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朝韓戰略戰術武器的「一俄兩制」 (朝鮮篇)

2021-09-21 16:23:00 最後更新日期:2021-09-22 13:15:59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2021導引列車準備發射第一發KN-23型導彈(照片來自朝鮮中央電視臺)

 

上星期軍武界的大事,除了B-2發生意外之外,就被澳洲透過AUKUS尋求核潛艇艦隊一事所徹底蓋過。基於太多名家已參與討論,而且可能和澳洲國內政治因素有關,再講這決策的實行有先天缺陷且前途仍然未卜(有可能在明年大選過後又再一變),故先暫且放下不表。幾乎同一時間的朝鮮與韓國兩國導彈試射雖沒引起特別關注,但朝鮮的列車搭載KN-23短程高精度彈道導彈亮相,以及更嚇人的「正宗巡航導彈」出現,可見近年的彈道導彈禁射協議並沒有讓他們停止戰略戰術武器的發展步伐,反而在過往沒有什麼人關注的範疇也有更顯著的發展。

另方面,財力及基本技術能力更優的南韓,其發展當然不會太差,且也展示了同樣具備威懾力的潛射導彈。不過兩者雖然敵對且體系不同,但在戰術導彈的系譜上卻都是「以俄為師」:朝鮮自建國以來就是如此了,而韓國則因為部分技術遭到管制,變成與俄國合作研發,也承繼了俄國部分的優勢技術,而南韓今次針對朝鮮而展示的試射片段,也再次彰顯韓國對俄系武器的改良能力。本文將分成朝鮮篇和韓國篇,看看兩國戰術導彈的「師俄之路」。

Screenshot 20210919 010954 Messenger由導彈舉升一刻的片段來看,導彈的長度約為棚車的61.6%,照棚車長度看來,大約長9.3米,考慮到少許的透視誤差,彈長應該為9米左右,這已比伊斯坎德爾長了一截。(圖片資料及分析來自文章"从铁道发射车来看朝鲜 KN-23 导弹的尺寸")

 

朝鮮—資源匱乏下的無限魔改?

朝鮮上星期的軍演動作相當「搶眼」,而且展現了相當的技術突破,例如首次展示的以火車沿隧道及鐵路網進行機動發射。該片段所透露的情報相當豐富,首先是終於讓觀察家掌握KN-23的真正尺寸,因為發射車似乎是由中國早期援朝的P61鐵道棚車修改而成。由於該棚車有現成尺寸資料,長度為15.14米,以此推算,導彈尺寸接近9米長,直徑1至1.1米左右,比起伊斯坎德爾長1.5米,也闊了接近20厘米以上。KN-23有可能是更為長程或彈頭部更大的彈道導彈。若這點屬實,也能解釋為何KN-23的最遠試驗射程往往都超過被視為技術原型的俄製伊斯坎德爾(代號9K723)短程高精度彈道導彈約180-300公里。

 


Ukrai北極星1型導彈的技術來源不明,有人指其固燃火箭技術可能來自前蘇聯的RT-15M型彈道導彈或伊朗的Sejjil中程導彈,但都沒法證實。其出現時直徑估計為1.4米,但部分專家透過部分閱兵及金正日參觀測試引擎的照片分析,得出直徑只有1.1米的結論。事實上,由美聯社在閱兵上拍到的正側面照所見,其直徑也只比輪軚粗1.3倍,怎樣看也不像有1.4米粗。(圖片來自連結1及YOUTUBE擷圖)

 

更有甚者,該片段似乎也側面證實KN-23很可能只是「像」伊斯坎德爾,或者只用了部分技術而已。之前一些片段已顯示KN-23尾部及噴口結構和伊有比較明顯的不同,反而和北極星1型相近,但由於當時還不知道KN-23的直徑,故有些事還無法證明。然而借助列車既有的尺寸,發現彈身直徑大於1米,這就正好和北極星1型彈道導彈的第一節非常接近,亦即是說,至少推進火箭是朝鮮自己的產品,和俄系產品的關係可能只是彈頭及導引部而已。

 analysis4 aKN-23與伊斯坎德爾雖然都使用燃氣舵,但尾部結構存在相當明顯的差異,需要指出的是,一位德國的軍事愛好者其實在2019年就透過與北極星1號飛彈測試彈的尾部照片比較,開始懷疑KN-23比伊斯坎德爾大了一號,和北極星1型相約,但礙於沒有進一步證據而作罷。現在鐵路發射車的畫面流出,可能證明他才是對的。(照片及資料來自連結)

 

不過朝鮮掌握鐵路發射方式其實也是另一種機動發射的突破—鐵路系統散布較廣,而且較易隱藏,隧道本身又是一種高強度防護的掩體;更重要的是機車可以比TEL運載更重型的彈道導彈,也是一類更穩定的發射平台,對於彈道導彈的準確度提昇是相當有用的;更有甚者,以金星15/16洲際彈道導彈而言,其發射車數量少又相當笨重,搭載導彈後速度更低,且似乎仍只是拖往發射場發射的一種載具;但若朝鮮掌握導彈列車化的技術,而洲際彈道導彈級別的導彈可以列車化,並可在洞內整備(如注燃料)並駛出洞後再發射,隱藏性及突然性會強大得多,足以成為極具威懾力的戰略武器。

sovetskuyu yadernuyu raketu s naduvnym obtekatelem pokazali na video 54lteelq 1615367042俄國RT-23 UTTH(北約代號SS-24)洲際彈道導彈導彈列車,重量達到103噸,且有10個分導彈頭,加上鐵路機動速度更高,隱藏也相對方便,是蘇聯二次反擊的陸上重要主力,且也曾是B-2設計時就要重點對付的高價值目標。(圖片來自連結)

 

 

另一個令人震驚的是朝鮮竟然研發出巡航導彈。朝鮮展示的實驗型導彈發射車發射出一發長身的彈體;另一張則展示彈體彈出兩片主翼及三個尾翼,連進氣口也清晰可見;報道並指該彈依照先前指令,在滯空飛行、繞圈7560秒(即兩小時多點)後,飛行了1500公里的距離並擊中預定目標。由照片及描述看來,因為其似乎是用一種吸氣式引擎(渦噴或渦扇)並在大部分飛行時間內造功,這幾乎肯定是一枚次音速巡航導彈。

1036495892捷克太脱拉T815卡車底盤自行改裝的KN-25超大型砲兵火箭發射車。第二張照片可見該彈有一個比較大的後掠角機翼,以及一個更長的固定式進氣道。比較特別的是彈頭下方有個凹坑,可能是給光電儀或額外的雷達天線 / 雷達高度計用。(照片來自朝中社)

 

以前亦提過,今天的巡航導彈基本是一種可飛至少500公里以上、主要以亞音速飛行,並以慣導、衛星導航及數位3D地圖(具高程資料)作導航及帶400公斤彈頭以上的一種無人機,能以低空滲透及預先編好飛行路線、利用雷達地平及各種地形隱藏並飛向目標的「無人自殺機」。這種戰略級別的武器更重視事前路線的規劃及如何迴避敵方的偵察網及防空區。朝鮮是否已經常握更重要的後者所需偵察手段?這點要作進一步的後續觀察。

1036B朝鮮新公開的巡航導彈照片雖然相當模糊,但其直徑與金星3型反艦導彈(又名KN-19)似乎相當接近,且亦有一個類似長度及外形的進氣道,一般相信其也是使用相同的渦噴發動機。(照片來自朝鮮中央通訊社)

 

不過有趣的是,這種巡航導彈似乎並非一般採用20至22寸直徑的彈體—若有留意19年及20年多次連續試射及對上一次朝鮮閱兵,你會發現一種有四至六管,口徑達600MM的砲兵火箭,至巡航導彈試射中出現外形十分類似、且與發射車比例相約的發射管。由此再推斷出該彈口徑,似乎更接近400mm;若回索朝鮮的武器庫,可知他們已開始量產一種使用300至350公斤渦噴引擎推動、口徑大約420mm的反艦導彈金星3型 / KN-19型,而這種導彈的源頭正是俄國佬的KH-35天王星型反艦導彈。照片中甚至見到兩者都有類同的固定式進氣道,只是彈體似乎更長。有合理理由相信,這種巡航導彈是由朝鮮的KN-19進一步加長彈長及更換彈翼而成。

NOOS2軍事觀察家透過2019KN-25四聯裝發射車這幅後面照(最左端)斷定KN-25600毫米口徑。及後該車由四聯裝衍生成五聯裝,然後再在這基礎上發展出發射管稍長的發射車。基於發射管有較可靠的尺寸,由此再倒推新巡航導彈的口徑實比較容易。(圖片全部來自朝中社)

 

事實上這種發展模式雖較少出現,但也不太陌生,國軍的雄風2型至雄風2E似乎就有類似的發展道路(最近曝光的雄風2E發射車,發射箱只是變長了,其他尺寸和雄風2型幾乎一樣),這是一種聰明且較節省時間的軍事硬件發展手法,而且若以只有42CM直徑的身段(內油可能連一般巡航導彈的2/3都沒有),能造到1500公里的射程,技術上可真的不錯呢。

 

NOOS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構形上肯定是由俄國的KH-35(右)發展而來,但金星3型(左)明顯更長且主翼與尾翼距離更遠,其實更接近烏克蘭的海王星型反艦導彈。由於烏克蘭的軍事企業有不少都參與這工程,甚至為其生產R95-300型引擎,故也掌握了大部分生產資料,才能搞成自己的KH-35。至於為何朝鮮的反艦導彈會和海王星那麼像,那就似乎涉及現在仍有很多詳情沒公開的朝烏軍事交流了。(照片來自朝通社、連結1連結2)

 

技術,由何而來?

無可否認,朝鮮這兩種裝備確實有很濃厚的俄國色彩,而且朝鮮的武器體系本來也是蘇聯 / 俄系,但要直指是俄國政府出手相助也好像有點說不通:首先,韓國與俄國的軍事關係更為密切,但未見韓國提出什麼抗議或質疑。要知道韓國是俄國軍火工業其中一個重要資金來源,俄國應不會冒這個險;而美國方面就算近年和俄國關係惡劣,也沒見到他們指責俄國協助朝鮮發展軍備;另方面,普京掌政二十年,仍一直刻意避開與朝鮮的軍事關係,。故俄國政府是否故意為之,是有疑問的。

1036D朝鮮現時所用的「318革命」液體火箭燃料引擎,結構上幾乎就是當年蘇聯的烏克蘭南方設計局RD-250型的「山寨版」。由於實在太相似,且朝鮮在發展這種引擎時相當順利,不像是照著廢舊物資逆向設計的樣子,故有可能南方設計局直接烚予詳細設計圖則,甚至進行一定技術支援。(圖片來自連結1)

 

其次,以上兩型武器的原型不單俄國有列裝,其實連烏克蘭都有相當類似的產品(甚至乎有部分是兩國關係較好時烏方由俄方獲得原型並繼續發展的),而此前朝鮮就有向烏克蘭各軍火公司求購新舊裝備硬件的經驗,普遍相信火星14-16系列的導彈引擎就是來自烏克蘭。朝鮮找有關廠商作新一步發展也不奇怪,尤其部分烏克蘭廠商已經窮得走投無路,面對資金緊絀的情況下,再次挺而走險也不無可能。

3.  朝鮮對於引入的技術似乎都喜歡自行改良而非直接山寨,這情況更容易分拆技術並繞過各政府的的注意,直接向廠商購買相關零件與技術(而不是整套裝備),甚至有傳朝鮮也會在前蘇聯加盟國的大型軍事廢料場中找尋有用零件,這樣其實更容易避開不同國家情報機關的調查;只是要進行技術整合就存在一定的難度了。

 

 

朝鮮試射鐵路機動導彈的情況。把老舊的鐵路棚車改良成導彈發射列車,實也足見朝鮮軍事研究人員在有限資源下的物盡其用及費盡心思。

 

總而言之,對朝鮮而言,基於國際社會1990年代後的長期制裁,令其經濟及財力飽受打擊,而且其潛在盟友(如中、俄)當時也只願進行經貿援助,至令他們的國防發展相當困難。在其國家立場而言,若要保衛國家 / 政權的存亡,軍事發展上除不顧一切傾全力搞起核武之外,也需透過現有資源以改進其戰略戰術投射武器,故才出現朝鮮軍事研發人員利用前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廠商及廢棄場,積極進行俄系子系統搜求及整合的工作,甚至在技術較落後的情況下進行最大的模組化,例如由1.1米直徑PS110固體燃料引擎陸續開發出至少四種戰術導彈,以及反艦彈與巡航道彈的「一魚兩吃」,都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在重大限制下仍能靈活變通的能力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9-2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