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評論員,關注戰略問題、軍事歷史、軍事裝備。
《華爾街日報》於上週五披露,美國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擬收購目前深陷困境的另一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並已於近日向英特爾提出收購意向。此一消息連日來令整個產業震動。不過隨後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稱,高通收購英特爾的交易遠未確定,而且高通方面也從未「正式」表達過要收購的信息。
早在 9 月初,《路透社》便獨家報道稱,受第二季業績參淡影響,英特爾正考慮削減開支,包括裁員 15% 及尋求剝離業務部門並出售其他資產。消息人士透露,高通為此已探討收購部分英特爾股份的可能性,又指高通高層對英特爾的客戶端 PC 設計業務非常感興趣,對於英特爾其他設計部門也有關注,不過例如伺服器部門,對高通來說收購的意義則不大。
9 月 16 日,英特爾 CEO 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向員工發公開信,稱計劃將代工廠業務剝離,另組為英特爾內部的獨立子公司。至 20 日,便傳出高通有意收購英特爾的消息。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稱,為了完成交易,高通可能打算將英特爾的資產或部分資產出售給其他買家。不過報道也澄清,高通和英特爾之間的交易還遠未確定,並補充說,即使英特爾接受高通的報價,如此規模的交易也將引起反壟斷審查。
隨後《金融時報》於 22 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確認該項交易仍遠未確定,高通目前尚未提出正式報價。一位接近高通的人士表示,該晶片製造商只會尋求一項友好的交易,而瞭解英特爾想法的人士則表示,該公司擔心交易會受到反壟斷監管機構的阻礙。
知情人士告訴《金融時報》,英特爾早前開始考慮進行廣泛的資產出售,高通在探索收購英特爾多項資產後,提出了全面收購英特爾的可能性,這證實了《路透社》在 9 月初的報導屬實。
《路透社》23 日報道稱,這項收購可能成為晶片板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交易,高通是全球最大的移動終端晶片供應商,英特爾則是個人電腦和服務器晶片的領導者,收購將顯著擴大高通的產品組合。然而,這筆交易可能面臨全球範圍內的嚴格反壟斷審查。
目前,高通的市值約 1900 億美元,英特爾雖然今年以來股價腰暫一半,目前市值仍接近 1000 億美元。與英特爾不同的是,高通並不生產晶片,而是將生產外包給代工廠。收購後,高通可以利用英特爾的產能生產其設計的晶片,同時又可以進軍 PC 和伺服器市場,使其業務更趨多元化。
同時業界也高度關注,高通的主要代工廠——台積電將受此影響。
不過,台灣《經濟日報》認為,即便高通收購英特爾,也不會回收釋放給台積電的晶片訂單,因為英特爾的技術及良率遠不及台積電,因此這樁收購對台積電的影響不大。
美國商業月刊《Fast》則指出,雖然高通並購英特爾後會形成體量很大的晶片公司,但兩家合併後在技術上仍難以挑戰作為 AI 晶片領頭羊的英偉達(Nvidia),英偉達的 AI 晶片也是由台積電代工生產。《Fast》認為,高通或許看到英偉達並不具備移動端 AI 晶片技術,而英特爾在晶片封裝領域具有強大實力,或能幫助高通打造出更強悍的移動 AI 晶片,這也許就是高通想並購英特爾的更深層考量。
被台灣稱為「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的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日前撰文稱,經過他的產業調查也顯示,高通目前正與英特爾交涉併購事宜,但此併購若發生,對高通可能是一場災難。
從財務上來說,郭明錤認為即便先忽略併購帶來的溢價、衍生費用、債務承擔與後續管理成本等,單從英特爾市值約 930 億美元來看,高通最新一季的資本支出約為 3.9 億美元,併購案對高通的財務壓力極大,對獲利能力會有立即性的負面影響。
從晶片技術上來講,面對 AI 時代,郭明錤表示,高通最好的策略是藉由移動端 AI 晶片快速變現,同時持續推廣 PC 端 AI 晶片,並同步建構裝置端(移動 + PC)AI 生態優勢,並與透過投資與併購等方式快速強化伺服器 AI 晶片優勢。併購英特爾僅對高通的 AI PC 晶片業務有幫助,但付出代價不菲。
郭明錤稱,目前聽到的一種傳言就可能是對的,那就是高通是因為某「外力不可抗拒因素」的壓力,才去謹慎並被動評估併購英特爾的可行性。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