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解放軍食堂也分等級 有何「靚餸」?

2024-08-26 01:26:12 最後更新日期:2024-08-30 15:54:52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U1335P27T1D730627F3DT20130707153216編按:需要留意,部隊鍋絕對不是源自韓國陸軍標準伙食,但成為管大炊的人,有時也會製作類似現代式部隊鍋、傳統泡菜鍋或一些奇形怪狀的鍋食,例如這個即食辛辣麵鍋……(網絡圖片)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部隊的伙食,是常說常新的話題。在東亞,較為知名的部隊飲食,可能是來源韓國著名的「部隊鍋」,這道源自部隊,風行韓國70餘年的美食,且不談口味如何,但與解放軍與時俱進花樣百出的伙食來比,卻是相形見絀。

 12213487A編按:解放軍的給養員,其實就是伙食採購員,負責在市面上採購解放軍地方部隊沒有生產的主糧和雜糧等。(網絡圖片)

部隊伙食的四類標準

早有傳說,全球軍隊最知名的三大王牌,不在戰鬥編隊,而是:蘇聯紅軍的教導員、美軍的牧師和解放軍的炊事員。解放軍重視軍隊伙食,是自建軍以來的傳統,即使戰爭年代缺衣少食,也盡可能優先保障作戰官兵的供給。遼沈戰役時,解放軍的紅燒肉、高粱米飯也是瓦解國民黨軍隊的利器。

建國後,解放軍每個食堂都是以班級為建制,就是大名鼎鼎的炊事班。炊事班由連隊的司務長和副連長直接領導,一般是5-7人的配置,這其中有廚師伙夫、給養員、還有飼養員。現在解放軍也講究持證上崗,所以一般來說班長或副班長擔任大廚,廚房地位並不跟職務固定,因為要做大廚(頭鑊)是要考取廚師證。

0 2編按:圖為馬鞍山市丹陽湖農場的生產設施。建軍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撥地讓部隊自種糧食,當作解決部分軍需供養的問題,其工作多由駐紮軍人輪流負責。開放改革初期除繼續供應軍隊伙食外,還獲准投入糧油市場。江澤民主政時代後期,解放軍被禁止經商,已建立的企業大都正式轉隷國企或獨立經營,唯農場不在此限,是故解放軍部隊至少有部份的伙食是......自己種養的。(網絡圖片)

 

給養員的任務是,每日按照菜譜外出買菜,採購米、面、糧油以及醬油、醋、糖、鹽等主副食材料。飼養員的任務就是大眾普遍理解的種菜養豬,之所以設置這個職務,是因為以前物質供應緊張,為保障部隊,尤其是邊緣基層部隊的供給,同時不浪費廚餘食材,才有了飼養員的配置。

按2019年最新的軍事大綱規定,軍人三餐標準:一日三餐為標準,早、中、晚三餐,攝入的熱量分別為800千卡、1200千卡、1000千卡。普通士兵的動物性食品應達到每人每天280克。另特殊情況下,指戰員可以申請加餐,比如因公外出和作業錯過吃飯時間的,還有三班倒的崗位,比如雷達站、執勤哨所等等,但是伙食標準也是按照軍事大綱要求執行。

0 45編按:潛艇兵由於作戰環境更為惡劣(只有部分自動化程度更高或更大型的前蘇聯潛艇,可以為水手提供接近大型軍艦的居住環境),為在長期潛航幽閉狀態的船員維持士氣,伙食標準才會更高。(網絡圖片)

 

目前解放軍伙食的標準分為四類:一類灶是戰士、與戰士同餐的軍官、國防施工分隊和駐生活條件艱苦的邊防、島嶼部隊。二類灶是坦克和自行火炮修理分隊、坦克和自行火炮分隊、航空兵機務大隊、駐高原地區部。三類灶是水面艦艇人員、飛行學校學員。四類灶是常規潛艇人員、航空兵空勤人員、核潛艇人員。

unnamed 32編按:邊防部隊,尤其新疆軍分區(包括西藏西部中印邊境的部隊)由於處高原地帶,士兵的日常巡邏和防守環境更為艱苦,且危險性高,待遇也明顯較佳,例如即使是一般義務兵,所有加給補貼也令其實際工資可達一、二線城市普通技術工人的水平,職業兵更不用說了。除此以外,即使運補成本高,其伙食也普遍在平均以上的水平,甚至有火煱餐這類特殊餐。相對地,對面的南亞某軍部隊就.........(網絡圖片)

大小灶與幫廚

部隊飯堂的標準叫法是「軍營食堂」——後廚一字排開的三口大鍋,旁邊是大堆的木柴,中午和晚上的米飯、饅頭、炒菜和湯都是出自這三口大鍋,由兩個炊事員分別負責。筆者童年印象中,鍋口徑沒有統一標準,只是記得鍋鏟就是大號的工兵鏟,洗鍋的刷子如掃把一樣大小。

筆者幼時淘氣,趁炊事員們下班後溜進後廚,三個小孩跳進一口鍋,捲曲著躺好,外面還能蓋上鍋蓋。正當我們輪流進去玩的時候,食堂的人回來了。當然是被拎起來一頓臭駡,然後被家長領回家又一頓修理。原因很簡單:鍋是吃飯的,穿著鞋跳進來跳進去的當然不行。

12213487編按:大年三十晚的年夜飯,通常都是最為豐富的節假餐,尤其作為士兵和軍官,農曆新年都要提升戰備警戒,也沒能回鄉,作為彌補,伙食自然更為豐富。(網絡圖片)

除正常一日三餐外,炊事班還有三個任務,分別是野餐、節假餐和特殊餐,其中,野餐就是部隊野外作訓時的伙食。節假餐就是每年重大節日,比如建軍節、國慶節、中秋和春節,這些日子裡給戰士們增加伙食標準。特殊餐除了加餐和夜餐,還有就是病號餐,是為傷病戰士特備的餐食。

節假日餐是官兵以及隨軍家屬最期盼的一件事。40多年前,餐餐吃肉還不能保證,但節假日食堂發放的加菜券,包括只有節假期才能吃到的鹵肉拼盤、燒鴨,都讓筆者有著深刻的記憶,因為這是節日特有的味道。逢年過節包餃子,也是部隊食堂南北通行的「保留節目」。每當食堂通知包餃子,不論連隊還是機關,都要抽調人手去食堂幫廚。所以,就算廚藝不通的新兵,幾年下來,都練就了包餃子的手藝。

1f1a74編按:少數民族官兵的特殊餐(如穆斯林官兵的清真餐),是現時解放軍唯一仍然推行小炊制度的伙食單位。(圖片來自軍報記者)

社會上一直有種說法,部隊有專門為領導服務的食堂,稱之為小灶。大中小灶建國初期有過,實際上早就取消了。至於說小灶指的是幹部灶,那更是無稽之談,其實幹部灶的伙食水平,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限時限量,而士兵就有嚴格進餐時間限制。部隊裡確實有一種單獨做飯的小灶制度,不過這是針對有特定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官兵,比如穆斯林官兵的清真餐。

味道好壞靠運氣

由於部隊食堂是多人飲食,吃飽吃好的前提下,最重要就是乾淨衛生,否則,對部隊的戰鬥力是巨大的削弱。小時候對部隊食堂最深刻的另一印象,就是他們三天兩頭勤打掃衛生、消毒洗地。

但食物的本質,當然還是要回歸到味道。部隊的主食,普遍做得都很好,米飯、饅頭、花卷等主食大件又好味,熬的粥和磨制豆漿也很好。但是炒菜的水平,就只能說勉強合格吧,有些時候甚至在合格線以下。特別是每當炊事班老兵退伍,換了新師傅時,新口味是驚喜還是驚嚇都是靠運氣。

1e1ed9dcccd94663bfd961321cc86246編按:由於每年新徵的兵都是讀完高中學歷的,很多小伙子可能沒有任何炊事經驗,指定要他們進入炊士班,伙食口味優劣也未必有保證;即使已成為士官的伙頭,其也幾乎沒有任何經營社會內食肆的經驗,故也未必有動機理解部隊的口味問題。(網絡圖片)

 

三四十年前,還沒有高溫柴油爐,只是用煤或者木柴燒火做飯。食堂做的所有菜式,吃起來基本上都是一個味道,唯一的區別就是有肉還是沒肉。主要原因就是爐灶溫度不夠,沒辦法急火猛炒,所以大部分菜製作工序都是油熱下菜翻炒,添水煮熟的,所以味道、口感差別不大。

但特別之處在於,每個飯堂都有自己的「首本名菜」。筆者幼時常吃的食堂,招牌菜是紅燒全魚。一是這道菜本身就費功夫,需要先油炸再小火慢燉,二是一份魚有大大一條,足以美餐一頓。記得當年食堂每次吃紅燒全魚,一收到風就會早早去飯堂打飯,就怕錯過不常有的美味。

神秘的四類灶

說到部隊食堂的一二三四類灶,都說海軍和空軍三、四類灶伙食很好,筆者沒體驗過。1980年代,筆者有次陪長輩在部隊療養院休養,遇到一群正休養的空軍飛行員。這才知道,即使休養期間,他們也與陸軍分食堂吃飯。他們曾悄悄塞給筆者巧克力和酸奶,那滋味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在當年這些是稀缺食品,而他們說餐餐都有時,就讓筆者羡慕不已。

19s00005qq0833nrqr92編按:過去普遍說海軍伙食一向比陸軍好的原因,多是因為在野戰訓練時炊事環境沒那麼好,士兵有時更要吃野戰口糧所致,而軍艦則基本可容納陸上廚房的整個餐炊系統,煮食環境也更穩定。(中國軍網圖片)

 

後來,身邊有人入伍成為坦克兵後,得知二類灶其實與一類灶沒有什麼差別,唯一的區別就是供應量比一類灶充足而已。因為坦克兵在解放軍還是以59式坦克為主的年代,車裡沒空調,訓練時車內冬冷夏熱,維修時全靠人手又搬又抬,遇上換履帶還要大家掄鐵錘。一天訓練下來消耗大,做得都是力氣活,確實辛苦,所以飯量也大。

而傳說中的四類灶最大的特色,其實是出現當時很少見的配置營養餐。特別是飛行員以及核潛艇官兵,工作環境特殊,他們的飲食中都有專門配置營養餐。2011年,筆者曾有幸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食堂用過餐,食堂的菜式並無特別,只是記得飯堂蒸的大饅頭真好吃。據介紹,航天員的食譜也與工作人員差別不大,只是原材料來源有嚴格的限制:食材全由基地專屬農場供應,品控也非常嚴格,可能因此才有四類灶的一些神秘傳說。

以上這些記憶,多是部隊機關食堂的事,基層連隊的食堂,也是趣事連連,待以後再說。這幾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軍費開支也在增加,部隊官兵的飲食水平也是更上一層樓。這些年筆者在部隊的幾次蹭飯,不僅有麻辣香鍋、四川烤魚,有一次還吃到香辣小龍蝦,可以明顯的感受到食物的豐富,食品的味道可口,菜式也與時俱進。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4-08-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