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近日,有軍事同好拍到泊駐上海的四明山號船塢登陸艦經改裝後的照片,似乎顯示一向空著的B砲位多出一件奇怪器材和一個半球形可伸縮的護罩。由於該器件具有大型光學鏡頭,比對其他同類型裝備及其射界,似乎是一部大功率定向能器,或直白點說,激光砲。
需要留意的是,四明山號船塢登陸艦在裝備激光系統時,還對B砲位施以大改裝,在激光系統前方平台加大了結構。事實上,這結構可能是額外的儲電系統,供激光器多次射擊用,也有可能供其大功率運作用、由此判斷,這套系統似乎並非單純是美軍用於干擾級的奧丁(ODIN)或50-60 kW 級別的龍火與赫利俄斯(HELIOS)激光系統,反而更接近功率更大,達300 kW 級別但仍未有照片公開的HELCAP或150 kW級別的LWSD,其中LWSD就展示過擊毀小型無人機的能力。
激光武器的歷史並不短,冷戰時代蘇聯更曾是大幅領先對手,在陸用及空用雷達方面都有相當成就,例如地球3號(Terra 3) 500 kW 高功率激光器,以及與波音YAL-1同級但早接近20年完成的空載激光平台Beriev A-60與其1 mW級別的大型激光砲,還有海用激光砲Foros和Aquilon,連要求更嚴格的戰甲車用激光也有好幾輛測試型,不過直到蘇聯解體,還未有任何一種脫離實驗階段;至於美國的研究在1990年代開始迎頭趕上,代表作為YAL-1及海上部署的AN/SEQ-3 (XN-1 LaWS),不過最後還是因「效果不似預期」和預算問題沒有再繼續下去。
激光武器,現時要對抗 / 硬殺高速反艦導彈似乎仍很有難度,海上沒有多少塵埃粒子可影響激光照射,但水蒸氣及鹽份對於光能的吸收和散射隨時比陸上更為嚴重,導致射程和目標接受的能量不穩定;另外現時激光照射目標還需要3-5秒才能燒穿目標,變相令有效射程內連續接戰能力還低於現時的近程防空導彈(如RAM或紅旗10)。這點好像這麼多年來都還未有改變,例如LWSD系統的射擊就超過3秒,這還是燒無人機時……面對飽和攻擊,這點可一點勝算都沒有。
不過就算是硬殺效果不穩定或耗用太長時間,若轉用「軟殺」對付反艦導彈,則可能更有效果。現時部分軍火商已在積極開發利用能烈能量照射損壞尋的頭甚至電子元件的方式擊毀飛彈,最常見的技術路線是激光(紅外激光)及高能定向微波,前者可破壞光學或紅外尋的頭,或至少令其無法運作一段時間;後者則更可破壞主動或被動雷達的電子原件。事實上,面對LRASM反艦導彈(對中國而言)或東風21 / 26 / 新型艦射ABSM (對西方海軍而言),面對可能相當龐大的數量或攔截窗口很短的目標,多國海軍似乎都開始加大研究這種「干擾以上,擊毀未滿」的「半硬殺」手段,專針對其制導系統進行破壞,以削弱新型反艦武器的威脅。
就現時而言,海上型激光武器無論是大功率激光砲還是微波武器,由於大氣及海平面的空氣條件很難糾正,未來路線更多還是走「大力出奇跡路線」,即持續增加功率。事實上,未來主力艦艇用的綜合電力推進 / 控制系統,對於使用類似的能量武器,可說更為有效。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