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2023年11月10日上午6:50(西岸時間),外號「地獄三頭犬」(Cerberus)並在加州棕梠谷美國空軍工程設施試飛的B-21新世代戰略轟炸機01號原型機。(Credit: Matt Hartman)
不知是否事有湊巧。這星期兩大國未來重要的空中力量都現身了,而且更巧的是,兩機都是飛翼機。美國時間11月10日早晨,B-21戰略轟炸機終於迎來首飛。這次首飛暫時不知道飛行時數是多少,但和其他軍機首次試飛一樣,都沒有收起機輪,以防首次試飛途中發生任何事故。
航空雜誌“the Aviationist”初部評估機腹部分的艙蓋結構與涉及航空安全及資料的天線位置,包括隆突透鏡、可收納的飛行燈、雷達達高儀及類似B-2的大氣監測系統。機腹的艙門除了兩個體形不大、夾在主起落架艙和引擎艙之間的小艙外,其他都可和B-2對上位置。(圖片來自連結)
今次試飛亦總算解決了很多本機的謎團,尤其是機底及機背架構。由底部架構而言,其實還是和B-2相當,只是主起落架向前(而非向內收起而已,由外至內分別是主起落架艙、兩個引擎裝卸及維修用的艙口(B-2四個)、一個可能是引擎控制裝置的整備艙,以及全機只有一個的主彈艙(B-2有兩個),基本實錘是B-2的 1/2,也是嘗試走小型戰略轟炸機道路的產物。
根據更早一段時間拍到的照片(下圖),B-21試飛時見到的"狹長方形噴氣道"很可能只是機尾的氣動舵面而已。若果那真是引擎噴氣口,實有助進一步縮減尾部雷達及熱訊號,但這積狹長噴氣口的推力損失有可能還是相當可觀的。(網絡圖片)
翼形也和原先推斷一樣,與RQ-180相當接近,雖然美國空軍把原有W後緣改成現在的翼形時,強調B-21仍有優良的低空操縱能力,但本機似乎仍然著重高空飛行性能多點;另一方面,部分觀者以為排氣口重新起用類似F-117的狹長排氣口,事實上的噴氣口,仍然像B-2一樣,放在差不多的位置。
左圖中的拖曳錐(trailing cone),用於捕獲不受飛機干擾的「乾淨」靜態空氣測量結果,以校準飛機上的空速管和靜壓感測器,該儀器是對安裝在飛機左前下方的空氣資料探頭的補充,都會在試飛結束後拆掉;右圖可見機艏臨時加裝的空速管及12個小正方形的中央大氣計算系統感測器。(圖片來自連結)
單由外形判斷,我們沒法得知電子系統及新世代隱身技術的先進程度,也暫時不知道其空戰網絡的節點及地位,這點恐怕要更往後有進一步消息才能知曉,但單就機載空速計算系統而言,似乎仍和B-2一樣使用中央大氣計算系統及機首十多個方形的感測器計算空氣數據,計算出空速、氣壓、速度及迎角。原型機仍然有外建的空速管,而且尾部還有拖曳式測速器 / 拖曳錐(trailing cone) / 靜壓拖錐,似乎是在首次試飛時作為大氣監察裝置的補充,同時也有額外參照資料作中央大氣計算系統的誤差調適的作用。
同樣是諾斯洛普·格魯曼設計,並於2021年底被菲律賓攝影師於呂宋中部拍到的的RQ-180高空無人大型偵察機(左圖),氣動外形上和B-21相當類似,但只用單引擎且較單薄的主翼延伸更長。這更長且後掠角較小的主翼,可能更高的升阻比,似乎更有利於長程高空飛行與滑翔。(網絡圖片及 X@Matt Hartman)
無論如何,由機身大幅縮小、載荷減半但仍保持洲際航程而言,美國空軍所追求的可能是更實際的小型化、單價較低、較能大量生產、用途更多(有相當的偵察功能,也有升級成重型無人常規轟炸機的潛力,也能同時勝任核戰略轟炸及常規戰場支援),且更適合於大規模戰爭中使用的隱身轟炸機。當然,事情還是那句:在NGAD交代機同時量產及競爭資源、外有美國本土研發及製造成本上升、國債暴增可能進一步削弱政府採購能力時,是否能維持原有價格和產量,現階段還是無從猜測。
被人遠距離拍到於瀋飛機場停機坪出現的疑似海軍用GJ-11海軍型,綠色底漆大部分都是出現在艦載機上,估計是防鹽蝕及防水更好、更保護蒙皮結構的底漆。(網絡圖片)
相對而言,解放軍的飛翼型戰略轟炸機(H-20?)在2019年出現疑似RCS測試用模型後就很少有相關情報出現,甚至有可能在轟20能正式面細前會有常規構形隱身超音速戰術 / 戰鬥轟炸機出現。不過就在B-21開始首次試飛後三天,解放軍另一架飛翼機卻在之前數年僅屬猜測的情況下突然出現。
解放軍在空軍裝備發展需求上,可能更需要新型遠程戰術轟炸機。最近國內一些論文或招標件中開始出現代號JH-26(殲轟26?),這種相信更加重視前向隱身及超音速突防能力的戰術轟炸機,甚至可能作為遠程攔截的重要載台。(網絡圖片)
2019年下半年北京的軍事博物館推出過中國現代軍事裝備展,當時還展出了未來的核動力母艦之餘,也展示了以殲20和攻擊11海軍型的艦載機。然而由殲20的構形及攻擊11的高後掠翼飛翼設計,似乎在起降性能上都不太適合作為艦載機。及後由於殲20似乎沒能作為艦載機,攻擊11的艦載型也開始在軍迷圈中消失……
一切似乎在上星期開始改變。上星期流傳一份瀋飛的無人機研究所在8個月前招標一架飛機鐵鳥台架的設備,由內容看,似乎是艦載機(有著艦鈎及摺疊翼)以及全翼機(標書沒有提到垂尾及平尾的控制面)。再考慮2021年一篇論文所透露關於飛翼橫向控制如何靠俯仰控制翼面改變,也側面證明列出的項目和艦載飛翼無人機有關。
攻擊11和彩虹7型都是中國現時擁有的兩種中大型飛翼模人機項目,不過攻擊11已是制式裝備,而彩虹7則仍然是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的公司項目,原計劃2021年首飛,但現在進度未知。(網絡圖片)
然後在11月13日下午,有人在微博貼上似乎在瀋飛機場拍攝的一張模糊照片。在圖中一架殲16 / 殲15D後方出現了一架塗上亮綠色底漆的飛翼無人機。由於這種防鹽蝕或防水氣較好的底漆通常在海軍機使用,所以有很大機會是海軍用的機型。
這無人機的進氣口非常像空軍的攻擊11型或航展上展出過航天科工的彩虹七型飛翼無人機,但因為彩虹七型預期2021年的試飛似乎沒有實現,可能性較低;另方面,該無人機的穹背其實更像攻擊11,但翼展似乎長了一截。由翼展似乎更闊(未知有沒有調整後掠角)推斷,估計是進一步強化升力及改善起降能力的構形。若這真是艦載無人隱攻,那這種飛機就很有可能成為世上第一種實際服役的艦載飛翼機及無人艦載攻擊機了。
瀋陽飛機公司2023年3月(由標書編號看)提出的鐵鳥台架招標及當中的各部分要求,再參照2021年一篇論文講述的控制翼面位置,湊拼出台架的不同部分。根據百度百科所述,「鐵鳥」試驗台全稱「飛控液壓系統綜合試驗台架」。據介紹,「鐵鳥」的飛控、液壓、起落架系統的機械安裝介面、部附件安裝位置、液壓管路佈置走向及安裝方式與真實飛機一致,承擔著飛機系統級研發和驗證、飛機多系統綜合驗證,以及飛控系統、液壓系統和起落架系統的適航驗證等試驗任務,為機系統集成、試飛安全、試飛故障排查、後續型號改進等提供重要保障。(網絡圖片)
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美軍的艦載無人機項目做到驗證機X-47B並驗證自動起降及調度性能後,就把目光轉到多用途艦載支援無人機,其成果是波音的MQ-25刺鰩無人加油機,美國海軍暫時還未有艦載無人攻擊機甚或飛翼構形的艦載機。
X-47B全翼機是相當先進甚至有機會成為革命性的海上航空武力,但最後它還只是驗證機而已,美軍並沒有發展成無人艦載攻擊機。之後進入真正量產的航母用無人機是MQ-25,作為一架加油無人機,雖然還有很多隱身設計,但設計上還是比較保守。(圖片來自EDR-Online)
由另一些論文所示的尺寸猜測,本機最大可能闊15米長15米(空軍用的攻擊11型則長12米闊14.5米),個頭應小於俄國空天軍的S-70獵人式無人攻擊機。隱身無人攻擊機除可作為有人機的伙伴僚機(雖然可能太大),還能利用其原有的升力及航程優勢,進行遠程反艦作戰及滲透式對陸攻擊,滿油後應該相當於10噸級的作戰飛機水平,預計內載武器相當於兩噸左右,可搭載兩枚反艦導彈。由內油含量估算,這機亦有成為無人加油機的潛力。
設計上兼作大型兩棲登陸艦與支援用無人機航母076兩棲登陸艦,應該有兩條稍短於航母用的電磁彈射器。首艦似乎已於滬東造船廠長興島新址的船塢中開工。(網絡圖片)
這機如何部署也令人十分關注,照理所有航母都可以搭載,甚至連遼寧和山東應該都可以(全翼機升力相當好),且無人機沒垂尾且空重較低,甚至有可能使用多層停車架的方式在機庫特定區域「停泊幾層」,但因為這兩艦機庫偏小,仍有可能損害機庫搭載量;若果一如之前所述,076型兩棲登陸艦可以搭載無人攻擊甚至伙伴僚機,並能編配進航母攻擊群擔任支援艦,對於中國海軍遠洋制空與空中攻擊能力是可以大幅加強的。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