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石琪﹕《西線無戰事》戰爭殘酷 《她Tár》高雅樂壇也可怕

2023-02-15 16:48:15 最後更新日期:2023-02-15 16:55:14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302141《西線無戰事》《Tár》宣傳海報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的原著小說在1929年出版,是德國作家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根據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 1918)從軍受傷的痛苦經歷寫成,立刻享譽世界,各地翻譯,成為反戰名著。1930年就被荷里活拍成經典戰爭片,得到 “奧斯卡”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大獎。

隨後納粹黨在德國興起,指責雷馬克「不愛國」,禁制和沒收這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 - 1945)期間雷馬克逃往瑞士,然後歸化美國,繼續寫作,與多位女星發生情緣,前後兩位太太亦是女星。——他的暢銷小說《凱旋門》(Arch of Triumph)和《無情戰地有情天》(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等也被荷里活搬上銀幕。

2022年新版本電影《西線無戰事》是德國製作,亦大獲好評,得到英國電影學院獎十四項提名,美國奧斯卡九項提名。主要發生在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距今超過一百年了,傷亡非常慘重,又留下後遺症,釀成更慘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今天也天災人禍甚多,更有俄烏之戰,又有末日大戰危機,觀看《西線無戰事》正好溫故知新!

劇情開始於1917年,十七歲德國學生保羅與幾個同學在愛國號召下,滿腔熱血自願參軍,滿懷精忠報國的浪漫精神。——到了法國戰場,就發現非常艱苦可怕,在漫天炮火下衝鋒陷陣隨時傷亡,躲在泥濘戰壕也危機四伏又飢寒交迫。保羅的同學相繼死亡,他與一個老粗文盲的老兵結成死黨,最大「樂趣」是一起往法國人的農場偷鵝偷蛋,亦要冒上死亡危險。

愛德華‧貝格Edward Berger 編導此片,拿原著自由發揮,集中於戰場殘酷,據稱跟舊電影版不盡相同。後段是德國皇軍失利,向法國求和,定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 11 時休戰。保羅和戰友們以為可以脫苦海,那知禍不單行,接連出事,上午 11時停火之前也大難臨頭。

此片攝影出色,地獄式場面迫真,充分表現戰場慘况,不過情節人物比較單簿。——反戰主題當然可嘉,其實全世界自古都知道戰爭可怕,和平可貴,歷來有很多反戰傑作,例如唐詩「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作者陳陶),就很經典。

然而為什麼仍然不斷發生慘酷戰爭呢?侵略戰無疑不仁不義,但保家衛國之戰難道也要反對?歷來侵略者也往往自稱為救世救民的仁義之師。——此外,又有名家認為戰爭可以汰弱留強,促進科技與文明發展。總之人人會說反戰,實際問題郤太複雜了。

我的觀感,是這部新《西線無戰事》拍得不錯,但不可能像九十年前美國那部產生極強效應,事關當年導演路易士.邁斯東 Lewis Milestone 在大銀幕呈現了一般平民前所未見的殘酷戰場實感,今時今日大家却可以從電視 (和網上)即時看到各地戰况,尤其是這一年來天天可見的俄烏戰爭實況,難免再無 1930 年的極度傷痛與驚嚇。

此外,同樣拍攝第一次世界大戰慘況,2019年英國名導演森.曼特斯Sam Mendes 的《1917:逆戰救兵》一鏡直落,直擊一個英兵的戰場危險任務,技藝優異又變化多端,是更出色之作。

至於美國片《Tár》,跟《西線無戰事》相反,是以女性為主角的「純文藝」電影,也大獲好評,在今年奧斯卡獲得六項提名,其中姬蒂.白蘭芝 Cate Blanchett 被視為影后大熱門之一。而且據稱英美最多影評人團體,選此片為2022年最佳電影。但並非雅俗共賞,因為偏於唱高調,扮高級。

片名《Tár》就不通俗,我想可以簡單淺白譯為《她》。姬蒂.白蘭芝飾演虛構女主角名叫 Lydia Tár,在片中是享譽國際高雅樂壇的美國女音樂家,當上柏林交響樂團首位客席女指揮,又在美國 茱利亞音樂學院主持大師班。她經常出唱片,最想以獨特作風演繹馬勒 Gustav Mahler 的第五交響樂。

作為大師級女指揮家,她意氣風發,相當「招積」。又是公開的同性戀者,妻子就是 "柏林交響樂團" 首席小提琴手莎朗,她自稱為莎朗小女兒的爸爸。但她逐漸惹上是非,終於成為醜聞人物,自己也瀕於精神崩潰,在西方樂壇無法立足,就像天之驕子被打落地獄。

她出事原因並非同性戀,而是在學院及樂團的人事問題,顯出高雅樂壇也有複雜的名利紛爭,以及可怕的傳媒八卦。最大問題是她在私情方面風流花心,常與音樂女生有染,其中一個被她始亂終棄,憤恨自殺,使她聲敗名裂。

高雅文壇藝壇樂壇有「致命」的人事紛爭、政治鬥爭,並不稀奇。1984年荷里活名片《莫札特傳》(Amadeus),就描述莫札特 Amadeus Mozart 被宮廷作曲家沙里埃尼Antonio Salieri 視為死對頭;沙里埃尼晚年精神失常,自稱謀殺了莫札特。

一向多面又好戲的姬蒂.白蘭芝,今次演女指揮家最初確有大將台型,開頭受訪問時就充滿自信,口若懸河,談笑風生,簡直是 「樂神」。她在學院和樂團都「奄尖」「巴辣」。她還被懷疑利用私情謀取功利,又利用權勢謀取私情,對同性妻子更不專一。

此片對高雅音樂界的是非,才女的性格問題,作出相當八卦的描寫,偶有奇筆佳句。例如她的樂聲令鄰居敲門而來,她以為對方欣賞,那知不滿她的「噪音」,使她啼笑皆非,關起門更大噪大吵起來。

但我不喜歡此片,因為編導托‧菲 Todd Field太拋書包,經常讓女主角高談濶論,賣弄「嚇死人」的音樂知識,其實非常造作。片中談音樂.奏音樂的場面甚多,然而始終未能拍出樂韻,並非真正有音樂感的電影,只不過是扮高級的八卦片。

我亦不喜歡編導對種族情况的處理。女主角在「大師班」對一個黑人男生格外挑剔,是否諷刺白人的她故意針對有色人種呢?不大清楚。——明顯的是,她落難後很委屈地前往菲律賓做指揮,

誤入色情按摩院見到應召女郎中有五號,慌忙逃到街上嘔吐,或許令她想到馬勒第五交響樂吧?但顯然認為亞洲很不文明。結尾她指揮樂團為電腦遊戲配樂,觀眾席上全部扮成牛鬼蛇神的遊戲角色,表示這西方才女淪落到蠻荒異域!亞洲真的這般糟糕嗎?

描述音樂界的名片甚多,記憶中有兩部拍攝古典音樂 師生情况 特別優異。其一是1992年法國Claude Sautet 導演的《今生情未了》(A Heart in Winter),艾曼紐.貝雅Emmanuelle Béart飾演苦練小提琴的女主角奇佳;另一部是2001年奧地利Michael Haneke導演的《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伊莎貝.雨蓓 Isabelle Huppert飾演鋼琴教師亦佳。這兩片的音樂感 與人性人情描

寫都細緻微妙,兩位女主角彈奏、拉奏都手法熟練。相比之下,姬蒂.白蘭芝指揮樂團一味誇張大動作,偶爾私下在鋼琴作曲,也總是只彈一兩個音,未免有點奇怪!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2-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