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在蒼龍號與司令部建立聯繫前,海自一架P-1即已抵達現場進行視察。由當時海況來看,海面的確有湧浪。另外可以肯定的是當時該艦仍有其他通訊能力,才能與海自其他部隊聯絡。(照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過年前夕在2月8日上午10時58分,日本海上自衛隊蒼龍號潛艦於四國高知縣足摺岬外海,在上浮至潛望鏡深度時,與設籍香港註冊散裝貨輪「海洋月光女神號」(Ocean Artemis)發生海事碰撞案件。
根據媒體報導,該艦在發生碰撞事件後,儘管初步評估受損狀況並不嚴重,亦僅有三位人員遭受輕傷,艦體亦無破損進水沉沒風險,但卻無法透過對外通信回報失事情況。
遲至當日下午2時20分,亦就是發生碰撞事件約3個小時之後,該艦才能透過民用手機通報上級,引起各方猜測其對外通信系統顯然完全失能,才會失聯無法通報相關單位,進行應變馳援作業,因此對該艦損害管制與狀況處置產生嚴重負面評價。
編按:HMS Ambush 2016年於馬爾他對開海域與貨輪相撞,帆罩給撞凹了。由於該船只服役了三年,同時也是機敏級核攻擊潛艇第一次出意外,故當時也引起一陣子哄動。(圖片來源:Navy Lookout)
首先必須指出,潛艦在實務運作上本來就充滿風險,各界必須理解潛艦與水面艦船發生碰撞事件,其實案例甚多相當普遍。在下面這張表中,列舉出在21世紀前20年所發生過潛艦與水面艦船碰撞事件:
時間 | 潛艦 | 水面艦船(潛艦) |
2001年2月9日 | USS Greeneville | 日本愛媛丸Ehime Maru實習船 |
2002年11月13日 | USS Oklahoma City | 挪威籍Norman Lady液化天然氣貨輪 |
2005年9月5日 | USS Philadelphia | 日本籍MV Yasa Aysen貨輪 |
2007年1月8日 | USS Newport News | 日本籍最上川號Mogamigawa油輪 |
2009年2月3/4日 | HMS Vanguard | 法國海軍Triomphant核潛艦 |
2009年3月20日 | USS Hartford | 美國海軍USS New Orleans船塢登陸艦 |
2012年10月13日 | USS Montpelier | 美國海軍USS San Jacinto飛彈巡洋艦 |
2013年1月10日 | USS Jacksonville | 不明拖網漁船 |
2014年【註1】 | HMS Talent | 冰山/不明艦船 |
2016年7月20日 | HMS Ambush | 巴拿馬籍MV Andreas貨輪 |
2020年7月15日 【註2】 | 韓國海軍某艘張保皐級潛艦Jang Bogo-class submarine | 挪威籍Hoegh London滾裝汽車船 |
附表註解:
【註1】2015年4月該艦不明碰撞事件曝光後,外界才獲知此事;確切時間與對象不明。
【註2】2020年7月17日韓國媒體曝光此事後,韓國海軍事後對外從未公開回應本向海事案件。
編按:除以上事故外,這二十年還發生不少「撞而不宣」、過一段時間後才有人揭發的事故,例如海自春潮級的朝潮於2006年一次演習中也給貨船撞歪了垂直尾舵。(照片來源:連結)
所以讀者應當理解,許多潛艦與水面艦船或是不明物體碰撞案件,在當時很難找到肇事艦船,甚或是確認事發經過詳情,因此到最後都是無頭公案。甚至還有原先宣稱是與商船碰撞,最後居然發現對方是另艘盟國潛艦之荒唐事。
同樣對於相同國家海軍潛艦與水面艦發生碰撞事件,讀者亦不要感到訝異,儘管雙方可以透過中通話器相互通聯,但是對於相互掌握動態來說,其實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所以發生碰撞事件有時亦無可奈何。
編按:前蘇聯Malyutka級小型潛艇,是32-47年建造的小型近岸潛艇,中國所購買的418號潛艇,是屬於最後期的Project XV型,排水量只有351噸,是30年代飛潛快近岸防禦戰略下的產物。(來源:連結)
1959年12月1日東海艦隊418號潛艦,與共同參加演習之解放軍第6支隊第18大隊護衛艦衡陽艦發生碰撞事件;418號潛艦沉沒,全艦38員罹難,僅1員生還。事發後檢討發現衡陽艦當時停俥漂泊,致使418號潛艦無法掌握其動態,所以才與在海面靜止之衡陽艦發生碰撞失事,由此可知潛艦在上浮階段,碰撞危機風險確實很難估算。
所以本次蒼龍號潛艦發生海事案件,儘管存在人為操作過失,但讀者確實必須理解其所面對之操作風險程度。
其次就要談到蒼龍艦發生海事案件後通信失聯問題;目前各方都指稱係因該艦對外通信系統受到損害所致,但就該艦外觀觀察,其通信天線位於帆罩上方較靠左舷處,並未受到任何損傷,亦能正常升起運作,因此就通信系統硬體裝備來說,不太可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搞到全軍盡墨地步。潛艦上應當還有其他可攜式對外通信裝備,當艦艇受損人員必須棄船逃生時,此等攜帶式輕便通信裝備,其實是標準求生裝備,要是蒼龍艦缺乏此等完全獨立於該艦通信系統外之配備,恐怕亦難以讓人相信。
編按:陸上的超低頻與極低頻潛艇通訊設施,雖然對於海水有高得多的穿透力,但波長太大令發出每個訊號所需時間愈長,變相令訊號傳輸內容少,速度慢,也需要相當大的佔地才能以比較快的速度傳遞訊息。圖為1972年美國海軍所建Jim Creek VLF Radio Station,資料來源:英文版維基百科。
誠然通信硬體會受到有效距離限制,但是蒼龍艦海事發生後失聯,其實是曝露出日本海上自衛隊管制潛艦兵力所規劃艦艇對岸臺通信作業,恐怕存在相當嚴重系統性缺失。
潛艦若是在水下要與岸上基地通信電臺構聯通信,必須仰賴3-30kHz之VLF波段以及更低頻ULF、SLF與ELF等波段。但到目前為止,能夠運用此等波段與水下潛艦通信之國家屈指可數,依據公開資訊顯示,日本海上自衛隊並未建立此等通信作業能量(駐日美軍似乎也沒有這種長波通訊設施),因此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艦至少必須上浮至潛望鏡深度,才有可能與岸上電臺相互通聯。
編按:水下超低頻 / 極低頻長波通訊裝置同樣也要非常長的拖曳訊號接收天線,其絞盤多放在潛艇雙殼的非耐壓殼中,由於體積不小,甚至會明顯凸出於艦身外。俄國巡動力巡航潛艇949A型(北約代號奧斯卡級)就裝在圍殼後面的小拱背中。(網絡圖片)
所以當發生海事碰撞案件後,若非岸上電臺與潛艦預定通聯時段,基本上並無可能有任何岸臺守值潛艦與岸臺間之通信網路,所以蒼龍艦就算硬體設備未曾故障,只要是沒有通信對象可供聯絡,自然就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囉!
依據軍是通信規程,若要達成通信聯絡,必須符合頻率、解調、呼號、辯證與密語等多項通信諸元,才能夠發送信文。所以蒼龍艦在失事後,缺乏可供回報上級通聯之通信網路,恐怕才是真正問題所在,不應歸咎於該艦通信系統受損。
編按:由高知市港務局與海保對蒼龍號的援護工作可知,海保及港務局也收到消息、派人上船調查協助並確保潛艇安全後,才予以入港。帆罩上其中一個球型燈號標示,可當成潛艇的"旗語",代表現在下錨停泊中。另外平行舵上可見到很"乾脆"的切口。(海上保安廳照片)
事後顯示,當該艦肇事後駛往高知港外泊地先行錨泊,先接受海上保安廳與該港港務局人員檢查,乃至於後續進港停泊作業相當順利,整個過程不可能都是靠手機聯繫,因此更可證明該艦對外通信能力並未受損,只是與上級缺乏通聯網路。
編按:事實上若所有通訊手段都失效,潛艇還有緊急求救聲納浮標可以使用。圖為基洛級潛艇,其求救聲納浮標就在後逃生門(白圈)前的紅白色圓箱中。(美國國防部照片)
最後就來談談該艦失事原因;先要在此提醒,蒼龍艦是在潛望鏡深度遭致貨輪碰撞,而非在後續預備上浮至浮航狀態途中發生海事狀況。
誠如多項報導所指出,蒼龍艦必須先在高於層次深度(layer depth)以上之安全操作深度,運用艦艇運動排除聲納搜索死角,進行水面目標搜索,並且完成相關目標運動解算(TMA:Target Motion Analysis)後,確認不會存在碰撞威脅後,才會上升至潛望鏡深度,運用潛望鏡與水面搜索雷達,更進一步進行目標搜索,確認安全無虞後,才會再繼續上升至浮航深度。
編按:層次深度下的海流比較平靜,但似上則會因為諸多因素影響,造成比較嚴重的背景噪音,在一定程度上亦會對被動聲納構成障礙,所以潛艇多會進行機動(例如測正後方死角的Clearing the Baffle)。(圖片來源:P16, Mixed layer heat and salinity variability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由於水下聲波在層次深度會產生音柱下曲現象,所以會影響水面艦對水下潛艦偵蒐距離。但同樣對於潛艦掌握水面動態來說,亦會構成障礙。所以在上浮至潛望鏡深度前,掌握水面艦船動態之安全操作深度,就必須高於層次深度;同時因為針對潛艦本身俥葉噪音,其被動聲納在接收系統信號處理過程中,就會利用演算法設定電子擋音板,所以就必然存在此等聲納偵蒐盲區,所以才必須運用本身艦艇運動,來排除聲納搜索死角。
由於現代潛艦所有感測器所獲得偵蒐結果,都是送至戰鬥系統整合處理,因此該艦戰鬥系統操作人員對於水面目標,未能獲得完整目標運動解算,並且向上級提出建議多做搜索再進行確認,就坐視艦艇操作權責指揮者上浮至潛望鏡深度,在此環節上疏忽與出錯,才造成後續海事碰撞危機。
編按:蒼龍號的左舷明顯沒有損壞痕跡。(圖片來源:海上保安廳照片)
從蒼龍艦受損狀況來看,其必然是與Ocean Artemis貨輪產生正面對撞,因此其帆罩右舷水平操控舵面,在撞擊後是向後曲折,並且卡在向下潛航攻角,切口處存在明顯切割刮痕,但同時帆罩右舷頂部又受到擠壓,讓潛望鏡與相關天線基座變形卡住其運作;因此其水平操控舵面恐怕是遭致Ocean Artemis貨輪船底舭部突出之舭龍骨撞擊切割,而帆罩頂部則是受該貨輪舷側垂直船體擠壓產生損傷。該艦在受到撞擊後,艦艏應會向右舷偏轉,艦艉向左舷甩出,但由於深度足夠,因此未再產生其他損傷。
編按:由蒼龍號平行舵的「切口」看上去,基本可判定是由舭龍骨所造成。根據百度百科所說,舭龍骨(Bilge keel)是在船的舭部(船舷和船底板連接的線型部分)安裝、類似飛彈安定翼的結構,用來加強耐波性與穩性,在設計合理的情況下能夠極大的降低橫搖和縱搖。(照片來源:龍de船人)
最後必須要指出,所有潛艦與水面艦船產生之碰撞海事案件,都最後在海事法庭中都是獲得敗訴,此因潛艦人員部署較為完整,其可獲知水面艦船動態,因此富有避讓責任。而反過來說,水面艦船對於潛艦上浮至任何深度,在此過程中所產生之碰撞危機,根本就無法事先獲知其動態而加以避讓,所以衡情論理潛艦與水面艦船發生碰撞事件後,依據國際海上避碰章程完全討不到任何便宜,更沒有任何辯護理由。
編按:由這張俯視照可見,碰撞仍是發生在很小的範圍內。(海上保安廳照片)
潛艦在水下接敵,其實經常必須要在完全無法獲知完整狀況下,硬著頭皮往前邁進;人類戰爭歷史上,潛艦立下驚人戰功,潛艦官兵所展現之無比勇氣,確實是值得肯定與尊敬!
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