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由垂直測試台座掙脫「起飛」的天龍3號蘇州號測試推進段。
一直以來,筆者認為新聞界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現代世界各類技術新聞日益繁多,這一行業一直以來卻認為只要遵從某些規範,就算記者不懂該新聞背後相關知識都可以照樣報道,但你真不懂的話照直寫出來,都有機會嚴重錯誤解讀新聞。
火箭測試事故層出不窮,但歷史上似乎只發生過一次垂直測試但火箭飛走的事故,那已是1951年的事,肇事的是美國的維京系列9號火箭,該次事故只有文件紀錄。(網絡圖片)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天兵科技於河南鞏義市郊區的綜合試驗中心(由一個廢舊露天礦坑改建),進行天龍三號第一節火前的全推力地面測試,結果不知何故該推進段脫離固定台直接升空,及後引擎的任務電腦切斷燃料泵運作,第一節火箭失去動力墜回附近的山頭,剩餘的航空煤油及液氧瞬間炸成猛烈火球。這試驗場附近有十個小村落,雖然在測試前村民都已先行撤離,但由於墜落點距離市區邊緣也只有五公里左右,其實相當驚險。
蘇州號測試推進段測試所在的鞏義市郊區的綜合試驗中心,明顯見到周圍有礦坑岩壁圍繞。附近兩公里範圍還有一些村落,所以測試前都要讓村民暫時離開。(網絡圖片)
不過香港有個別媒體在報道時,卻犯了些極為低級的錯誤,令報道完全走樣,例如星島日報報道時,不斷使用試射、試飛、升空等字眼,要知道這只是一個火箭引擎測試場,引擎都是固定在裝置上試車噴射至完結為止,根本不會離開地面,測試場也沒有任何發射能力,究竟怎樣可造到「試射」火箭?今次火箭推進段脫離實驗台架,也只算是試驗事故,根本和發射升空扯不上關係(何況脫離台架後引擎電腦就切斷燃料供應)。
回到火箭本身,天龍3型火箭走的技術路線比較特別,除了現時相當流行的一級火箭回收技術外,火箭引擎主要零件還採用3D不銹鋼打印技術,這是近年美國才開始測試應用的技術,可以預期引擎製造成本和工序更為低廉,品質也更易控制(當然,可重覆使用次數就應該沒那麼多了) 。事實上,其"前輩"—去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的天龍2型火箭,第二級和第三級就採用3D打印引擎,不過天龍3型就直接用在第一節上且仿效獵鷹9型的配置。圖為其天火12型煤油液氧引擎的測試,應該是在同一台座上。(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再說,只要有搜集資料,就知人家由一開始,就指出是地面火箭引擎測試,測試地點是一個已經開採完的廢舊露天礦坑修改成的測試中心,而受測試的火箭是直接固定在台架上、除燃料控制外沒任何其他飛行控制系統的箭身,當然也沒有原本用來著陸回收的支架。
Quick correction to my tweet here. It seems that this is more of a test stand and not a launch pad.
Will keep updating as I learn more.https://t.co/NjgYqcFkuO— Harry Stranger (@Harry__Stranger) June 10, 2022
當然,如果這些起豎測試場是設在沙漠區(如酒泉衛星發射場附近),即使測試期間火箭爆炸或者發生事故要即場引爆處理,安全顧慮也少不少。圖為酒泉衛星中心南面一個很偏僻的測試場,21年底時民用偵察衛星拍攝倒該測試中心一個疑似爆炸痕跡。該測試場近年一直作為ExPace快舟11型火箭的地面測試中心,故有可能是一發地面測試火箭發生爆炸。ExPace是航天科工集團一間經營民營發射業務的子公司,某程度上算混合企業。
事實上,單就選址而言,安排一個廢舊礦坑作測試場已有一定安全性,即使火箭引擎中途故障爆炸(這是相當常見的事),地形也可以防止火球和震波擴散至外邊,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作為單個引擎測試,這個地方似乎沒有問題,但要進行多台火箭引擎全功率測試,這裏的安全冗餘範圍就有不足了;另一方面,今次由於是第一節九個引擎一齊全推力點火,其推力達820噸,中國航天過去也未試過這級數的地面測試(之前由於主要採用捆綁式火箭,可分拆各自進行地面全推力測試),在設計及建造固定台架時低估了衝擊力或可能引起的共振,最後讓地面測試變成脫疆野馬。不過現階段該公司仍然進行事故排查,有些原因實在不宜自行猜度。
正在驗證YF-100K煤油液氧火箭引擎的銅川國家火箭引擎測試中心,留意這個靜態測試是打斜固定在大型建築物並向斜下方噴發的。YF-100K是長征5號所YF-100的改良型,推力增大之餘也容許7發一組佈置,將作為長征10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主推力火箭。
當然,這個測試場選址似乎不太適合做大型測試外,其他還可,但……其事後新聞稿卻是一個公關災難,正如網友理智π所說:「(公關文稿)……後半部分完全多餘,沒有為事故致歉,沒有提事故調查和改進措施,而是提了一堆就像是說「我怎麼怎麼厲害」的東西,就有點………」(圖片來自連結1)
回到報刊報道技術新聞不準確的問題,其實也一直存在於其他報刊中,甚至本地傳統大報也是如此,例如南華早報一些和中國軍事發展和技術相關的報道與評論,就常有常識性錯誤或誤導,搞得部分外國討論中國軍事發展的外國軍事論壇,其壇主和幾位大佬都直斥其充滿誤導、胡扯甚至根本不懂裝懂,甚至要求會員不要引用他們的報道……
更有甚者,有些華文報刊更是以立場先行,以傳播偏見愚昧為風尚,在報道軍事與科技相關訊息時肆意扭曲,借以達到矇閉、欺編讀者的目的,這方面,2021年後的香港,真的遠遠不如東面某個大島了。
SpaceX 獵鷹9號的靜態測試場,單就配置而言看上去除有導流槽外,似乎和出事的測試場比較類似,不過SpaceX在火箭頂端加上鋼纜,減少測試對箭身可能造成的擺動。在另一些同類測試片段中就不見鋼纜,原因未明。(網絡圖片)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