都沒有),而且就任前都沒有港澳工作經驗。今時今日沒有香港的政經人脈關係,即是沒有任何包袱,執行中央政策可以更加放手。

往後香港局勢如何發展,主導權在中央,特區政府只是聽命而行,中聯辦換人,應是中央「出招」的第一步;有了這一步,換特首的機會就更低,很多香港人也許會大失所望了。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1-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