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談談軍事組織移編改隸與整併

2025-02-15 01:13:47 最後更新日期:2025-02-17 09:51:17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J15T A編按:解放軍海航部隊陸基戰鬥機歸建到空軍,其實是解放軍海航的重大改革,因為往後除艦載直升機和岸基反潛機外,海航的定翼機全部將會改成航母艦載機和陸上設施起降訓練機。圖為解放軍海軍最新艦載殲15T型彈射艦載戰鬥機,且已開始代替殲15型往遼寧、山東兩艦上服役。

最近西方媒體針對解放軍海軍Su-30MK2型戰機改隸解放軍空軍後,被軍事評論者發現雖然仍維持既有機體編號,但整體塗裝已經從解放軍海航原有塗裝,重新改變為解放軍空軍標準迷彩塗裝。因此再度掀起討論從2022年初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部隊組織重整再造,到目前為止,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部隊整體發展現況。

其實軍事組織移編、改隸與整併是軍事武力發展變化過程常態,就算是在具有優良歷史傳承之武裝部隊,假若細讀其歷史沿革,就會發現軍事組織其實是個不斷動態變化有機體,絕對難以守成不變長期維持既有編制與裝備。儘管軍政高層都普遍重視軍隊歷史傳承,但絕對不會抱殘守缺,食古不化堅持要維持特定武裝部隊之組織架構與編裝體系。

gg 6021 1編按:東西德統一前夕蘇聯駐東德第十六航空集團軍。俄國成立後前線航空兵開始大幅縮減規模,加上第十六航空集團軍大部分都是駐海外,縮減規模更大。同時亦因俄國內部經濟惡化,這支在德國統一後仍駐守近三年的部隊成員,也因擔心回國後的出路,很多都組成倒賣軍裝獎章甚至裝備零件的「犯罪」集團。繼翻波折,該軍在2009年正式解編,餘部調入第一航空與防空軍。(圖片來自連結)

 

軍隊組織必須變革原因其實相當多,有些係來自高層政治領導之主觀意志,但亦有些是源自軍事科技與武器研發所致。造成軍隊組織變革最主要驅動因素,其實是源自該武裝部隊所承擔任務職能或是所必須面對任務使命。當然由於國家預算緊縮,政府財源不繼,外敵或是內亂威脅降低時,軍隊上級政治領導階層就會思考必須裁減軍備,但是通常單純解散特定部隊,安排其成員順利復員,不論是退休養老抑或是輔導其重新就業,通常都會面對相當阻力。因此許多裁減軍隊員額都是以組織再造部隊結構調整作為包裝,希望藉此化解反彈聲浪,並且在高舉改革大旗下,讓被迫離職者甘於就範。

但軍隊組織有時會因為要統合事權,將原先分別下授個不同單位之任務使命,或是責由許多單位承擔之任務職能,透過軍事勤務與戰備實際運作過程,發現產生功能疊床架屋相互重複,最後搞到責任相互推諉,變成三個和尚沒水喝時,就會讓這些武裝部隊共同上級思考,必須透過部隊整併、移編及改隸過程,讓特定武裝部隊專司其職,並且藉此整合資源。此種過程通常就是讓被移編改隸單位,將本身所負責之作戰職能隨著組織調整,帶到新單位繼續執行既有勤務,以免產生任務交接空隙,變成有事無人管。

slide 17編按:斯瑞克戰鬥旅這種輕型作戰旅的出現,是美國陸軍2000年代作戰方式重大改革的表徵,不過同時也嚴重影響美國陸軍的火力和作戰強度,而且這種部隊結構也只適合打治安戰,再高強度的就相當困難了。(網絡圖片)

 

所以軍隊組織變革過程,首先必須檢討有那些事必須要繼續執行?有何等任務職能必須保留不能放棄?整個組織體系重新洗牌過程中,必然要先掌握到當組織重整塵埃落定後,軍隊組織以新面貌現身後,仍然要持續承擔何等任務使命,然後依據任務需求,再開始檢討各個不同單位要如何去留?以任務使命為導向,基本上是各國軍隊組織再造過程中,最經常被採用之思維路線。

160730-M-WK690-1056 MARINE CORPS BASE, Hawaii (July 30, 2016) - U.S. Marines with Company E, Battalion Landing Team 2nd Battalion, 3rd Marine Regiment, assault a beach during Rim of the Pacific (RIMPAC) 2016 at Marine Corps Base, Hawaii, July 30, 2016. The assault was launched from USS San Diego and commanded by III 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 units aboard USS America. Twenty-six nations, more than 40 ships and submarines, more than 200 aircraft and 25,000 personnel are participating in RIMPAC from June 30 to Aug. 4, in and around the Hawaiian Islands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The world's largest international maritime exercise, RIMPAC provides a unique training opportunity that helps participants foster and sustai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critical to ensuring the safety of sea lanes and security in the world's oceans. RIMPAC 2016 is the 25th exercise in the series that began in 1971. (U.S. Marine Corps photo by Pfc. Sandra Garduno)編按: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濱海作戰團進行演習的照片。需要留意的是,他們主要是海軍陸戰隊反艦飛彈的守備及整備部隊。過海這些都是登陸的海軍遠征大隊戰鬥部隊或重裝備部隊,但自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轉型並強調島嶼反艦任務後,坦克部隊的裁撤和結構轉型,或多或少都對海軍陸戰隊的日常戰備和任務角色構成影響(圖片來自連結)

 

不過若是裁減軍隊係先設定最後必須滿足員額目標,然後再依據此項要求,再開始檢討各個單位如何裁減與保留,最後總是很難擺平各個不同部隊與單位,各方總是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甚至會找到外力援助為其撐腰,以便對其上級施壓,讓其不會受到裁減或是被整併到其他單位。最具體案例就是德國統一時,德國聯邦國防軍承諾要將總兵力員額裁減到既定數量,但究竟要繼續維持完整兵力架構,到最後就成為內部紛爭最嚴重誘因;確實在整個過程中,許多外部政治勢力都涉入干預,影響到聯邦國防部採取最合理兵力裁編與架構調整方案。

軍事觀察家通常都會依據武裝部隊組織再造前後,對比其任務服勤狀況,作為判斷部隊移編與單位改隸是否影響整體服勤效率與作戰能力最重要參考依據。但是此種觀察視角與評斷參考基礎,說實在話其實亦未見得完全合理;此因部隊整編與軍事組織再造過程,若是曾配合任務調整與精簡,此時原本服勤狀況自然就會改變,因此實在是無從比較組織再造前後,是否因為移編與改隸影響部隊服勤效能與作戰實力。

 vb2編按:海航裝備的J-10AH和SU-30MK2,其特色是明灰白色塗裝,雖然機身有解放軍戰鬥機通用的5字編號,但同時在機首位置有更大的兩位數字編號。後者可以和本文封面的空軍同機塗裝作橫向比較。 (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通常軍事觀察家與情報單位都會將焦點匯集在特定軍事儎臺是否改變塗裝,營區基地名銜牌是否改掛,部隊與單位成員是否改著其他軍種或兵種制服,甚至特定旗章亦可看出部隊整編與組織再造。但真正行家不但會注意作戰部隊隸屬體系是否轉換,其實還會更進一步觀察與掌握支持作戰部隊運作與戰備之作戰支援或是後勤維修單位,是否會隨著作戰部隊兵力移編改隸,而隨之調整劃歸到新部隊組織體系下繼續運作。

假若部隊移編接收單位本身就具有相同軍事儎臺或是武器系統,此時移編改隸過程就會相對簡單,因為畢竟是熟門熟路,亦能夠理解軍事硬體運用上各種限制因素與必要後勤保障需求,因此很快就能讓移編進新單位成員與裝備,迅速加入其服勤運作體系。因此不但是改編後服勤狀況質量是重要指標,能否無縫接軌即時進入狀況,其實是更重要徵候。

23609D編按:解放軍師改旅算是2010年代各國陸軍大改編制中比較保守的,不過其雖然也涉及裁撤兵員,但因為解放軍仍使用義務兵役制,相當多員額其實可以經由每年徵兵份額的增減去調整部隊規模。而且相對來說解放軍的師改旅重視減員但維持甚至強化火力及後勤維護能力,加上也沒有長程部署需要,戰力反而相對完整。圖為三種戰鬥旅中的第三種—輕型機械化旅的主要運兵裝備.....裝甲突擊車。(網絡圖片)

 

軍事單位移編與改隸,不僅是重要儎臺、武器、系統與裝備等軍事硬體必須清點處理與移交,其實營區、訓場、陣地與廠庫等資產更是重要移交項目;當然文書檔案、機密資料與經費預算亦是必須慎重處理項目。假若是整個部隊與單位,移撥至新指揮體系下,不打破部隊與單位原有組織建制,通常會讓人心相對安定,就算日後再逐步進行細部調整,此種影響最低衝擊最小方案,最能夠讓被移編改隸部隊與單位成員接受。

其實部隊與單位遭致移編、改隸或整併,許多成員未來人事發展管道都會因此改變,要是未能妥善安排,自然就會面臨人力流失問題。如何安定人心必須妥善說明人事安排發展前景,不要讓被移編改隸單位成員感覺未來上級是後母嘴臉,所受待遇會產生區隔與差別,此時不但影響部隊士氣,更容易產生意外危安與違紀事件。

vb編按:俄國陸軍在2010年代經歷進一步縮編,並試行一種稱為BTG的營級戰鬥群編制,在縮小編制規模時加強營級戰鬥部隊火力、機動力和資訊作戰能力的小型作戰部隊,不過這種部隊雖然機動力一流,但由於補給維修能力不足也缺乏足夠戰鬥員,在大規模戰鬥中根本不適合長距突穿的角色,這也是俄烏戰爭中第一階段俄軍損失嚴重的原因。

 

俗語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其實營盤也真不是鐵打的,武裝部隊與軍隊體系有時真像個麵團,每個軍事首長與國防高層都喜歡透過組織再造,建立本身任內施政績效,因此都不免將部隊任意搓揉,完全不顧軍事體制必須服膺特定基本原則,才能夠發揮戰力;說實在話,此種現象還真是全球各國國防軍事體系最普遍通病!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5-02-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