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監察攝影機另一角度的照片,甲烷燃料的紅色火焰清晰可見,33個猛禽引擎亦全部全力運作中。(照片來自連結)
繼今年4月第一次試射失敗後,SpaceX的星艦(Starship)於於昨天(11月18日)國際協調時下午1:03 於美國德州博卡奇卡村發射場進行第二次試射。相對於4月首射,今次試射前期準備與批核相對快很多,不但只延後了一天,甚至連美國聯邦航空局批出可飛批准都比預期的快:最初各航空媒體都預期因為發射台都給炸了,環境及安全評估會多很多,批准至少要到12月才成)。事實上,今前的確比上次成功不少,至少發射台沒有又給炸了,而且33台全部成功點火並在和上面級分離前,仍然達到預期推力及運作時間。可惜的是,今次試射其實仍是(至少部分)失敗。
發射前半小時,多餘的甲烷氣體正在釋放中。(YOUTUBE直播片段截圖)
今次試射計劃也是亞軌道飛行測試計劃,兩級都不作回收,而且上面級只會重返大氣層而不作減速降落動作,重型助推器則會進行減速重返動作並會在脫離後四分鐘降落佛州海面上;整場發射除了倒數暫定了數分鐘外,一切都相當正常,發射成功後大約 + 160秒,星艦與大推力的超級推進器成功分離,推進器進入調整方向並進行逆推減速,然而在姿勢制禦的過程中似乎未完成轉向 / 對正所需減速方向,甚至開始噴出大量氧化劑,在這情況下指揮中心亦只能顧動FTS的自毀指令(the autonomous flight termination system),讓其自爆;至於星艦的本體繼續上升至預定240公里的軌道,但在發射 + 480秒(8分鐘)到達148公里高度時,引擎再次熄火(比原預計熄火時間提早30秒),之後資料再沒有傳回,然後欵似發生爆炸,地面指揮中心指因為發現星艦本體沒法回傳,故也唯有開動星艦本體上的FTS自毀程序,「解決」問題。
超級助推段由即將熄火,開始分離(還未分離,上面級就開始點火),脫離並調整軌道,之後就開始有些不妥,據事後某些說法,部分引擎再點火不成功,只在噴出燃料,然後火箭尾部陸續噴出數次不太自然的煙羽,最後地面指揮中心只能起動在助推器中段的FTS中斷任務裝置,然後助推器由中部(甲烷罐和液氧罐中間的位置?)並把火箭炸毀,只在發射場附近的高空留下一大團煙羽......(YOUTUBE直播片段截圖)
今次最大的成功,除了改良過的發射台終於可承受比土星五號還高兩倍的起飛推力衝擊而沒有損毀外,要算是史上首次33個在同一結構上的巨大火箭引擎能發揮最大推力並跑完整個助推、分離流程,之前的重獵鷹27個引擎是分在三個平台上並以綑綁式火箭形式發射,對上一個(60年前)科羅廖夫設計局的N-1火箭是30個NK-15綁在一起的設計,由於系統過份複雜,當年電子控制系統也未有計算並協調火箭同時發動的火箭引擎,火箭底架共振超乎設計極限,N-1火箭每次發射都沒有達到第一級分離階段就自爆了。
由左至右分別是星艦、重獵鷹及蘇聯N-1登月火箭的推進段尾部結構,可以說60年前運載火箭之父科羅廖夫先生的遺願,最終由馬斯克實現。(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及連結3)
當然,無論是失敗還是部分成功,對於SpaceX能否趕及相當緊迫的預定目標已是個疑問,基於整箭測試未來兩年可能只有四或五次發射,SpaceFlight News 指出,預定三次民間人作為乘客的星艦初期飛行任務;2021年NASA和SpaceX簽約在未來兩至三年發展完成的星艦上面級月球任務型,但現在連只有配重的星艦都未能成功發射,未來兩年暫時也只有4至5前整箭試射,要發展月面起降型(HLS)也要多次測試,更別說星艦HLS前往月球還需要進行軌道加油還沒法開始試驗,能否趕上2026年正式開始的月球登陸,實在是很大疑問。
星艦HLS可直接在降落與再起飛,概念相當先進,但.....這樣巨大的物體在月面垂起垂降,加上在月面進行燃料補給,恐怕也不是容易的事。(作品來自 Tony Bela)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