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續論雙航艦編組艦儎機兵力運用彈性

2023-06-27 00:20:37 最後更新日期:2023-06-29 10:39:43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3566330 n編按:中國海軍遼寧及山東艦預想中的雙航母編制。不過以現時技術而言,雙航母編制其實可以相距上百甚至數百海浬,作遠距離支援外,還可加大防空圈及分散遇敵風險。(網絡圖片)

 

最近因為網路傳聞中國大陸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與遼寧艦在華北海域實施協同作戰編隊訓練,因此再度炒熱所謂「雙航艦」作戰議題。

其實早在2020年7月8日筆者就曾經在《輕新聞》以「雙航艦作戰是真功夫還是假把勢?」為題,針對當年七月初美國海軍以尼米茲號與雷根號兩艘航空母艦為核心之航艦戰鬥群,高調於菲律賓海和南海實施操演,並且對外刻意使用「雙航艦編隊作戰」辭語進行宣傳,存心去殺殺中國大陸網路軍事迷在當時山東艦成軍後,不斷強調進入所謂「雙航母時代」所展現出銳氣,特別就兩艘或是多艘航艦納入相同編隊,其所具備之軍事意涵與作戰效能加以分析。

3566330 n2編按:日本的第一航空艦隊第一戰隊的赤城和加駕號航母。三十年代開始就同編隊作戰(除非中途改裝維修)。雙航母體制講求同型艦或準同型艦組成編隊(至少是同規格艦),目的更多是協調出擊與備用機規模,及統一起降習慣等。(網絡圖片)

筆者在該前述稿件中,詳細說明過日本帝國海軍率先將多艘航艦納入單一特遣編組,並且實際投入作戰之歷史;並且說明為何必須統合運用所有艦隊航空兵力,將所有航艦納入以「機動部隊」(Kidō Butai)之特遣編組,但在戰場實際作戰時,則是以兩艘航艦共同編隊遂行作戰之用兵構想與實際表現

並且亦在文中對比美國海軍運用航艦兵力之作戰編組與用兵構想,特別是面對海上航艦空中兵力對決戰鬥階段,以及日後充分掌握太平洋與大西洋制海權,排除艦對航空對決威脅後,整個航艦兵力編隊與作戰職能轉型變化歷程。再據此從權衡兵力與火力相互搭配角度,說明在現代軍事工藝與指管通勤系統發展條件下,納入相同作戰序列所建構之航艦兵力作戰編組,實在並無必要納入相同編隊,就足以遂行協同作戰發揮統合戰力。

 c0ba9ccc 0c63 11e6 881b 38eaa7374f3c 1200x編按:珊湖海戰役中,日本的雙航母陣型的翔鶴號大型航母被美國海軍的航空隊捕捉到並受重創,其艦載機回來後也沒法降落,結果全都降落到姐妹艦瑞鶴號去,這是早期雙航母陣型對於戰力維持的其中一個有利之處。(網絡圖片)

 

筆者將依前述稿件所建構論述基礎上,再深入探討兩艘或是多艘航艦所搭儎之艦儎機兵力,究竟如何要區分其所能發揮之統合作戰實力。首先必須指出,當初日本帝國海軍為何要在戰場用兵時,將兩艘航艦編組成為航空戰隊,其著眼點其實是考量到假若任一航艦在遭受作戰損傷後或是本身機件發生故障,無法遂行收回艦儎機降落作業時,能夠藉由相同編隊內之其他航艦,另外獲得應急降落機會,而不至於讓艦儎機耗盡油料後墜入海中。

筆者曾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以戰術空軍準則中地理位置相近多個空軍基地,來比擬在相同海域活動範圍相當接近,同時又納入相同作戰序列多艘航艦;探討其究竟是並未統合後勤補保作戰支援勤務作業體系之基地群,抑或是能夠從其他航艦獲得適當支援,完成整補加油掛彈恢復戰力,然後再次執行出擊任務之基地網。

假若各航艦僅能提供其他航艦戰機緊急降落支援作業,但卻在後勤補保作戰支援與戰機整備勤務作業,無法執行針對緊急轉場至該艦降落艦儎機,進行整備加油掛彈恢復戰力,此時該多艘航艦作戰序列協同支援能量,雖然看起來像是僅止於擔任緊急備降基地,但在實際作戰實務上卻不指如此單純。

因為各個不同航艦確實可以派遣不同機種共同投入相同作戰任務,不論是透過異質兵力任務分工,或是同質兵力分進合擊,形成多波次出擊作戰效應。此種作戰能力與轉場能否獲得適當作戰支援勤務作業,其實並無任何因果關係,所以不會產生任何相互影響或牽制效應。

 AIR F 22A and F 18E lg編按:由於有現代數據鏈支援,空軍與海軍其實更容易聯合組成攻擊隊,互相支援,空海軍之分實際上沒有文化上那麼明顯。(圖片來自USNI)

 

其實空中作戰本來就很可能係由多個不同基地同時派遣兵力,針對相同任務目標,共同執行作戰任務。儘管絕大部分都是依據共同任務指令,各自執行其所承擔之子任務,但亦有可能是來自不同基地所派遣兵力,先行實施空中會合,然後完成編隊後共同執行出擊任務。然後在針對任務目標完成出擊任務後,再解散編隊各自返航。

特別是就目前先進國家在執行空中遠程對地打擊作戰時,航艦所承儎之航空兵力接受陸基觀通站臺,甚或是空中預警及作戰管制平臺作戰指揮與管制,更是司空見慣。在往返任務目標區途中,接受友軍或是盟邦空中加油支援,戰史中亦有多起實際案例。

AIRlg編按:空軍與海軍航空隊在任務上最大最頻繁的合作,反而是長程加油作業,圖為KC-135型運輸機,在硬式加油管下再接駁一個海軍艦載機所用的軟式加油管。由於F-18E的伙伴加油能力不太好,未來MQ-25的加油量又不見得太多,長程任務上依賴加油機已是個慣常的選擇。(圖片來自連結)

 

所以未來納入相同作戰編組多艘航艦,在大洋作戰過程中,其所配屬航空兵力,透過適當任務分工,從不同航艦起飛,針對相同任務目標,共同執行作戰任務,遠在艦隊航空兵力發軔初期,就已經是家常便飯。 

如今若是因為探討其航空兵力緊急轉降,以及轉降後能否透過友艦支援整備戰力,就與能否採取兵力分散火力集中,從多個不同航艦派遣艦儎機兵力分進合擊混為一談;這是未能理解到將多艘航艦納入共同作戰序列,本來就具備此種作戰能力所致。

說實在話,不僅航空兵力在作戰時可能必須在緊急時轉降其他基地或是航艦,會面臨如何處置問題,其實就地面部隊與艦艇部隊來說,在戰場上收容友軍,不論其係因遭受敵軍重創後,作戰編組兵力殘破,抑或是本身在戰場運動過程中,與本身作戰指揮管制上級單位喪失通信聯絡管道,成為戰場上喪失作戰目標無法掌握狀況之失散兵力都有可能。

fd1d0284095b4ac786700d0b7c0e0f44編按:福建艦與19號航母預想圖,預期19號大部分規格和福建艦是一樣的,只是重新增加升降機及軍艦長度提高,算是彌補前福建艦建設早期,因為由蒸彈設計改成電彈設計所增加的彈射器長度,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前甲板的起飛準備區及第三彈射跑度後方的泊機空間,甚至要被迫取消升降機所帶來的影響。(網絡圖片)

 

其實當這些散兵遊勇遇見友軍部隊兵力後,都會遵循軍事指揮管制基本原則由友軍部隊加以收容;但能否將被收容兵力重新整備,納入收容部隊本身作戰編組,那就要看當時戰況發展以及後勤支援能否因應此等整備作業需求而定。所以當航艦收容其他航艦戰機緊急轉降後,亦是基於相同理則來處理此等戰機。

其實所有航空部隊兵力臨時轉場迫降或是進駐其他基地時,由於整個後勤補保與戰力整備體系,都不是熟門熟路,所以經常會自嘲本身是還沒有回到家的狗,總是覺得運作上不是很自在。

所以就現代通信科技與指揮管制硬體裝備來說,跨越不同基地或是航艦,針對執行共同作戰任務之航空兵力人員,實施任務提示與作戰歸詢作業,確實已經能夠達到相當水準,但要將緊急轉降戰機兵力,順勢納入作戰編組,就算是相同機種,其實亦有部隊文化上難以跨越之鴻溝。

儘管軍事科技如此進步能夠克服多項技術障礙,但打虎要靠親兄弟,上陣仍賴子弟兵,確實還是人性面對戰爭時,無法擺脫之基本道理吧!

008ojeVkgy1hd99hhn529j31z41401kx編按:未來的雙航母機制,除了一條003或004航母配一條001或002外,還可能是最新的無人機母艦076配一艘常規航母,加強聯合作戰能力。圖為預想中的076型CG圖,第一個船段似乎已在滬東船廠鋪好,組裝正式開始。(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6-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