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政府新聞網圖片)
啟德體育園開幕不作直播,是最近香港最有趣的社會議題,究竟不作直播是政府不想?還是真的「技術不可行」?政府和電視台各方面都各說各話,鬧出「羅生門」,傳媒亦有很多臆測。筆者不知亦不想臆測港府為何不作開幕直播,但從心理學和政治的角度看,今次港府可能「捉到鹿但就唔識脫角」,浪費了凝聚民心提升全民士氣的大好機會。
人們為何喜歡到大型體育館看大型體育比賽或演唱會?為何每逢世界杯的時候,人們總喜愛約三、五知己齊集家中、甚至到酒店看足球比賽?又或者在奧運時,在商場看直播比賽?甚至乎某些宗教還喜愛集體崇拜?自己在家看不好嗎?為什麼要那麼麻煩,要浪費交通時間,又要用時間來安排約見大家?因為一群人一同同時同地參與一項活動,會讓大家覺得更有氣氛,而氣氛的形成,是涉及到同歩性和一體感。同步性(或稱共時性:Synchronicity)[注1] 和一體感(Collective Unity)在社會心理學中具有密切的關係。
同步性指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行為或情緒一致性,例如共同行走、一起唱歌或共同參加儀式。一體感則是指人們在群體中感受到的連接感和歸屬感。而同步性能夠增強一體感,有以下四個原因:
1. 生理反應:當人們參與同步活動時,他們的生理狀態(如心跳、呼吸)會趨於一致,這種生理上的同步會強化情感上的連接感。
2. 情感共鳴:共同的情感體驗會加強個體之間的情感連接,例如在音樂會或宗教儀式中,人們會因為共鳴而感受到更強烈的一體感。
3. 社會認同:同步活動會促進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感,因為參與相同的活動會讓個體覺得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從而增強一體感。
4. 合作與信任:共同參與同步活動會增加彼此之間的合作和信任,這進一步強化了群體的凝聚力和一體感。
簡而言之,同步性是一種促進一體感的重要因素。
透過共同的行為和情感體驗,人們能夠建立更強的連接和歸屬感。以張家朗於巴黎奧運衛冕花劍金牌那場比賽為例,當時全港觀眾無論是在家、在酒吧、在餐廳、在街上的電視屏幕前,甚至在巴黎澳運現場,透過直播,是同時、同歩去感受,當看到張家朗由落後到一分一分追上來;當看到雙方平手,張家朗多次擊中,但裁判仍宣判無效;當最後一劍,兩位裁判一致裁定張家朗得分有效獲勝,我們全港數百萬市民,歷經在同時、同歩、同心跳、同呼吸、同樣的情緒起伏、雖然我們在不同空間,但我們感受到大家彼此,我們有相同的感受,我們感受到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興奮、我們共同吶喊、我們共同緊張、甚至我們共同悲傷、無論是快樂、是痛苦,我們都是一體的,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感受。
大家回想完張家朗奪標一刻的感受,那回來再看看啟德體育園開幕不會直播的問題。啟德體育園作為香港重要的公共建設項目,其開幕儀式是否進行直播,確實可以從「同步性」與「一體感」的角度探討其社會意義與潛在影響。不直播會對同歩性和一體感,造成以下影響:
(一)同步性的缺失:
即時參與的斷裂 社會聯結感減少
直播的核心價值在於打破空間限制,讓公眾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同步」見證重要時刻。直播活動通常能夠讓觀眾即時參與,感受到與其他觀眾的共同體驗,這有助於增強社會連結感和集體意識。不進行直播,等於切斷了未能親臨現場的市民與事件的即時連結,削弱了公共活動的「共時性」,減少這種即時的共同體驗,讓觀眾感到孤立。尤其對年輕世代而言,數位同步直播參與已是常態,此舉可能被視為與時代脫節。
即時反饋的缺失 話題熱度的稀釋
直播能即時傳遞信息,凝聚即時討論,讓觀眾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動態和內容,作出即時反饋和互動,創造社會話題(如社交媒體的即時反應、留言互動)。錄播則有一定的延遲,缺乏這種即時的互動機會,影響觀眾的興趣、參與感和興奮度,公眾對開幕式的關注度也會減低,並分散為碎片化的後續報導,難以形成集中討論,影響活動的傳播效應。
(二)一體感的挑戰:
心理期待的落差 公眾的質疑
啟德體育園作為公共資源,其開幕儀式具有象徵意義,理應強調「全民共享」。若僅限現場參與,可能強化「特權門檻」的觀感(如受邀嘉賓、特定群體),與「一體感」背道而馳。而且觀眾對大型活動的直播有一向有一定期待,當這種期待未能實現時,可能會產生失望和不滿,前電視人陳志雲的言論,就是這個情況的典型例子。尤其在香港社會強調融合的背景下,不直播的決策易引發公眾對「開放性」的質疑。
情感共鳴的削弱 錯失建立「城市自豪感」
直播活動能夠讓觀眾即時感受到現場的氛圍和情感,這有助於情感共鳴和投入。特別是大型、富歷史意義的公共活動的直播往往能觸發集體記憶(如香港第一條海底墜道通車),透過共同見證強化社會凝聚力。不直播可能使開幕式淪為小範圍儀式,難以喚起廣泛共鳴,錯失建立「城市自豪感」的契機。
(三)港府的潛在考量與矛盾:
風險管控 vs. 公眾期待
港府對開幕不作直播可能是為避免突發狀況(如技術問題、現場冷場)被放大,或希望通過精心剪輯的錄播內容塑造更「完美」的形象 [注 2]。其實,此舉會被解讀為對公眾信任不足,反而被傳媒和市民質疑,亦是陰謀論的溫床。
資源分配與「首印象效應」減弱
若將資源集中於後續營運宣傳(如賽事錄播、園區導覽),或許能彌補開幕式的傳播缺口,但需承擔「首印象效應」減弱的風險。香港過往大型項目(如西九文化區)的經驗顯示,初期透明度不足易影響長期公眾支持度。
公共儀式的「可見性」與社會信任
啟德體育園開幕不進行直播在心理學層面可能會影響觀眾的社會連結感、即時反饋、心理期待、信息傳遞和情感共鳴,缺失了同步性,導致一體感減弱。啟德體育園開幕不直播的決策,表面上涉及傳播技術的選擇,實質反映港府公共治理中「開放性」與「控制權」的拉鋸。在當代社會,大型公共項目的意義不僅在於硬體功能,更在於能否透過參與過程凝聚共識。若過度側重風險規避 [注3],可能使「同步性」與「一體感」的社會效益打折,值得港府在未來活動中審慎權衡。
對於港府不作直播的原因,筆者不想深究,但如果真的如其他評論員所說,是因怕出「醜」而不作直播,那筆者在香港現時士氣低迷,人心不振的情況下,港府不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凝聚民心提升全民士氣,以便有利推行改革,筆者只能說這樣很「蠢」。
來聽聽振奮人心的歌曲吧!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 共時性|維基百科條目
2. 啟德體育園開幕禮無直播 羅淑佩:以最佳鏡頭角度「一氣呵成」 讓市民安坐家中欣賞|星島日報 2025-02-20
3.【新聞點評】啟德開幕無直播 山東泰山唔踢波|信報 2025-02-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