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圖恒宇一角偏執於女兒之死,為女兒的重生不惜一切的決心,以及劇中所引發的劇中對於生命形式的硬科幻探討,在商業科幻大片 / 太空歌劇中也算是很少見的例子。(網絡圖片)
製作時間長達四年,《流浪地球2》於新春期間在國內及本港上映。由於片長導致的排片問題及針對年齡群不同,《流浪地球2》的票房現時略遜於首集,但口碑與評價則猶有過之。
作為一齣宏大的太空歌劇,和《流浪地球》一樣,劇組還是有向過去出名的美日經典硬科幻、太空歌劇和動漫作致敬之類(例如月球上的「黑石碑」、帶愛人去開戰鬥機兜風、月球引擎附近地貌給搞成類似死星一般、已沉海底的悉尼又双叒被砸中等),也把電影搞得更接近「編年史」的敘述,不過在衡量新年排片難度及過長而讓觀眾失去耐性的情況下,本片最後刪減1/4成3小時緊湊但有一定斷離感的劇情
事實上月球衛星發動機一號機及周圍的開採地形、被高能離子噴出的筆直坑道,以及原有的隕石坑,很難不令人想到星球大戰中的大毀滅力武器—死星。(BILIBILI片段擷圖)
當然,特效更進一步提升外,並提供更宏大的世界觀外,這部太空歌劇的科幻內容其實進一步提升,尤其當中「數字生命」計劃推動者圖恒宇(劉德華飾)相關的劇情,不但有進一步該人反思推敲的硬 / 軟科幻元素、更多引人進一步追看的坑,且更接近原故事的陰暗面。而以上內容,或者才是一個合格的科幻作品的真正內核吧,加上劉德華先生演技的個人表演,為原本略嫌表彰個人英雄主義(軌道電梯打搏擊......)的科幻災難太空歌劇更進一步帶入更為嚴肅的硬科幻探討中,這更是難能可貴的。
不過,劇中的「數字生命」計劃本質是什機?和過去類近的科幻作品有何異同?真正硬科幻和腦洞的地方在哪?還是待小弟在比較傳統與經典的硬科幻提材中「大開腦洞」吧。
Matrix的真實:人類只是機械帝國的電力備份"採電農場"的單元而已,而且Matrix在極早期規劃故事時甚至設定人類幾乎完全拋卻肉體,只保持腦部作電池,作為維持聚變反應堆的後備電力之用,就連「建築師」都只是個隷屬機器統治者的一個AI程式而已。 (YOUTUBE片段截圖)
「數字生命」與人類關係更密切?
有部分人提出「數字生命」相當大程度上「參考」Matrix,理由就是......大家都是生命寄託於虛擬空間。不過實際上這兩者又有很大不同:Matrix並不是獨立存在,只是機器帝國製造出的一個虛擬社會空間,以安置及利用殘存的人類而已;另方面,「數字生命」只算是人類面對末日危機時延續文明的一種備份方案,至少進入「數字生命」者還是自願 / 半自願進入且(應該)知這並非現實世界,而且至現時為止仍沒證據顯示「數字生命」內在是有社會結構的。
雖然MOSS的算力可能接近無限,但數碼世界生命體似乎仍然會「死亡」,例如圖恒宇女兒圖丫丫在「數字生命」中設定生存時間是70年,過後似乎還是要重啟的。
更重要的是,「數字生命」和「人」有更緊密而互相依存的關係,Matrix中提過沒有人類,機器仍可繼續運轉下去;而作為「數字生命」管理者的量子電腦550W系列(後來的MOSS),保護人類存續是其任務,其能力的「升級」是需要人類意識完成的:550W本身就因為圖恒宇女兒圖丫丫意識上傳,而學習到人在迴路意識(Human-in-the-loop,結尾彩蛋語)而超升級成為真正的人工智能,甚至能影響過去未來的「類神」(不過影響力似乎只局限於電子產品上)。
1956年上映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講述一群人類在探索一個星球時,揭發一個高智慧文明在開發精神力科技時,全體的肉身被機器破壞且精神都被吸進去,成為一個意識集合體機械。這設定在當時可能過於前衛而票房一般,但很多概念及藝術設計成為日後科幻作品的重要參考。例如這個場境「似乎」就給近50年後的《星際啟示錄》劇組「參考」過去了。(圖片來自Bilibili視頻截圖)
與人敵對 VS 為「人類」服務?
「數字生命」更接近一些科幻設定中某些超文明或所有「人」的意識都寄存到超級電腦中繼續生存的意識集合體。這概念出現很早,但較少直接用在西方科幻作品(尤其影視作品)中,其最早似乎是出現在1956年一齣科幻B級電影《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然後在太空歌劇中比較出名的可說是《星空奇遇記系列》中出現的反派博格人(Blogs)及日本傳世動畫名作《傳說巨神伊迪安》。
《傳說巨神伊迪安》的設計意念和情節很大程度上來自《禁忌星球》的重寫,伊迪安原本也只是第六文明人進行精神力量研究的機器,但操作事故把整個文明人類的精神都吸進去,讓伊迪安成為精神集合體。在故事的世界中,伊迪安具現化成一個巨大機械人,以自由意志展開戰鬥,所謂「操縱者」也只能負責基本運作而已。事實上「祂」在幕後一直監控及試探劇中兩派及所屬的文明,至最後發現這兩個文明的人都不是善類且無法改變好戰個性,最後就直接把兩個文明都給滅了……(網絡圖片)
而且過去這些「超文明」或意識集合體都被朔造成「人類以上的存在」,很多時都是以超然的地位指導人類,或者藐視人類存在,甚至敵視人類。科幻作品經常利用這種角色等級差異來製造衝突及對立;相對地,若作為一個「超次元生命」或者一個意識集合體,其管理者MOSS這個「人類以上的存在」其實還是有「人」存在,甚至「人」也是這個集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類神」……「數字生命」的核心—量子電腦550W卻與「數字生命」一樣,宗旨卻仍是為人類文明服務,保護人類文明,其作為「數字生命」的核心計劃,自己甚至歸結出一點:保護人類文明的最優解,是毀滅人類」。這句話卻可說語帶雙關,也可能是整個故事各種災難與不幸的起點。
Matrix的內在司職架構中,「建築師」負責編寫與日常管理系統、「先知」則負責分析人類的心理活動及協助改進系統、救世主尼歐則是在系統因運算太久或內在錯誤擴大到無法修補時進行重啟。不過在第七次重啟前夕(電影版第二及三步曲),尼歐增加了系統的不穩定變量(愛?),整個重啟的步驟出現改變,最後重寫系統的過程中並沒有抺殺已逃離的人類,而且在過程中,「先知」也加入「沒用小程式 / 寄生在Matrix中的類人AI」Sati(最右者)對新系統的寄望,所以系統上其實也變成「四位一體」。(YOUTUBE擷圖)
三位一體的權力架構?
原本作為全人類意識載體的「數字生命」,在電影世界線中就(暫時)只有三個本體—作為不斷學習與自我進化的管理者MOSS、已升格成「構建師」的圖恒宇(但電影沒有對「構建師」的定義作解釋),以及進入量子電腦世界後職責似乎不明的圖丫丫 (結尾彩蛋似乎暗示「數字生命」中還有其他「人」在)。這結構看上去也比較像Martix的三位一體。
然而Matrix的三位一體結構有固定的司職 (「建築師」、「先知」、救世主尼歐),但「數字生命」的世界中,除了父女二人合力解救月球隕落危機外,三者的地位還是一個「巨坑」:若果MOSS親手製造危機,為何父女二人解碼時又沒有阻止?那些不斷出現的「神示」又是誰發給人類呢?既然MOSS已有「大能」,為何人類幾次都沒有死透?這恐怕還真要到《流浪地球3》才能解答。
三賢人系統雖然不是量子電腦(這玩意當時還是早創期,沒引起科幻迷著意),但設定上是一種模擬人格的超級電腦,名字來自聖經中的東方三博士(MELCHIOR-1,BALTHASAR-2,CASPER-3),分別殖入作為科學家、母親與女性的人格,且在極重大決策上採取一票否決制而非多數制。(網絡圖片)
不過大膽猜一猜,「數字生命」的權力和司職結構反而可能比較像另一個著名科幻作品中出現的一部超級電腦-《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三賢人」生體電腦,重要決策由三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在重要時刻進行決策,或者透過三者之間的博奕,去決定流浪時代地球歷史和人類命運的進程……當然這都是我猜的,若「數字生命」真的還有其他「人」在,那上面的猜測就很難成立了
當然,科幻劇無論你是搞軟、硬科幻還是太空歌劇(甚至是混合),還是要讓提出的議題引發觀眾、粉絲的討論才算成功。問題來了,為何MOSS會認為「數字生命」才是保護人類文明的不二法門?毀滅人類實際意思是什麼?沒有人的文明,真的沒有意義?若參考過去科幻名著的內容,以及劇中一些只有科幻迷才能察覺到的提示,劇組似乎是暗示過MOSS對此的立場,不過篇輻所限,就留待下篇再述吧。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