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Thomas:重現添馬艦(四) – 1895-1897由運兵艦改造成補給艦

2020-06-07 10:22:01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7:34:16

風帆戰艦時代末期,很多加裝簡單蒸氣機的三桅風帆戰艦,因為技術已完全落後於時代,便早早退役作為軍港宿泊艦 / 接待艦之用,例如圖中近處的威靈頓公爵號一等風帆戰艦於1852年服役,但1863年便退役並改成接待艦,甚至連砲眼都改成窗戶了。(網絡圖片)

 

前回(第三回)談到添馬艦於1895年6月完成最後一趟運兵任務後於香港的九龍船塢進行改裝,在1897年10月代替HMS VICTOR EMMANUEL正式成為香港海軍船塢的補給艦,自此失去海上航行能力,長年停泊於海軍船塢及維港。因為當年的改裝記錄已無從稽考,所以筆者以留存照片及報章報導推論當時的改裝項目。

撤除帆裝及動力裝置

作為一艘名義補給艦(Nominal Depot Ship)及接收船(Receiving Ship),除給予海軍主要人員作辦公起居及安置新招募或由其他軍艦或岸上基地轉移過來的水兵外已無其他功能,尤其航行能力更顯多餘,所以首先撤除的就是所有帆裝。三枝桅杆、小部分斜桁及小橫桁予以保留用作掛旗通訊,以及前桅桅盤相信因結構問題而留置外,其他橫桁、索具及繩梯等等全數拆除。除此之外,因為機械動力同樣多餘,而且軸系穿過船身向外連接螺旋槳,向來是船隻進水的要害,所以螺旋槳被拆掉,船身上的軸系開孔直接被封死,而連帶船舵也被拆下,這樣船身便成為一個有如完全水密的鍋,減低漏水機會,因而減少維修支出。另外,鍋爐及蒸汽機因為死重大,如長期放置於船體內會增加船體變形量,減低船體壽命,同時減少可用承重量,根據當年報廢新聞相信除了提供電力的輔助鍋爐及發電機外其餘被均移除。

添馬艦1897年改裝成為名義補給艦之後的外觀,所有帆裝己全數拆除。(網上圖片)

添馬艦於乾塢的照片顯示螺旋槳及船舵均被拆掉(近鏡為船尾方向)。(網上圖片)

1895年有關添馬艦在香港改裝的報導,鍋爐及蒸汽機均被拆掉。(圖片來源:The China Mail, 1895-09-06)

船體的改造 

以辨公起居為主功能的添馬艦,在還未有空調的19世紀末,加上香港是潮濕的亞熱帶氣候,而且船隻有如房屋般幾乎靜止不動,對於歐洲人來說通風降溫是非常重要。改善方法很簡單直接,就是把辦公起居艙室裡的窗戶由船艦標準的圓形舷窗改為跟房屋般具有左右兩扇可開的方形玻璃窗戶,增大窗戶面積,加強通風及採光。當然這樣的改裝也配合內部間隔的改建。

1918年所攝添馬艦,最接近水面的一行舷窗仍是圓形窗,而其以上的幾乎全數改為方形窗。(網上圖片)

另外,位於艦艉的雙層開放式走廊被封閉改為室內艙室,再於上層甲板一層在舷外加建開放式迴廊。此外其他的小改造包括拆除兩舷外供主桅及後桅用以固定繩梯的外漂甲板、移除艦舯兩舷的後備主錨及艦艉兩舷的副錨、減少並更改艦載艇吊架等。

位於艦艉的雙層開放式走廊被封閉改為室內艙室,再於上層甲板一層在舷外加建開放式迴廊。(網上圖片)

上層甲板的加建

隨著動力及船體修改之後就是上甲板以上的加建,原本添馬艦是艏艉樓船型設計,在船艏及船艉上層甲板以上均建有一層艙室增加艙室面積,所以船艏艉比上層甲板高出一層。而這次就是在艏艉樓中間上層甲板部份增建一層艙室,簡單來說就是把艏艉樓連接起來成為一層艏艉貫通的樓層。因為機械動力系統的移除,原設在這位置的煙囪、天窗、通風筒、給煤裝備及除煤灰設施均取消而得出富裕的空間,同時在原鍋爐及蒸汽機上方增建可以補回部分鍋爐及蒸汽機的死重,因為改造後由船艏至艉的甲板層數都一樣,可以維持船體各部分重量均衡,減少船體變形量,延長船體的結構壽命。

胡特號的帆布天幕。現在軍艦雖已有冷氣船艙,但露天宴會時還是會搭起帆布天幕。(網絡圖片)

 

最後一項加建就是在最上甲板以上增加一個硬式天幕頂蓋,這亦是改裝成補給艦後添馬艦最顯眼的外觀特徵。一般軍艦入港停泊時,均會在主甲板全部或部份位置用帆布撐起天幕用作遮陽,主要供軍官散步放風之用。而添馬艦在前述增建艙室後,整層連貫的最上甲板成為優越的乘涼散步之地,因為無需再出海航行,所以可以建造一個永久的硬式天幕頂蓋,根據目前的照片可見,前述增建的艙室及天幕頂蓋均為木製(1),這樣不但增加結構強度而且能減少維護,木製頂蓋還比帆布有更強隔熱效果。除此之外,最上甲板連同天幕頂蓋整層亦為下面所有艙室隔熱,保持其涼快,這樣的布局盡顯心思。

待續……

筆者收藏之1920年代添馬艦軍官集體照,背後為上層甲板上加建的一層艙室,可見有三個具有左右兩扇可開的方形玻璃窗戶,在其上為開放式天幕頂蓋,這些加建的部份均為木造。

 

註1:根據目前留存照片所示,上層甲板加建的艙室外壁並沒有可見的柳釘,而從其明顯的橫向拼接紋能夠算出由8塊板材拼接而成。從照片中軍官身高作對比,艙室高度大約為8呎,即是每塊板材剛好約1呎。而於1840年代,英國能生產的最大尺寸鐵板已達8呎乘2呎6吋。而同期的原木木板標準闊度為1呎,這種標準一直維持到20世紀初(在日本的三笠博物館仍然保留有當時原裝英製1呎闊柚木甲板)。而從天幕頂蓋的結構觀之,亦缺乏鐵製結構的柳釘以及連接接駁用構件,其樑柱亦非當時流行的工字鐵、角鐵或槽鐵而明顯為方形。由此觀之,加建的艙室及天幕頂蓋應該是木製。

左為三笠艦博物館上仍保有的原柚木甲板(艦上露天部分柚木甲板和原尺寸有差異)。右圖是上一張圖片放大並加強對比後的木板牆結構。推測應同為大約一尺闊柚木板。(網絡圖片)

【軍事博評】Thomas:重現添馬艦(三) – 1897-1997簡史

【軍事博評】Thomas:重現添馬艦(三) – 1897-1997簡史

  添馬艦於在1897年10月於香港的九龍船塢完成改裝後代替HMS VICTOR EMMANUEL正式成為香港...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6-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