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西媒宣稱烏克蘭打贏了資訊戰 不惑青年:勝利只在社交平台

2022-03-12 09:50:06 最後更新日期:2022-03-12 10:42:19
不惑青年

生理上已屆不惑之年,心理上似個弱冠青年。巨嬰性格,愛機械、好工業。

FNjddFfX0AAGuOL近日西方媒體宣稱,烏克蘭已取得對俄羅斯入侵的資訊戰勝利,本文作者認為,西方似乎曲解了由自己創立的一套資訊戰戰略框架,相當大程度來看,烏克蘭只是在西方掌控的社交平台上的獲得資訊戰勝利。(圖片來源:推特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7 日發表一篇題為《烏克蘭全民動員的造神資訊戰》的分析文章,列舉自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兩周以來,從「基輔幽靈」、「蛇島烈士」,到「烏克蘭收割機」等由烏克蘭政府、民間以至境外力量發動的資訊「反攻」的效果。儘管這些資訊事後都被證實是假訊息,文章認為這已成功描繪出堅忍團結的烏克蘭人以小博大的形象,或有助於烏克蘭的戰事發展。

文章指出,不像以往戰爭中的資訊戰,主要是去破壞敵人的通訊設備、防堵戰事的政治宣傳,在網路時代,除了破壞通信塔與移動網路裝置,還要在網路上大量散佈讓人想要轉傳的訊息,用以淹沒敵方的論述。這些改變使得傳播這些資訊的社交平台成為一個主要舞台,在烏克蘭這場資訊戰中扮演了一個角色。

西媒:烏已勝出資訊戰

紐約時報 3 日刊出《烏克蘭信息戰中的事實與神話融合》一文,指出像「基輔之魂」和「蛇島烈士」這樣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的故事做到了宣傳或鼓舞士氣的效果。軍事專家也認為,作為戰爭的一部分,烏克蘭必然要持續對外傳播這些訊息,以鼓舞士氣、激勵民心,以求獲得國際的支持。

這些虛假宣傳是成功的,當事實核查網站 Snopes 發文揭穿「基輔之魂」視頻是假訊息時,有社交平台用戶留言稱,「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人們相信這是實情?如果俄羅斯人相信這一點,就會帶來恐懼。如果烏克蘭人相信這一點,就會給他們帶來希望」。

紐約時報還採訪了華盛頓智庫「新美國」的資深研究員與策略專家彼得.辛格(Peter W. Singer),他指出烏克蘭正在進行非常典型的政治宣傳,而講述烏克蘭人的勇氣與俄羅斯的殘暴的軼聞故事,在此時非常關鍵;在戰爭中,他們不只是要贏得每一場地面對戰,也要贏得人民與國際觀察者的心——特別是烏克蘭必須保持軍隊的高昂士氣,並且獲得全球的支持。

Screenshot 2022 03 11 at 6.52.07 PM近日,多個美、英主流媒體均宣稱烏克蘭已取得資訊戰勝利,圖為《金融時報》報道擷圖

英國《金融時報》駐莫斯科前社長約翰.桑西爾(John Thornhill)也在其《烏克蘭正在資訊戰中勝出》一文中表示,相較於俄羅斯是由國家一手掌握所有的資訊宣傳,烏克蘭是國家與公民社會共同合力發聲,兩者的作法形成強烈對比:一個是垂直,一個是橫向溝通;一個是擴音器,一個則是合唱團。

正如前文美、英主流媒體,乃至台灣的所謂事實查核中心的分析所言,在資訊戰層面,資訊本身的真實性或準確性是無關重要的,能鼓舞士氣、激勵民心便有利戰爭的進程向有利於己方發展,說白了,就是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已沒有底線了。所以經過一番資訊戰操作,也許亦因為固化的價值觀念,西方的主流意見在開戰的兩周內都是一面倒的站在烏克蘭一方,烏克蘭已取得對俄羅斯資訊戰的勝利。

什麼是資訊戰?

但筆者看來,西方似乎曲解了由自己創立的一套資訊戰戰略框架,或者只是做到了自己本來就處於優勢的部份,便急不及待的宣稱資訊戰勝利了。到底是故意為之另有所圖,還是只能以吹噓來掩飾失敗?

西方(尤其是美國)在冷戰結束後總結經驗而創立的資訊戰理論,簡單來說包含物理與虛擬兩個層面。物理層面,包括對手獲取訊息的渠道與工具,例如通訊設備、網絡設施、情報系統等必須破壞,使得對手無法獲得準確訊息,例如使用大規模網絡攻擊等;虛擬層面,就是資訊本身,透過大量發布選擇性的、經過處理的資訊,達到強化己方、弱化對方的作戰意志,最理想的就是令對方民眾對決策層失去信任與支持,就如同蘇聯解體前的社會狀況一樣。

資訊戰理論不反對使用假訊息,或將處理過的訊息傳達給對手,以達到動搖其作戰意志的目的。

「蛇島烈士」凸顯烏資訊戰失敗

「蛇島烈士」事件發生在戰爭爆發的 2 月 24 日當天,俄軍的第一波攻擊便佔領了烏克蘭在黑海的戰略支點蛇島(Zmiinyi Island)。隨後,烏克蘭《真理報》(Pravda)披露一個錄音檔,顯示 13 名駐守在島上的烏軍士兵面對俄軍以無線電作出最後通牒時,以髒話回擊,堅決不投降,報道稱這 13 名士兵最終遭到俄軍殺害。此音訊檔還被《真理報》上傳到串流平台上,短時間內便獲得 350 萬次的點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更在 2 月 25 日記者會上提到這段烏軍的「英勇事蹟」,表示要頒予他們國家英雄的稱號。然而事隔幾日,俄方發布視頻顯示駐守蛇島的烏軍不但沒有人陣亡,還全體向俄軍投降及接受食物接濟,烏克蘭官方才在社交平台證實,這幾名士兵都還活著,他們被俄方帶走、成為戰俘。

事件反映了一個事實,當資訊戰內容嚴重脫離事實,它的效果是有時效性的,若對手能及時對內容進行精準的「打假」行動,想強化己方作戰意志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綜觀開戰以來被廣為傳播的烏方資訊戰內容,能否強化己方作戰意志還不好說,筆者不懂俄文或烏克蘭文,無法從當地民眾的第一手資訊中得到答案,但顯然在獲取價值觀相近的西方民眾支持上是成功的。若論到削弱俄軍作戰意志上,顯然是失敗的。即便烏方以放大俄軍的傷亡及損失數字來宣傳,俄羅斯國內對「特別軍事行動」的支持度沒有顯著降低,而且俄軍仍能持續在多個方向對烏軍發動新攻勢,都反映烏方的資訊戰沒有成功;再加上在物理層面,烏軍根本無法破壞俄軍獲取訊息的渠道與工具,無法阻止俄軍獲得準確訊息。戰爭仍然按著俄方的意圖發展。

澤連斯基作為烏克蘭的國家元首,應該對戰爭的進程、戰況有足夠的掌握,不然如何指揮與調動部隊抗擊入侵的俄軍?「蛇島烈士」死亡後幾天便被烏克蘭官方復活,顯示在開戰初期資訊混亂,依靠炒作資訊來鼓舞士氣,最後反噬了己方的決策。綜觀歷史,類似的尷尬情況也曾發生,只不過通常發生在即將崩潰一方。

v2 e809574ba58072376284860169c51f32 1440w本文作者認為,若資訊戰內容嚴重脫離事實,依靠炒作資訊來鼓舞士氣,最後可能會反噬己方的決策。國共內戰後期,國軍戰況不利時,往往會透過當時的《中央日報》發布有利的戰報來鼓舞士氣。上圖為1948年11月13日《中央日報》的報道,當時淮海戰役已經打響,黃伯韜兵團早在11月7日已被共軍圍困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圖片來源:知乎

宣稱資訊戰勝利的人都沒上戰場

筆者觀察了俄烏兩國今次大規模軍事衝突中資訊戰的運用狀況,雙方在戰術運用上其實各有不同想要達成的目標,而且因為語言的障礙,容易造成一個錯覺:烏方的資訊戰很成功,俄方的很失敗。

西方媒體所宣稱的資訊戰勝利,相當大程度上,烏克蘭只是在西方掌控的社交平台上獲得資訊戰勝利。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在俄、烏開戰之後,眾多西方主流的資訊、社交平台已對來自俄官方的訊息設限。在這些平台上的資訊不平等限制,再加上使用俄文作母語的帳號的絕對數量肯定少於英語帳號,進一步加大了的資訊不對稱效應,俄方的聲音在社交平台上處於弱勢而已。

Screenshot 2022 03 11 at 5.21.47 PM俄方的資訊戰成果比較難確定,因為他們的資訊戰對像是俄語、烏語的平民。2014年擔任命克里米亞檢察總長,因記者會影片迅速走紅網絡,被稱她為美女檢察長的波克隆斯卡亞,日前便在IG以俄文發布新動態,指自己正身處赫爾松協助俄軍為當地平民提供物資援助。(IG擷圖)

被包圍的幾個烏克蘭城市,俄方並沒有斷電、斷網,從這些地方流出來的烏方資訊仍然不少。需要注意的是,沒有斷網,即是資訊仍雙向進出這些地方,這也方便俄方在這些地方打資訊戰,而作戰目標就是當地的平民。

對於在前線作戰的烏方士兵而言,資訊戰的勝利對促進士氣作用有限,前線士兵根本不能在戰鬥中拿出手機看社交平台的資訊。他們要面對的只是來自不同方向射來的槍炮彈而已,搞𢤦子彈飛來的位置比搞懂俄軍是否損失慘重來得重要。從各方整理的雙方戰爭態勢圖來比較,第聶伯河以東的烏軍被俄軍完全包圍恐怕已成定局。對於烏克蘭作為國家而言,即使打贏了資訊戰,國家還是以前的國家嗎?

FNfG UXsAM35JK英國國防部透過社交平台定期發布俄軍在烏克蘭的最新戰況。若與根據俄軍訊息製作的態勢圖作比對,英方發布的戰況往往慢於俄軍公布的進展速度,這也可算是西方幫助烏克蘭進行資訊戰的方式。(英國國防部推特擷圖

觀察這些資訊戰背後的規律,資訊戰作為現代總體戰爭的一個環節,可以作為戰力「倍增器」的作用存在,可以阻嚇對方冒險進犯的企圖,但戰爭形態仍離不開物質的力量,當第一槍打響了,就是硬實力與戰鬥意志來決勝負。烏克蘭及西方所宣傳的資訊戰勝利,顯然只局限在他們的社交平台世界之內,並沒有動搖到俄軍的戰鬥意志,俄軍仍如潮水般湧現在各條戰線之上。而且打資訊戰的「戰士」,顯然也只是躲在安全地方而不是在戰場上的人。

戰爭是不幸事件,對無辜的平民來說更是災難,沒有人希望它發生。戰爭一旦暴發了,還是要按其內在規律發展。希望俄、烏雙方能盡快談出可以化解分歧的條件,結束戰爭。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3-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