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鑄劍為犁 中國有哪些「脫下戎裝」的軍轉民企業 ?(上)

2024-12-29 01:57:40 最後更新日期:2024-12-30 08:39:31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2024111416360920793編按:小米董事長雷軍被邀請登上運油20B參觀,在某些人眼中就是他與軍方關係密切的「證據」。(圖片來自中新社連結)

 

11月14日,在珠海舉辦的第15屆中國航展的第三天,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雷軍現身珠海航展現場。在參觀了靜態展示區的各種軍機後,雷軍還登上「運油-20」參觀。這消息一出,立馬引起國內軍迷一陣譁然,莫非小米也要進入軍工行業?

67462ecce4b091a1f307a60e編按:大疆的管理層只是去黃埔軍校進行類似軍事夏令營的腦力震盪活動,就被鼎鼎大名的英國媒體人當成軍事訓練營……稍有中國近代史認識的,都知黃埔軍校解放後只是作為歷史建築景點和中學校舍存在,中學搬走後也就開始搞成軍事夏令營,和解放軍基本上沒有任何關係了!(網絡圖片)

 

小米、大疆的涉軍之嫌

在和平時期,民企涉軍,尤其是中國民企涉嫌從事軍工生產,似乎犯了天條一般。畢竟大疆無人機公司的遭遇有版你睇,近年來經歷大大小小的風波無數,最近就因為一次公司員工團建活動的照片,再次引起外國媒體的指責。

事發是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源於網絡視頻的報道,標題為《美國應該禁止中國無人機嗎?》。視頻中一個叫海耶·凱斯特魯男子提到:「大疆曾經安排他們的一批高管前往軍事訓練營,進行團隊建設和聯誼活動」,同時強調:大疆的員工參與「特殊培訓」的照片,也成了他認定大疆有中國軍方背景的證據。

341625824 3592578744320134 1071383879271682495 n編按:大疆並沒有軍用品出品,反而是俄烏兩軍大量購買後改裝當成軍用,例如俄軍就讓坦克部隊的車長 / 砲手控制無人機前出偵察,其控制器就直接由車長或砲手使用,並沒整合進射控系統中。(網絡圖片)

 

而編排出這類Fake News的國外記者,可話是既蠢又壞。實際上那是大疆公司在廣州黃埔軍校舊址進行團建的照片,而黃埔軍校現在已經是向市民開放的公園,園內設有類似軍訓的體驗式旅遊項目,每年都是學生夏令營的熱門選項,也吸引不少遊客和公司報名參加,外國遊客付款亦可參與體驗。

而關於小米公司涉軍的消息傳出來,源于雷軍和小米公司,一直都擅長整合生產資源,針對市場需求推出小米系列的新產品。加上這幾年中國在開放軍工市場的供應範圍,這幾年不少民營背景的企業,也慢慢成為了中國軍方的供應商。

phpmg8KaQ編按:事實上,很多國家的軍民工業本來就不分,這情況在重工業上就更明顯,比如很多民營船廠都會建造軍艦,這點尤以韓國幾個重要造船集團最為明顯,大宇造船與三星電子就介入KDDX新世代驅逐艦設計與建造很深了。(網絡圖片)

 

小米作為跨國公司,在海外的業務量也不小,眼下中國和西方的關係並不理想。雷軍和他的公司冒著被美國制裁的風險,去從事與軍工有關的項目,似乎有點牽強附會。

只是為了限制中國企業的海外活動,外媒和國外政客的聯想能力堪稱——豐富且不遺餘力。在此我們暫不討論小米公司是否加入軍工行業,關於軍民產業融合,這本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國外有之,中國也有自身特點的軍民融合案例。

 

成功的軍工轉民品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軍工產業經歷過幾次重大的經營轉變。由於建國初期一窮二白,所以中國的軍工行業:一靠引進國外技術和產品,二靠集中全國資源辦軍企。這期間引進的主要是蘇聯的技術和設備,其中最著名的是「156工程」。

 phpmg8KaQ2編按:現時已作為博物館材料的「C620-1」臥式車床。(網絡圖片)

 

自那個時間起,中國的大部分工業都是靠國家行政命令,為軍工產品服務。很長一段時間內,軍方的新技術裝備都是由國務院的一機部,二機部和軍方牽頭,提出技術指標,然後交給下屬的科研單位和工廠進行研發和生產。期間雖然也有工廠自己提出過一些項目,進行過前期的研發工作,但最終還是需要上面協調全國來配合,究其原因就是家底太薄。

舉個簡單例子:中國第三套人民幣面值兩元的紙幣上,有個工人在操作車床的畫面,那台機床叫「C620-1」臥式車床,1955年8月才由瀋陽機床廠自主研發成功。在此之前,中國所有工廠裡用的機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

筆者曾去遼寧鞍山鋼鐵廠參觀,他們的博物館還保存有清朝時引進德國的液壓機床。資料顯示,這台機床使用了百餘年,直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才退休。無獨有偶,當年由李鴻章創辦的金陵兵工廠,一台1845年由美國菲奇發明的全球第一台轉塔式六角車床,也一直服役到1980年代。

 

phpmg8KaQ1編按:洋務運動時代建立的金陵兵工廠,這是一台轉塔車床。事實上很多洋務運動時代買回來的精密機械,以及部分一、二戰後獲得的發電機、船用柴油機之類,一直用到1980年代,才被其他外購機械所取代。(圖片來自連結)

 

當年新中國的工業底子有多薄可見一斑,不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精神,根本無法完成工業配套和國民經濟建設。面對列強環伺的國防壓力,政策和財政向軍工和國防傾斜也是正常的。

時間到了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為了發展經濟,中國提出了「軍轉民」的政策,政府也為國防科技工業制定了「軍民結合」的方針,引導一批軍工企業轉向民品生產。該政策的核心就是要求國防科技工業由單純為國防服務,轉變為同時為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服務。

333fc4dd8abc4fab8da6433eefdce027編按:造出殲二十並研製出中國六代機的成都飛機公司,在1990年代曾建立部門設計及製造電器,包括這種廠房及酒店用的大型洗衣機。其滾筒更是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設計的(當時剛被派到成飛做初級設計師)。更離奇的是,往後成飛完全重歸飛機製造了,這電器部門仍然存在並成為合營公司,繼續生產大型電器。(圖片來自連結)

 

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軍轉民不僅給中國的軍工企業帶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而且也為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作出了應有貢獻。正是得益于建國初期20多年的積累,中國的軍工企業轉民品生產後,在改革開放初期得以巨大的施展空間。

1980年代出生成長在內地的人,大部分人家中買的第一台電視機,多半就是出自長虹這個品牌。長虹電器的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國營長虹機械廠,是蘇聯援建的「156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當年是全國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轉民用後,成為集家用電器、通訊、數碼、芯片、能源等產業生產、銷售、研發、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不僅滿足國內民眾生活需要,還大量出口,換取當年急需的外匯。

476b85b8 cf82 40c2 a24d 778256b781c9編按:鐵路部的進一步變化,於2013年成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除繼續鐵路基建建設,還投入研發新列車科技,圖為最新式運行速度達400公里級的CR450 AF動車組,預計明年可投入應用。(網絡圖片)

 

不但企業轉型,最大規模的轉制是軍人轉業。1982年,原隸屬解放軍的幾十萬鐵道兵全員脫下軍裝,軍人身份變為職工,轉歸原國務院鐵道部管轄,成為鐵路工人。2013年,鐵道部撤銷,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這些年內地各大城市興建的地鐵,都是由中鐵集團承建。中鐵集團還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建大批的公路、鐵路、橋樑等,成為大型國際集團公司

476b8781c9編按:70年代立項的運十,雖然是國產大型客機之始,但當初更像是湊併外國零件閉門造車,量產不但貴得多且效率不高。之後中國航空業還是用最踏實的造零件開始,再搞授權生產,並大力參加各類民航組織,取得足夠經驗和了解各類設計需求和民用航空邏輯後,才開始搞自己的客機工程。(網絡圖片)

 

863計劃」的佈局

網上一直有觀點認為,軍轉民的那些年,中國荒廢了一大批的軍工項目和企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產業升級受阻。這裡面最著名的就是國產大飛機「運-10」客機的下馬。

其實那幾年中國雖然放緩對軍工扶持的力度,但是並沒有放棄軍工產業。特別是在科技前沿領域,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大名鼎鼎的「863計劃」。它是科學家的戰略眼光與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相結合的產物,凝練了中國發展高科技的戰略需求。

yangjiangunit5 aerial cgn編按:「863計劃」其實也是中國民用核工業成長的契機,期間不但得到大力支援,也確立以仿造法國核技術為基礎,一步步建立自行研發與建造能力,並進一步創新發展自己的第三、四代核電及小型核電系統的研發計劃,其中算是近期且最重要的成果,就是CPR-1000 / ACPR-1000反應堆的大量生產。(網絡圖片)

 

1986年,在全球深刻政治經濟體制變革和高科技浪潮來臨的背景下,面對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歐洲「尤列加計劃」、蘇聯「加速發展」和日本的「十年振興大綱」先後出台,中國組織了200多位科學家,研究制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方向和路徑的「863計劃」。

「863計劃」選擇了生物技術、航天科技、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等領域作為研究和開發的重點。「863計劃」的實施有力推動了中國高技術的進步,其結果大家有目共睹:現在中國領先於世界的信息、航天、新材料等,都離不開當年「863計劃」的部署。當年下馬的「運-10」飛機,也得以在2017年以「C-919」身份重生。

U10553P27T1D831972F26DT20150529090212編按:「863計劃」另一個巨大貢獻,就是深度改造中國的造船業,除繼續發展勞力密集行外,還提高了自研的技術及生產工藝,尤其大量使用各類重工機械人在各類造船工藝上。(網絡圖片)

 

2016年,隨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出台,「863計劃」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世事無絕對,當年軍工轉民品助力中國經濟轉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加以高科技的扶持,中國的產業鏈逐步完善。民品生產不僅風行全球,現如今還有反哺軍工的能力,甚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也掛靠上軍工的大樹。關於民企轉營軍工的案例,留待下篇再說。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4-12-2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