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更清晰的前側方照片,當時該機正準備橫越高速公路。(網絡圖片)
相對於十三年前殲20工程樣機早期試飛的密度,去年12月才首飛的成飛與瀋發新世代戰鬥機初期試飛次數次乎多很多,已被拍到的已各多達4次,由上星期至昨天,甚至出現首次低空飛掠高速公路或拍攝者上方,然後降落的片段。
現時空中照中比較清晰的駕駛艙照片(有飛行員及疑似大型HUD),並確認機背進氣口及機背的基本構型,該機正在展示開裂式垂直襟翼的差動效果。需留意的是,由這個角度看下去,原側視雷達罩似乎是透明的,暫未現時是否只是配重。(網絡圖片)
成飛新世代戰鬥機的試飛:
成飛新世代戰鬥機最新片段,是在成飛黃田壩機場(成飛工廠兼試飛機場)跑道南面的高速公路上拍的,日子似乎是4月2日的(可能)第五次試飛。由於已在接近跑道階段,飛機高度異常低,加上天色晴朗,已經可看到不少細節,不過由於飛機速度和相對位置變化大,拍攝的手機又在車內,連到車框後對焦可能趕不上,故還是有些地方看不清。
就相對位置而言,成飛新世代機是由黃田壩機場南方的降落區進入,方向約為黃箭嘴所示,然後拍攝者位置大概是在紅箭嘴方向位置。(圖片來自Sino Defence Forum)
今次大約可看清頂部進氣口亦是呈幾何形狀,而非之前猜測的半孤形,而且機背近引擎位置似乎也相對厚實,同時也似乎發現那個開裂式垂直襟翼的差動效果:當時進場是想對準跑道,左邊的垂直襟翼全開,而右邊的只開上半部,由阻力判斷應該是讓機身稍為向右傾,以對準跑道之用。
成飛驗證機越過公路後即進入機場降落區範圍。公路旁剛巧有一名藍衫人士站著看得一清二楚,就不知他是真的路人還是負責監控的特勤人員了。(網絡圖片)
片段中亦見到疑似雙座架構,以及比之前片段看到更厚實的後機身架構。需要留意的是,是次應該是本機與已曝光的拍攝者的距離最近的一次。
瀋飛新世代戰鬥機現時兩張最「清晰」照片,不過一張雖然不算得清晰,另一張十分接近卻內容不多(還要調大對比才看到些東西),還是看到很多此機特別之處。題外話,之前見到的機腹坑,現在就多了幾分疑團:究竟是彈艙,還是根本沒有?(網絡圖片)
瀋飛新世代戰鬥機的試飛:
瀋飛的新世代機曝光一直較少,且照片/片段距離也較遠,但上星期末及4月8日卻洩漏了距離相對近得多的照片。足以解釋一些訊息。
首先是上星期五的試飛片段,拍到的相信是當時已知最近側面照,雖然距離仍較遠,但已近到手機的AI不需過度補圖的地步,且已更清楚看到全動式翼端及進一步證實二維向量推力噴嘴的存在。
瀋飛新世代戰鬥機有些特徵,可以在美軍過去一些沒採用的設計中看到,例如洛馬曾提出一種中輕型NGAD(只有單引擎),其座艙就沒有明顯凸出來;近的進氣道有有點像X-32的進氣道,不過就由下頷進氣變成類近(且幾乎沒有人採用過)的DSI機複進氣。(網絡圖片)
不過比較特異的是前機身,首先現時可見其駕駛艙艙罩似乎相當低矮,甚至可能大部分融入機身中,這種設計機師的光學視野可能較小,要用頭顯加額外攝影設施補足,但這設計其實也顯著減少一個RCS反射源-雷達波有機會可透過座艙蓋透射進駕駛艙中;其次,前起落架也相當奇怪,直接就裝在進氣口的前方且幾乎和進氣口下唇接觸,另一方面其進氣口位置和形式也十分罕見,雖然也是用DSI進氣道(只勉強見到),但採用了和過去絕大部分飛機都不同的大型梯形幾何進氣道,且進氣道和機身完全融合,構想有點類似X-32,但進氣口幾何外形更複雜且位置變成在駕駛室後方的機身中。另外機身還見到疑似側彈艙,似乎進一步引證猜測:它可能是近似F-47的一種前線制空機。
瀋飛的試飛片段其實不少,但大都是高空飛行,最有判斷價值的照片還是這張飛越拍攝者上方的照片。(網絡圖片)
然後大約在4月6日下午又流傳更清晰的片段,是瀋飛機場附近一幢樓房拍的,應該是準備降落的片段,機腹就正正在拍攝者正上方經過,且距離甚至近於成飛新世代機跨越公路時,不過當時似乎正值中午,背光比較嚴重,並未拍到太多細節,只有在後期PS過程中凸顯了些東西。其機首和機身長度比例特大,大約1:1.22,而且高度和機艏融合的邊條也延伸至拉近機首才停止。令人意外的是,原本似乎有出現的機腹坑幾乎見不到,有可能只是當初片段AI補圖時給錯弄上去而已。
新導彈相對於艦載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至少多了一節助推火箭,考慮空射情況及兩節火箭提供的高度優勢,加上彈頭有一定高滑能力,3000公里射程甚至可能只是保守估計(網絡圖片)
空射戰略兵器再次曝光?
上星期曝光的還有大型空射彈道導彈的比較清晰照片。過去曾給拍到的照片都相當模糊,但這次幾乎可肯定雖同為兩節式且有較大的機動彈頭部,但長度上明顯不同於東風26,反而比較接近之前的推測:本射是射程較短的鷹擊21艦載反艦彈道導彈的空射改良型,甚至多加一節固燃火箭。由於可在1萬米高空發射且有兩節火箭,加上雙椎彈頭有一定的高滑能力,一般資料雖指此彈可能有3000公里射程,但也不排除達到4000公里的可能性。基於由艦載版發展而來且裝備機動彈頭,一般都認為這是一種空射遠程反艦彈道導彈。
由於轟6N來自TU-16,雖經重大改良,機身固定結構的相對位置未變,所以仍可來比較。由原照片中導彈相對位置推測,估計彈長約12公尺,但因為這類導彈通常有尾蓋或姿勢制禦用火箭引擎,以控制落下時的姿勢並在空中點火,所以導彈可能只有11公尺左右,長度和東風15B及17均很相近。(網絡圖片)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