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編按:《核子母艦遇險記》的F-14A與零式的格鬥戰,是長久以來貓迷津津樂道的電影場面,但就筆者看來,基於當時反日情緒已持續五年以上,加上劇情與畫面暗示,事實上也是某種美國反日情緒反映。(照片來源:Sci-Fi 100)
這是一部1980年上映的科幻電影,片名是《碧血長天》(The Final Countdown / 港譯《核子母艦遇險記》)。電影的內容是講述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意外地穿越時空,回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一天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我放的這段影片,是一開始二架日本海軍三菱零式戰鬥機掃射一艘無辜的美國私人遊艇的橋段,導演鏡頭不斷特寫遊艇後面的美國國旗,然後連結到象徵美國強大軍力的F-14熊貓式戰鬥機與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編按:這是電影史中少有的跨時空空戰格鬥,但片段中也是充滿對於日本作為美國敵手的暗示。
電影拍攝的時間正好是傅高義出版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這本書在美國造成巨大迴響的年代,不僅僅是好萊塢,包括汽車工業、房地產業,甚至連一般人都感受到日本的經濟能力正在全面輾壓美國,而這股危機感也催生了某一種美國有可能輸掉的全民隱喻。
1978年時:
日本擁有14座現代化煉鋼爐,超越美國。
日本在收音機、錄音機及高傳真系統已經獨霸全球市場。
日本在製錶業使瑞士製錶受到重挫。
日本豐田與日產汽車,超越德國福斯,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品牌。
大量失業的汽車工人,被迫關閉的電器、汽車產業供應鍊的公司,這些積怨慢慢在各個階層積累,還沒有受到影響的產業則擔心自己會是日本的下一個目標。
七十年代後期美國本土曾發生反對日本汽車的「砸毀日製車行動」,後來甚至眾議院議員亦有參加,可見情況已經上升到不是一艘民粹發洩的層面了。(照片來源:MICOSHINER)
政治菁英們必須有所行動,然而在行動之前,必須教育老百姓師出有名,除了可以將國內的矛盾與政治壓力轉嫁給日本之外,大家也在盤算可以從這樣的氛圍中獲得甚麼利益……於是各種媒體就開始一系列醜化或打擊日本形象的操作,從最初提醒美國人對於二戰期間對日本的回憶外,到日本人貪婪、崇拜武士道的野蠻,弦外之音就是告訴美國人,勿忘日本是敵人。
1982年,一位美籍華裔製圖員陳果仁先生,在與友人喝酒慶祝即將成婚時,被兩名白人汽車工人誤以為是日本人並襲擊他致死,兩名殺人犯事後更只被判誤殺,需要罰款並緩刑。這件事反映美國右翼當時仇日操作的嚴重程度,同時也是美國亞裔民權運動的觸發點之一。(圖片來源:片段截圖及History.com)
但美國已經不是珍珠港時期的美國,我們現在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
故事的後半段,我們都已經知道了。廣場協議迫使日本進入衰退的30年,從此無法對美國構成任何威脅,不論是在實際上或想像上。
我們現在觀察到美國,或者說整個西方正在對中國、俄羅斯使用相同的宣傳手法,俄羅斯反對派被下毒,中國在新疆或對疫情應該負責,這些宣傳的論點是否真實一點也不重要,他們只是在為下一個階段升級的攻擊行動鋪陳,或者說......是一種為對抗而準備的精神動員。
改編自米高.克萊頓同名小說的電影《旭日追兇》(Rising Sun),故事以一宗謀殺案為開端,反映日本鉅商在美國進行殘酷無情的商戰,並由已故著名演員辛康納利主演。基於當時美日貿易關係緊張及美國國內有強烈反日情緒,該片被視為是在食民粹的「人血饅頭」,只會令美國境內的亞裔處境更危險。(圖片來源:JONATHAN ROSENBAUM)
2021年世界依然是在大國的碰撞中,緩慢由獨霸邁向多極的格局,雖然美國不是1941年的美國,但歐洲、俄羅斯與中國也不是。
文章原刊載於邱老師FACEBOOK,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