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芬蘭、芬蘭化、香港、台灣

2023-04-17 16:11:30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304173NATO News 影片擷圖

芬蘭在4月4日正式加入北約,大事也。這個北歐小國自二戰後以軍事不結盟、公開表明不跟蘇聯對抗而維持了幾十年太平日子;在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下,終於放棄多年來的「中立政策」,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

芬蘭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在北約總部參加升旗禮後表示,芬蘭歷史上的軍事不結盟時代宣告結束,一個新時代已經開始。曾幾何時,「芬蘭化」是國際政治一個專有名詞,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歐洲國家的政治辯論,其意思是指一個國家在維護主權的同時,不挑戰強大的鄰國。

按當時歐洲的政治形勢,芬蘭化就是指芬蘭在冷戰時期對蘇聯的政策,即採取中立、「不說話」、不激怒蘇聯,以求強鄰不動武、不侵犯。

1948年4月芬蘭與蘇聯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正式確立芬蘭的中立地位。而由於莫斯科反對,芬蘭沒有參加當時由美國主導、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後來亦沒有加入北約。

當年的政治評論,不少都戲稱芬蘭是騎牆派,為求生存不惜屈從於蘇聯老大哥。但事實卻是,二戰之後芬蘭沒有像其他東歐國家般遭蘇聯全面控制而成為「衛星國」,而芬蘭化也得到美國支持,美國時任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曾公開表明,芬蘭化模式的中立可以削弱蘇聯對東歐的控制。

芬蘭現在改弦易轍,主因是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令芬蘭有切膚之痛。芬蘭前總理斯圖布(Alexander Stubb)曾表示,去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一刻開始,芬蘭加入北約即成了定局。

俄國侵烏 芬蘭化模式走入歷史

在冷戰年代,世局其實更加緊張。美蘇軍備競賽、製造了可毁滅地球幾十次的大量核彈,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也時有發生;但芬蘭化仍行之有效,保住了芬蘭的平安。冷戰時代蘇聯不停侵佔東歐、波羅的海諸國土地,為何當年芬蘭化反而行得通,現在卻不?

據BBC(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芬蘭加入北約的念頭,早出現在蘇聯解體後,即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芬蘭即開始放棄中立地位,努力擺脫蘇聯勢力範圍的影響(見BBC中文網〈北約東擴:瑞典和芬蘭放棄中立走向北約的前前後後〉,2022年6月30日)。換句話說,蘇聯年代歐洲國家還有所忌憚;但到了俄羅斯,其國力已遠不如前,美國和西歐列強名正言順重整歐洲版圖,北約不斷東擴是其中一步。唯芬蘭因為有「中立」的歷史包袱,而且該國與俄羅斯有長達1300多公里的邊界線,加入北約實在敏感……然而當俄烏戰事打起來之後,「中立」再無必要,芬蘭化模式也就正式走入歷史。

美蘇冷戰年代,世界分成兩大陣營,歐洲有些小國為求生存才標榜中立路線。芬蘭之外,瑞士是另一例子。瑞士「永久中立國」的身分,令它成為許多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也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財富管理中心。

俄烏戰事爆發,瑞士宣布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凍結俄國總統普京及其他俄國高層官員的資產。此外,瑞士也對俄羅斯飛機關閉領空、禁止與普京關係密切者入境。

芬蘭和瑞士的逆轉,反映了國際社會再無「中立」。冷戰年代歐洲的「中立國」紛紛倒向美國,「歸隊」加入北約。事實上,芬蘭和瑞士的「中立」和不結盟取態,助長了它們成功,也奠定了它們的特殊地位。然而,當前世局比冷戰時代更複雜,跟美國和歐洲對抗的有中國、俄羅斯、伊斯蘭世界;而過去「落後地區」如亞洲、中東、非洲等開始成為新興勢力,地緣政治變得更複雜,「中立地位」難再維持,小國唯有結盟才能夠自保!

芬蘭化的概念,曾經延伸到香港問題。港大歷史系前教授陳明銶也許是最早提出香港可以考慮「芬蘭化」的評論人,即香港如芬蘭一樣,對毗鄰的強國不批評、不挑釁,希望換取香港的高度自治。這種學術式討論當然影響不了香港政局,而芬蘭化意味着要對內地「忍氣吞聲」,也不會為民主派接受。最後,香港行芬蘭化模式的討論成不了什麼氣候。

台灣在「烏克蘭化」而非「芬蘭化」

反而台灣是否應該借鑑芬蘭化,卻成為島內近期一個熱議話題。據說台灣「芬蘭化」說法的緣起,是馬英九政府年代拒絕「疆獨」代表人物熱比婭入境。美國學者季禮(Bruce Gilley)於是在2010年《外交事務》撰文”Not So Dire Straits: How the Finlandization of Taiwan Benefits U.S. Security”,指台灣正在走芬蘭路線,對北京採取屈從政策,以換取自身的發展和生存空間,結果引起一場激辯。

統派認為芬蘭化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主張台灣應對大陸採綏靖政策。獨派當然不會接受,認為是對台灣自主和尊嚴的損害。

季禮的文章卻認為,美國面對台海局勢,應該停止對台軍售,讓台灣中立化,並把台灣從美國的亞洲盟友榜中除名。簡言之,他認為台灣「芬蘭化」有利美國的安全!

很明顯,最近台海局勢的發展,美國正準備加大對台軍售,台灣正在「烏克蘭化」而非「芬蘭化」,美國正以軍事力量加注,試圖阻嚇大陸以武力統一的想法。中美戰略對抗愈趨激烈,所謂芬蘭化的想法更不可能,民進黨和美國政府(兩黨共識)都認為芬蘭化儼然是向北京示弱,不可能接受。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訪問大陸,獲高規格接待。台灣媒體對此行的解讀,是馬英九藉大陸行緩和兩岸對峙氣氛,也平衡蔡英文「途經」美國會晤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的政治影響。馬英九返回台灣後表示,堅持「九二共識」,與大陸就可以有共同政治基礎,可以盡速恢復交流對話。

如此說法,聽起來是陳腔濫調;但在此時此刻美國加強介入台海局勢,大陸又不斷派戰機「圍視」台灣,「戰雲密佈」之際,馬英九暗指九二共識有助「止戰促和 」,台海爆發戰爭並非無可避免。此時此刻重提九二共識的作用,顯然是馬英九刻意放出的緩和信息。

美歐遏華 港難置身事外

俄烏戰爭、中美對抗,令世界再次分成兩大陣營,中俄一邊,美歐一邊,各小國都選擇靠邊站,國際政局似乎再無「中立」空間。香港過去何嘗不是走一條「中立」路線,在內地和美歐之間扮演中間人角色,政治上極低調,更多的是做中介、連繫角色。然而過去幾年的變化,令香港無法再「中立」,而是要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落實中央的全面管治權。

從北京來看,香港不是因為「中立」而得到特殊地位,而是站穩「一國」立場、堅決抵制「美歐敵對勢力」干擾,以國家為後盾,香港才能由治及興。芬蘭化和瑞士「永久中立」模式都已成為歷史,它們都選擇了加入美歐陣營。從這個角度看,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中國陣營一員,是無可避免的選擇。

過去港式思維,認為香港在中美衝突之間仍可以維持特殊地位;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已不切實際。美歐針對中國的措施矛頭雖然不是對準香港,但香港亦難置身事外。就如人民幣國際化,香港雖然可發揮特殊作用,惟此事衝着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如果要出手,相信香港也要做好準備,因為我們不再是中立角色。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4-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