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謀攻篇——中國能走出「圍堵」困局嗎?

2020-05-13 11:09:06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6 14:32:25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國家衛健委是在4月7日宣布(4月6日)內地本土無新增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是自1月公布數字以來,首次單日無新增死亡個案。從當天起,內地抗疫算是取得了「第一階段成果」,隨後各個城市陸續解封、恢復生產,社會秩序開始重回正軌。

原定每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兩會」,延期到本月21日和22日召開,國家權力機構恢復議事,傳達的信息,是國家運作已全面恢復正常,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着手疫後重建。

被強烈國際敵意包圍 處境不妙

內地情况絕不樂觀,除了美國和西方國家正在醞釀一場「新八國聯軍」戰役,聯手要求中國為新冠疫情「負責」、「賠償」,它們推動與中國生產鏈脫鈎、把企業遷離中國大陸,都在漸次進行;中國正在被一股強烈的國際敵意所包圍,處境不妙。

怎樣應對一連串的制裁和封鎖,穩住內地形勢之餘再跟美歐為首的國家攻勢周旋,考驗北京領導層的眼界和謀略。北京能否像當年八九六四之後逐步化解西方國家的敵意和封鎖,再走上另一個新台階?現在看來絕不容易。

先看內地情况。疫情對國內企業造成沉重打擊,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62%中小企遭到逾期付款(拖數),令中小企業的資金情况惡化。內地專家呼籲應立法限制延遲支付,對所有中小企的支付最長不能超過3個月(參考〈宋華:去年有55%的中小企業資金問題嚴重 疫情後會更多〉,新浪財經,5月10日)。 國際貿易方面,由於疫情催生了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國際經貿衝突可能再次升級,加速了全球化倒退和收縮;而疫情結束後,世界各國將會作出長期、具戰略性影響的供應鏈全球佈局調整,令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的優勢和好處大大降低,增加了內地疫後復蘇的難度。

供應鏈由全球化走向區域化

內地專家估計,疫情結束後會有更多政府把確保國家供應鏈安全上升為「重大系統風險」應對;這次新冠疫情影響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參與全球化工序分工體系愈深、技術和產業複雜程度愈高、供應鏈愈長、對全球綜合物流網依賴愈大的行業,其受影響就愈大。預期疫情結束後,戰略性產業供應鏈將回歸本土、一些行業供應鏈會重視安全多於效率,關鍵核心環節自給自足將成為趨勢。如此發展,足以動搖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和全球供應鏈樞紐的地位。 內地專家也估計,疫情結束後供應鏈會由全球化走向區域化,重要的如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原有16國談判,印度後來退出,經濟規模佔全球比重約28.9%;CPTPP(跨太平洋全面進展協定),共11國,經濟規模佔全球比重約13.1%;以及歐盟-日本合作協議,經濟規模佔全球比重約28.1%;還有美加墨自貿協定,約佔27.6%;這些都是大型區域貿易合作聯盟,它們各自整合,勢必改變全球供應鏈和產業佈局,中國在上面各個合作體之中,只在RCEP佔一席位(參考〈張燕生:疫情後將面對一個不同的世界和中國〉,新浪財經,4月22日)。

製造業排梯隊 中國在美歐日之下

儘管各種危機論言之有理,但內地也有意見認為,中國製造業深耕逾40年,很多工序、零件及生產配套都在內地一應俱全,外國企業不可能「話搬就搬」,加上搬遷費時且費用龐大,要跟中國製造業的生產鏈「切割」絕不容易。目前中國大陸在電腦、汽車、手機、無人機和監控設備的產量都佔全球第一。 但是,內地官員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疫情期間很多發達國連口罩供應都不足,要從中國進口,很多內地輿論都認為西方國家不行了,要靠中國,自信心無限膨脹。然而國家工信部長苗圩卻道出另一面的事實。2015年,他對「中國製造2025」全面解讀,認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還處於第三梯隊,短期內難有根本轉變,要實現「製造強國」目標,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他指的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第四梯隊是資源輸出國,包括石油輸出國,非洲、拉美等國(參考苗圩2015年發言)。 作為工信部長,苗圩的分析實事求是,令人看清了國家目前的狀態和處境,有了基本的認知,應對疫情之後的大變局才不會自以為是、不至荒腔走板。

看不出北京會不惜一切跟美對抗

中美貿易戰最近再被擺上議事日程,中國和美國的高級別貿易官員都致力淡化自新冠疫情以來劍拔弩張的對峙,雙方頻密互動,在對話之後表示會推動「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落實。 據路透社報道,中美貿易協議其中一項條款允許任何一方在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預見情况下尋求協商;對中美兩國來說,貿易協議要開放市場購買更多貨品的是中方,大量輸出貨品的一方是美國;很明顯,協議對中國不利,尤其疫情令企業停產、國家經濟重創,尚要耗用大筆外匯購買美國貨,對中國顯然不利,但中國仍然表示願意履行協議,原因相信是中國不願進一步令中美關係惡化,破壞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講述如何運用謀略取得勝利,充滿博弈的智慧。美國表面上強硬,但特朗普對中美貿易協議應否繼續執行仍然舉棋不定(他表示對協議感到「very torn」,為難),皆因要爭取連任,恐怕走錯一步無法回頭。北京領導人無「連任」之憂,但形勢對中國不利,只能爭取時間謀定而後動。 很多評論認為北京在疫情期間施展的「戰狼外交」是一派完全不顧現實、只一味顯示強硬姿態的冒進主義,然而至今為止,看不出北京會不惜一切跟美國對抗到底的迹象。說到底,中國的實力還未到這個地步,北京領導人是應該心知肚明的。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5-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