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庵藏不露》及「中國戲曲節2023」海報
上星期日看了兩場舞台演出。下午到高山劇場新翼看《庵藏不露》,晚上往文化中心大劇院看「北京京劇院」折子戲。
先談《庵藏不露》,是「一舖清唱」無伴奏合唱劇場作品,邁克編劇,伍卓賢作曲編曲兼音樂總監,梁栢堅作詞,盧宜均擔任合唱指導和執行音樂總監。——這新作與粵劇有密切關係,壓軸戲就是唐滌生戲寶《帝女花》之「庵遇」,即長平公主詐死後躲在佛庵做尼姑避難,駙馬周世顯偶然遇見,長平不認不認還須認,這段戲悲喜交集很動人。
今次拿「庵遇」借題發揮,作出搞笑又搞基的現代故事。話說一個全男班粵劇團,當家男花旦忽然退團結婚,對象不是同性,而是台灣女子。該團連忙招考新人補上,妙在當選者不是男扮女,實為女兒身,打破全男班規矩,團員們爭議吵閙起來。
此劇新作歌曲甚多,保持「一舖清唱」專業水平,音樂節奏感強,又鬼馬抵死諷刺世道人心,原班拍檔很熟練。飾演新花旦的杜詠心,本身是粵劇女小生,今次改用子喉唱長平公主之曲,但也表演文武生的武打。
其實「一舖清唱」早已玩過粵曲,《大殉情》就涉及華洋多個著名殉情故事,包括《帝女花》《梁祝》《胭脂扣》和《羅密歐與茱麗葉》《蝴蝶夫人》等,唱粵曲和西洋歌劇,豐富過癮。——亦演過《香‧夭》,把《帝女花》之「香夭」引申到香港「夭折」,有政治性。
《庵藏不露》的字裡行間也有些「暗藏不露」的敏感,例如「冇漢之亂」、「藍溝黃變綠」、「香夭的革命,時代已經註定」之類。不過主體是搞基搞笑,無傷大雅。到了大唱「庵遇」時,不少觀眾加入哼唱,顯然是熟悉《帝女花》的粵劇迷。
整體觀感,我不是很滿意,覺得相當無厘頭,不及《大殉情》多采好玩。看後有些吊癮,想重看正宗粵劇《帝女花》。亦從「庵遇」想到,唐滌生在《帝女花》之前已寫過「庵堂相認」戲,我知道的是《火網梵宮十四年》,1950年由「錦添花」粵劇團首演,陳錦棠、芳艷芬、任劍輝和白雪仙合演。芳艷芬飾演「唐朝豪放女」魚玄機,其中一幕「庵堂訴情」,魚玄機做了道姑,愛慕者之一李憶在庵堂遇到她,希望重續舊情。
《火網梵宮十四年》兩次搬上銀幕,1953年芳艷芬、新馬師曾主演;1958年芳艷芬與任劍輝主演。唐滌生首先創出「庵堂訴情」,七年後加工演變為經典作《帝女花》之「庵遇」,傳誦至今。《火網梵宮十四年》成績不及《帝女花》,不過「庵堂訴情」仍是名曲,經常被粵劇藝人演唱。
至於更早的「庵堂相認」,我聽過蘇州評彈《玉蜻蜓之庵堂認母》,也有粵曲版本。——亦有幸在 1992 年看過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演出全本《玉蜻蜓》,記憶中很出色。飾演申貴升与私生子徐元宰 是越劇尹派創始人尹桂芳嫡傳王君安,道姑王志貞則由李敏飾演; 還有更早的上海越劇「庵堂認母」折子戲, 是 1983 年上海靜安越劇團文革後首次來港, 「畢派」創始人畢春芳飾演兒子徐文宰,「戚派」創始人戚雅仙飾演道姑王志貞;
唐滌生的「庵堂訴情」和「庵遇」,靈感很可能來自「庵堂認母」,而把母子相認演變為男女情緣。有趣的是,古代無論中外,男女不易接觸,寺廟或教堂往往成為男女邂逅或定情的地方,《西廂記》和《羅密歐與茱麗葉》就是例子,《梁祝》十八相送也有寺廟試情戲。唐滌生的《蝶影紅梨記》,男女主角亦約在寺院會面。
「中國戲曲節2023」正在舉行,開幕節目是「北京京劇院」三晚演出,以張君秋的青衣流派代表作為主。繼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四大名旦」之後,有京劇「四小名旦」,其中張君秋(1920-1997)最著名。他們都是男扮女裝的男旦,自成一派,現在各派都由女旦繼承,偶爾才有男旦。今次來港的台柱王蓉蓉,就是張派青衣的資深傳人。
我看最後一晚折子戲,先演《將相和‧負荊請罪》,老生裘識演藺相如、花臉方旭演廉頗,都功力十足。然後演《金山寺‧斷橋‧雷峰塔》,場刊說是張君秋早年常演劇目,即《白蛇傳》後段的三折戲。
「金山寺」描述白蛇素貞為追尋丈夫許仙,率領水族水淹金山,與法海禪師的天兵神將大戰。此折以大翻筋斗大展北派的武戲為主,訓練有素,觀眾不斷鼓掌叫好。「斷橋」是白蛇懷孕落敗,青蛇陪伴她逃到西湖斷橋,憶述最初與許仙在斷橋定情,許仙亦逃來相聚。
「雷峰塔」是很多年後,白蛇被雷峰塔鎮壓已久,兒子許仕林中了狀元,知道身世秘密,到雷峰塔祭母,白蛇現身母子團圓。粵劇《白蛇傳》也有著名的「仕林祭塔」。
這次王蓉蓉只演「雷峰塔」一折,顯露精湛唱腔。前兩折由年輕貌美的路潔演白蛇,唱做俱佳。王春燕演青蛇亦出色,甚至更搶鏡頭,因為她在金山寺大戰中充分表現刀馬旦功夫,尤其在敵軍圍攻下大踢花槍,此乃北派武打中最令人讚揚而又難度甚高的雜技,最能發揮女將美妙精確的身手。此外,青蛇在「斷橋」怒罵許仙,要揮劍殺他,顯得性格很強,許仙則像縮頭烏龜。
《白蛇傳》是表揚女性比男性更頑強更有情義的古典傑作,亦表揚妖精怪物勝過凡人和高僧,而且故事與端午節有關——白蛇在端午誤飲雄黃酒,露出原形,嚇壞許仙。
今屆「中國戲曲節」還會有川劇、浙江婺劇演出《白蛇傳》,我都想看,正好不同劇種比較一下。記得文革後大陸戲曲恢復來港登台,包括川劇《白蛇傳》,色彩濃郁,又有變臉,加上青蛇獨特,給人深刻印象。——李碧華寫《青蛇》小說,或許受這川劇影響。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