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編按:23900兩棲攻擊艦最終版本想像圖。巨大化的艦橋更可能是作為兵員艙使用,留著下層的創盡量讓裝備用。(網絡圖片)
23900兩棲攻擊艦漸漸成形?
俄羅斯聯邦1992年成立後,雖然承繼前蘇聯海軍的大部分,但頭八年經濟與社會都十分不穩定,甚至連維持原艦隊1/3規模都極為困難,加上船廠幾近停工沒訂單,近十年時間俄國幾乎沒有開工建造新船,海軍投入也相對非常薄弱。
2000年代開始經濟雖有所恢復,但海軍投入仍少,主要新艦艇都是800-2000噸級別的輕型護衛艦,第一批大型艦艇的建造計劃,竟是法國西北風級兩棲登陸艦兩艘(同時打算以此為基礎自建兩艘),找法國的目的除了可能增進俄法關係及學習新技術外,還能省去設計所需的金額,同時也補足已經失去的大規模(團級)兩棲登陸能力。不過這項交易最終因為美國封殺及2014烏克蘭內戰而告吹。俄國得到的,大約只有製造部分零件的經驗及整套技術圖紙。
編按:西北風級(俄國購買的塞瓦斯托波爾號)與23900兩棲攻擊艦最終版本模型的相約角度比較,可看到特殊且佔三層甲板高度的外飄。(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和連結2)
雖然面臨制裁和經濟衰退,海軍的需要還是得造下去。俄國的Project 23900項目算是一艘大型兩棲攻擊艦,最初的設計相當詭異,不過真正開工的還是用回相當傳統的外形,而且外形相當有「西北風」的味道,尤其是高乾舷和巨大艦橋更讓人熟悉,更像西北風級的局部放大版,只是因為動力採用柴燃聯合,動力更強大而已。
事實上,相對於近海防禦與制海,俄國還有進行近距兩棲登陸與運補的需求,也需要確保外島防禦及補給(如太平洋庫頁島、更偏遠的堪察加半島及地中海的敘利亞地區基地),而且多一塊甲板對於俄軍的航空兵力投射及多用途(如無人機、反潛直升機或武裝直升機)也有好處;另方面,由2020年簽約時的佈價可知,這項目的單價大約5.2億歐元(註:和西北風2020年時的報價相約),這較便宜的價格似乎和其可能商規或半商規的構造有關(西北風也是商規造船)。
編按:23900兩棲攻擊艦首艦2023年動工情況。2023年時只是造完船底且工程一直斷斷續續,2024年8月才見到後半截船身,至2025年3月下旬,整個船身結構只餘下前上部大約1/4的飛行甲板及下三層結構尚未裝上。工程上其實有一定加快。(圖片來自連結1和連結2)
不過此船自2020年開工以來,進度一直相當緩慢,2024年中的衛星照才見到半截船身,不過這半年的工程似乎突然加快不少,現在已看到全個船體已經合龍,也拍到艦鳥的組件(其中一個煙囪)已經開始組裝,船身只餘前甲板部分還未裝上。
編按:2023年11月俄國海軍未完工的阿斯科德號小型導彈艦被至少一枚SCLAP命中。黑箭頭方向的圖框外,是23900首艦組裝船塢的位置。阿斯科德號至少在今年三月仍在進行維修。(BILIBILI截圖)
關於前三年工程異常緩慢的問題,可能是資金不足未到位,但亦有可能和俄烏戰爭有關:2023-2024年中前,扎利夫造船廠一直受到烏軍的導彈和無人機威脅,甚至有一條登陸艦在該廠外被直接轟掉,一艘未交貨的輕型導彈艦也在船台上受到嚴重破壞。很巧的是,參考這兩年的衛星照片,雖然首艦在塢工程相當慢,但旁邊的組件場仍持續有組件完成,很可能是2024年中期烏軍對克里米亞半島軍事設施的威脅大減後,該廠的組裝進度才能加快。照已規劃的進度而言,首艦伊曼羅格洛夫號還是要2028年入役,不過看這進度還是很有機會準時交船的(畢竟商規船且電設備不太多,而且合約期本身就長)。
編按: 23900最終版的模型圖。大型外飄賦與它比西北風級更大的飛機運用能力,甚至有指能起飛中型無人機。不過穩性似乎令人有點擔憂。(網絡圖片)
本艦最特別的,似乎是左舷上出現的巨大外飄結構(右舷上也有外飄但似乎沒這麼大),其最可進一步擴展甲板面積外,還可平衡右舷巨大艦橋的重量。這結構在西北風上可勉強見到,但俄國佬就將之進一步巨大化。好處當然是可用空間大增,但即使兩棲艦艇通常會較為忽視抗沉性問題(以換取更多空間和塢艙),但這個結構,似乎也太過有「僭建」的感覺了。
已下水的朝鮮新防空護衛艦,不過被大量格柵和魚網所阻。還是看不到其真容。有人分析過照片,指出後部建築可能還有個垂發井的預留位置。(網絡圖片)
金氏神盾下水?
朝鮮海軍在三軍建設中一向比較落後,有較多投資的只有潛艇,近年雖出現搭載巡航導彈的輕護衛艦及常規彈道導彈潛艇,但仍不脫黃水海軍(brown-water navy)級數,但要發展大型海軍艦,似乎仍是難以想像的事。不過由今年開始,朝鮮海軍好像完全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首先是展示了一條疑似大型核潛艇的巨大船身,繼而也展示了一條新型、疑似俄國20386型的隱身護衛艦,以及有最多照片露面的大型疑似相控陣防空護衛艦。而根據四月初最新衛星照片所示,該艦甚至已經下水。這就造成一個尷尬的情況:朝鮮造船之快,比有相當造船能力的俄國佬還厲害!
編按:金正恩曾在三個月內兩次探訪南浦港的這個海軍船塢並登上這條防空艦參觀,足見他對於本艦的重視程度。這兩個角度可見到艦橋四周佈置的小型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器預留位置。(圖片來自連結)
這艘護衛艦大約於去年12月公開,並由金正恩親自視察其工程進度。該艦艦橋至少有四個疑似預留裝上相控陣雷達的開口,但開口部位不太大;其次,由這條船的煙囪看來,有機會是使用柴燃交替或柴燃聯合作為動力,且疑似配備垂發系統,甚至可能達到兩組6-70發的規模。另外由衛星照片看來,該艦大約有140-150米長,但現時由於被大量網柵所覆蓋,暫時無法評估進一步的結構。
另兩個個角度照片,左圖顯示艦橋後方似乎還未見雙控陣預留位置,且同樣高度有近防砲一座會構成隱礙,故若有相控陣雷達也會放在更高位置上;另外右圖近處有 兩個長形的艙門,估計是反潛魚雷發射位置,但為何有上下兩層之多,就頗令人費解了。右圖還可看到煙囪的大型散熱通風口,是明顯使用燃氣輪機的特徵,而且金正恩也視察過艦用燃氣輪機製作進度,足以證明本艦應該以柴油機及燃氣輪機作動力。(圖片來自連結)
其他兩艘潛艇 / 船艦還沒有更多資料,難以評論,但單就這艘防空護衛艦而言,完全是朝鮮海軍的異類,因為該國海軍完全沒有哪怕是綠水海軍經驗,甚至還未造過輕護以上的艦艇,唯一的大型水面艦參照物也只是由廢品商買來一艘已退役的前蘇聯海軍1135M型護衛艦,那這船究竟有什麼用?首先就過去數年經驗可知,朝鮮的新水面艦必須先作為巡航導彈的發射平台,承擔一定的戰略打擊任務。
正在發射箭矢系列巡航導彈的661號警戒艦,導彈發射艙口下面的小艙口,不是反潛魚雷發射器,更可能是兼有裝填導彈作用的排氣口。留意這條護衛艦的煙囪是在水線附近。朝鮮新防空艦很可能是這批戰略攻擊艦在海上的保護者。(圖片來自朝中社)
其次,朝鮮軍方要確保戰略武器要在敵軍常規兵力發動攻擊前先打出去,或者頂過第一輪常規攻擊然後盡快發射,都需先有較先進的常規兵力進行防空作戰,為戰略部隊提供哪怕是一點的準備時間。所以本艦除作為和韓國海軍發生衝突時為其小艦提供防空掩護外,更重要的是在某特定近海地區,協同陸上的防空單位保護陸上的發射車與海上的潛艇 / 巡航導彈護衛艦,並支持到能發射所有導彈為止,看來似乎有點像蘇聯海軍冷戰中後期的任務,不過規模就縮水很多。看上去這似乎是很悲壯的單次半自殺式任務,但亦只有這樣,才能讓朝鮮的戰略打擊有威懾力而已。
編按:朝鮮人民海軍金君玉英雄號常規核導彈攻擊潛艦(左),明顯已有一點戰略艦的意味;右方是巨大圓筒疑似是一艘外殼直徑大約10米的潛艇,且由噸位與任務來看,很可能是戰略核潛艇。不過現在還不知道朝鮮要怎樣解決船用核動力的問題,而且俄國也未必能提供相應的反應堆,即使是退役艇的舊貨......(網絡圖片)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