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事件未完全落幕,有國內模型大廠就開始販賣殲10ce和陣風的模型套裝了,不過,現時的勝算仍然是各執一詞(當然,印方的吹牛似乎更為嚴重),大概要等整個戰果核實,才能有所著落了。(網絡圖片)
5月7日印巴空戰落幕後,迄至目前為止,對於實際過程與真正戰果還是存在爭議;儘管巴基斯坦曾經對媒體提供過簡報,但印度方面卻對空戰過程與傷亡戰損保持緘默,面對媒體查詢態度更是諱莫如深。不論如何,印巴兩國軍方事後必定要針對空戰過程與戰果,透過復盤與檢討過程,希望能夠重建接戰現場樣態,期能總結經驗歸納教訓,以便改正缺失精進戰備。
筆者曾在2021年4月6日以「重建現場掌握失誤─失事調查與演訓檢討必要措施」為題,再加上2023年4月17日以「從美國洩密事件談後續損害管制」為題,在《輕新聞軍事博評》分別針對軍事儎臺失事調查、演訓檢討以及調查洩密事件,就如何重建現場,撰寫過相關分析評述觀點;本文稿再針對實際作戰如何進行過程復盤與戰果檢討,提出相關補充說明,祈請《輕新聞》讀者不吝指正。
編按:地球同步軌道除有很多導航定位的衛星外,也擁有半個地球的「視野」,是大型通訊衛星接駁全球通訊的良好軌道,左為現在仍在服役的美軍同步軌道大型通訊衛星Milstar,雖然只有4.5噸重,但解開後全闊可超過10米;當然,這軌道高度也同樣適合安置大型訊號截收及監聽衛星。這類衛星通常擁有異常巨大的摺疊形天線盤,右為水星計劃其中一顆獵戶型訊號監控衛星的預想圖。這些都可以遠距離有效接收各種波段的信號,雖不能即時破譯,但仍可根據訊號不同及同一訊號的位移評估戰況。(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及資料二)
首先必須說明,儘管最近在軍事評論圈內,經常會使用「復盤」來描述重建某種事件整個經過樣態,但復盤本身並非傳統軍事術語,而是源自圍棋所使用術語,其意義為對局完畢後,依據雙方棋手所下各步棋,依序複演該盤棋整個過程,以便逐步檢討各步棋優劣與得失,當然各個棋手亦會回溯當時考量動機以及預判後續棋局發展狀況。透過對局棋手相互交換前述考量內容,雙方對於對手思維模式與下棋布局風格,能夠獲得更深層認識,同時亦可從中獲得學習心得。
編按:共同作戰圖像是現代化空陸戰指揮架構的重要戰役概況顯示形式,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高速化、自動化的戰場情報整合及可視方,讓固中的參與及執行決策人員能更容易掌握戰場情況。(圖片來自連結)
但是對於軍事作戰過程復盤檢討作業來說,透過復盤來重建接戰交鋒過程,其實更加複雜與困難。為何棋局復盤過程相對簡單,此因對弈棋手對於整個棋盤態勢都相當清楚明確,只是無法完整掌握對手內心思維與取捨考量。但在軍事戰場上,不同儎臺與陣地在不同時間節點上,對於戰場態勢認知狀況確實會產生嚴重差異。因此各方投入現代戰爭時,都不斷希望透過整體指管通情系統(C4ISR),運用共享動態資訊建立共同作戰圖像(COP: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讓整個作戰序列內所有單位與儎臺,都能夠共享戰場情態資訊,以便統合作戰行動。
編按:過去在戰役尤其海空戰後的戰果確定上,往往並不容易,且由於確認系統單一,錯誤戰報時時出現,這點尤以日本最為突出,其大本營戰報往往只依靠僥倖生還的飛行員口述,結果就是極為誇張失實的大本營戰報了。圖為在美國海軍艦艇強力火網前被擊毀的銀河式遠程陸攻。(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但吾人必須理解到,共享相同動態資訊未見得能夠保證,各個不同單位與儎臺對戰場態勢獲得相同認知。更何況有時受限於作戰實況,基於所處地位與立場不同,對於相同情態產生認知差異,亦就是犯罪學、社會學以及許多社會學科學者經常提到之羅生門效應(Rashomon effect,亦稱Rashomon Principle):不同當事者所具備主觀意識,影響其對事物認知與回憶,因此會產生截然不同但卻同樣合理之描繪與論述。
假若再加上敵我雙方在接戰交鋒過程中,其作戰使命、任務目標、相對態勢與判斷取捨存在嚴重差異,因此戰後進行交戰過程復盤作業,其實就必須認識到無法比照棋局對弈同樣單純;甚至在必要時,還要分別就敵對雙方實際戰場認知狀況,搭配最完整戰場情態資訊,同時建立可能高達三套能夠相互對比之復盤架構。
編按:代號高新11的運9電子戰飛機,由天線分析應該是一種SIGINT(信號情報)收集機,空中戰的訊號截收或經由被動感測裝置進行信號源位置移動的感知,……(網絡圖片)
但就務實角度來說,由於幾乎不可能獲得敵手因應整個接戰交鋒過程,在不同階段所認知戰場態勢,還有敵方為處置各個狀況所下達作戰決心與指令。所以在復盤過程中,最可能受到戰爭之霧影響,必須被迫接受資訊空白無情事實,就是難以重建敵手對於戰場態勢認知狀況以及應對處置措施。但不論如何,所有作戰檢討重新推導接戰交鋒過程時,還是要死馬當成活馬醫,儘量去推測與揣摩敵方認知與應對戰場態勢過程與所採取措施。
編按:相對於機型更不一且每種數量、能力及年代都不均的印度電子戰中隊,巴軍長年以來都是使用及改進達梭航空DA20型公務機修改的電子戰飛機,其多用途特性明顯,雖然不是全都強項,但透過更換機身裝備和掛加新的航電戰艙,多任務能力明顯更強。(圖片來自連結)
不過就本次5月7日印巴空戰過程來說,由於印度方面係依據「硃砂作戰行動」(Operation Sindoor)作戰計畫,針對巴基斯坦所管控克什米爾境內特定目標,發動連續性14次對地打擊攻勢作為,所以在本質上係屬於預先計畫性作戰行動,在實施階段必須嚴格按表操課循序執行,所以在復盤過程中,只要能夠依據當時各個任務儎臺飛航軌跡以及武器發射節點,重建作戰行動現場與經過,其實是相對簡單,同時相對有機會獲得較為可信復盤結果。
但就巴基斯坦依據印度作戰行動,依據戰況臨時派遣空戰兵力升空應對,然後在電光石火作戰時機稍縱即逝之際,隨機進行任務分派與目標指定,除非就記錄戰況具有完整編組,否則事後靠追憶當時所認知戰場態勢以及應變處置之作戰決心與指令,說實在話,要能完整復盤作戰過程,相對難度確實較高。
編按:2019年8月一枚伊朗運載火箭爆炸,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Twitter上公開展示一幅清楚顯示發射場毀損狀況的衛星照片。此舉卻引來情報界大肆質疑,皆因特朗普可能暴露了美軍最新KH-11 BLK 5偵照衛星的真正實力及軌道調控能力。高精度的光學或紅外偵察衛星,雖然不可能監察空戰,但搜索殘骸的相對位置還是能觀察到空戰態勢的。(照片來自Spaceflight Now)
最後就要談到戰果檢討;首先援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戰果】:「combat success,作戰取得的成果。包括攻佔的地區、目標,扼守的地區、目標或時間,殲敵數量,毀壞、繳獲敵方的裝備物資等。」以及《國軍軍語辭典》【戰果】:「作戰獲得的成果,包括斃、傷、俘敵之人員;毀壞、繳獲敵之武器裝備與物資等。」而依據美軍《Joint Publication 1-02,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則是指【measure of effectiveness】:「A criterion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system behavior, capability, or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that is tied to measuring the attainment of an end state, achievement of an objective, or creation of an effect. Also called MOE.」
編按:光學偵照衛星普遍因為軌道及訊號傳送問題,很難作實時監控,然而現時卻有另一種方法可解決問題:以多枚衛星組成星陣,保持在相對更短時間間隔(例如每1小時甚至半小時)保持至少一顆偵照星在目標上空軌道搞過,變相將訊息每次更新時間變得更短,更新資料速度更高。圖為已有百多顆衛星的吉林一號商用偵照衛星星座。(圖片來自連結)
至於如何認定戰果,吾人可參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作戰效能評估】:「evaluation of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對作戰效能進行的評價和估量。包括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國軍軍語辭典》則是【戰果鑑定】:「根據佐證資料,對作戰所獲戰果進行分析與評鑑,以確定攻擊效果,提供後續攻擊依據。」美軍則是以【combat assessment】:「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force employment during military operations. Combat assessment is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components: (a) battle damage assessment; (b) munitions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and (c) reattack recommendation. Also called CA.」
編按:現時,利用長航時大載荷無人機進行電子偵察及信號截收任務,顯然是更化算和安全的選項。圖為給日本航空自衛隊拍到的無偵七型長航時無人機。(圖片來自日本防衛省)
儘管依據前述各方定義,由於本次印巴並未遂行地面作戰攻防作為,因此就是否擴張或是佔領地域來說,其實都無法列計成為戰果,但是雙方都可以依據實施地面打擊以及空戰過程,造成對方戰損數字列為本身戰果。不過若是要認真思考,吾人就必須從雙方交戰後,是否改變軍事對峙地區戰略態勢,再對照是否達成本身所希望達成政治目標,來詮釋印巴空戰最後戰果為何?此時各方就有不同答案,讀者必須自行判斷解讀。
編按:不過,良好的過程復盤與戰果檢討,還是需要執行者認真和不偏不倚的態度進行分析,否則任何證據都可能被扭曲,例如著名歷史博主Tom Copper進行照片分析時,似乎有意偏印度一方,但在分析殘骸和衛星照片時就明顯有問題,例如沒能留意殘骸所謂受油管和進氣道的相對位置和JF-17根本不一樣,而且一張清晰度不夠的衛星圖在過度對比加白光化的情況下,把機庫內一些不明物體當成飛機殘骸,是很武斷的說法,再講,導彈攻擊是空戰發生後三日的事,巴空軍難道就沒有疏散現有飛機的概念嗎?(網絡圖片)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