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領袖也是武器專家? 邱吉爾的英式「坑道戰」

2025-05-25 17:21:13 最後更新日期:2025-05-26 22:00:43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361274D 1特朗普口中的F-35雙引擎版(F-55),幾乎是不可能在F-35基礎結構上發展的,因為改引擎要改機身結構及氣動,彈艙翼形也要重新設計,這根本就是新飛機,能由F-35原結構沿用的部分不會多。(網絡圖片)

川帝在軍事上最出格的表現,除了更多使用武力進行極限施壓(有沒有用是另一回事)外,其實是頻頻在新武器發展中扮演重要出鏡人角色,把自己莫名其妙的理論公諸於眾,吸引人家及顯示自己在項目發展上有強勢領導甚至指導作用。比如現時非常尷尬的星座級項目初開始時,他就很莫名奇妙的說自己會把星座級設計得像遊艇一樣舒適;還有最近那個宣稱F-35應該學習F-22一樣裝上雙引擎等(軍迷一看就知這根本不可能)。總之一般人都覺得莫名其妙的,何況我們爾等軍迷了。

事實上,軍事建設或軍事概念的提出,從來不是政府首長的責任,一般他們也不會多言,即使有政要是當過軍事工程師專業(如曾為海軍核動力工程師的美國已故前總統卡特),大概也只會為新軍事概念或自己熟悉的軍事領域賦予強力支持,顯然不會連自己也投身到兵器開發一幕上。近代以來積極投入兵器開發的,都是戰時領袖,最突出的例子莫如希特勒與邱吉爾。

361274D這可能最為接近P-1000原設計的想像圖,因為若果是前置海軍砲塔加上前裝甲板的構形,前部車身會嚴重超重,不但可能陷入軟地中,且前部懸掛系統也承受不了。而且原計劃也沒有說要塞戰列艦砲塔(會超重數百噸),且所用大砲也是較輕的40倍徑早期版本。即使這樣能維持在900多噸的全重,P-1000所帶來的行走性極端惡化,以及目標過大也成為俯衝轟炸機及500-1000磅航彈的最佳靶子,且其耗用資源可足足夠造兩個營的坦克……你說究竟是兩個營坦克有用,還是一個火力過猛卻極笨拙的鐵箱有用?一個高中程度學歷的小士官,其知識和經驗不足以壓抑其中二火力狂想的欲望.........(網絡圖片)

 

希特勒在早期雖對德軍戰爭策略有一定的洞見,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戰略戰術理念,但愈往後期對德軍整體傷害似乎愈來愈大。若果再細分至武器研發方面,希特勒執迷於超重型坦克、超重型大砲,使用噴射機及導彈作為決戰兵器等;其中尤其是決戰兵器的思維,致使納粹德國以極多的資源投入到少量且通常不可靠的高性能武器中,都對德國戰時軍工設計及生產造成極大障礙。

1912FisherCrop第一次當海軍大臣時的邱吉爾與費雪男爵,費雪當時是第一海務大臣,實際上是英國乃至全球海軍的技術先驅者之一。專注海軍尖端技術的他,似乎對於並非工程科學出身的邱吉爾注重軍事技術發展有相當的影響。(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無獨有偶,同為戰時領袖,邱吉爾同樣明令甚至參與很多新武器的開發,甚至明確提出他自己個人的新概念。不過他和希特勒有本質的不同。邱吉爾受過正規軍官教育和訓練,有五年多的指揮經驗,及後更曾任海軍大臣管理軍政及建軍事務,由對潛艇及水上飛機增加建造的支持,已看出對新技術武器的支持程度;一戰伊始,作為海軍負責人的他,也積極投入陸地戰艦(landship,即後來的坦克)的開發工作,並成立陸地戰艦委員會,在一年的時間內,委員會就已進入原型車制作階段,相當迅速。

另外,他的新武器構想也結合了他經歷過的戰敗經驗與教訓,例如達達尼爾海峽得動的失敗令他辭去海軍大臣一職,甚至到前線當年半年左右的校級軍官,戰場環境及戰敗的教訓,也促使他就經驗去考慮及提出適合特殊作戰(例如登陸戰)的設備開發等。單單這幾點,就顯示出他和只有四年士兵生涯的希特勒相比,明顯是在高一個維度的水平。

堪稱邱吉爾最偉大軍事構想之一: Mulberry 人工港的基本結構圖,圖片來自大英百科全書

 

及至二戰,作為政治領袖及戰爭總指揮的他,相較於滿腦子新武器制勝論與決戰思維的希特勒,邱吉爾並沒有過份介入常規的武器開發(除了邱吉爾戰車開發外),更多的是投入特別任務用的特殊支援武器的開發上,例如針對萊茵河內河運輸的特殊水雷(一出德國境就會自動爆炸或啞火)、反攻歐洲大規模登陸作戰用的特殊工兵戰車/特殊登陸船艦/快速搭建人工港、波羅的海作戰用的改裝特殊岸轟戰列艦,以及最異想天開的冰山航母等(這只有先期研究,並未硬推)。

 nellie 1邱吉爾正在視察其極具興趣且即使已知沒有原本軍事價值,仍堅持研發完成及少量生產的高速挖壕機原型奈利號。(圖片來自連結)

 

當然,當中成功(甚至影響全局極深)的有,但失敗或已造出來但和時代脫節的無用兵器也有。例如比較有可行性但仍然想當異想天開的白兔6號/翻土機6號計劃。其設想是來自一戰戰壕戰及戰車運用的線性發展——二戰前夕歐洲大陸戰場已發展成一場比戰壕戰更離譜的強固防線對戰,即大家熟悉的馬奇諾防線和沒有那麼熟悉(而且沒有法國那麼強固,但據點更多和縱深更大)的齊格飛防線。這種防線在三十年代預想看來,連同期坦克都很難突破其工事及火力無人區(當然也和那一代坦克的馬力和防護有關),戰局有可能再次陷於膠著狀態。

nellie 17 1測試中的奈莉及其掘出堆在兩旁的土山,該車前進是先用大鋼剷把表土排到兩旁,較深的泥土則由挖掘機挖開,並由輸送帶及噴沙機噴到兩旁。這個交通塢比一般戰壕都要大不小。(圖片來自連結)

 

邱吉爾在一戰時已設想過快速挖壕來進行突破作戰,至二戰一開始並再度出任海軍大臣後再度提出來。這是一種挖掘進攻用交通壕的重型機械(有說法指早期原案是更離譜的挖地道機),計劃在夜間火力掩護下高速挖堀穿越無人區和各類反坦克工事(例如早期龍牙或反坦克坑),到日出前開出多條通道讓士兵甚至坦克高速突破無人區,直接貼面發動奇襲。由於曲射火力極難命中交通壕這類小目標,直射火力更幾乎不可行,軍隊幾乎可以在無傷的情況下貼面攻擊第一陣戰壕或防線。

nellie 172 11942年11月測試期間奈莉的工作情況,可見大量消泥在被旋轉式挖掘起挖起後被噴到兩旁。當時的測試亦包括直接穿過戰車壕及模擬雷區。(圖片來自連結 

 

經過兩年的設計和建造工作,原型車最後於41年11月進行秘密測試,當然邱吉爾也有來且停留了兩三天進行視察工作。該原型車全重131噸,原計劃採用梅林發動機一種1000馬力改良型(同時驅動挖泥機和履帶前進),但計劃初期資源緊絀,所有梅林發動機都拿去給空軍飛機用,最終只能由另一研發單位借兩台600匹重型坦克用的發動機。該車經測試,最快可1小時挖出稍多於1公里的大壕,雖然很慢,但已經是當時挖掘速度最快和地下速度最快(笑)的工程機器:對比之下一戰時挖壕用的工程挖掘機1小時只能挖20碼。

1912DD原型車奈莉的三視及透視圖,事實上這很像一列火車,紅框是表示遠程運輸時要拆開的三部分,即挖泥及噴走泥沙的輸送器。供應前部機器使用的動力艙1,以及驅動整車移動及載人的動力艙2。由於挖的是壕溝,轉彎不能靠履帶差速,只能靠尾部一個千斤頂向左或右的牆壁壓下去改變車身方向,才能勉強轉向。(圖片來自連結

 

整個試驗其實比較成功,若果能換裝1941年後出現的更強力航空發動機,挖削速度加一倍也不是不可能的。不過1941年底已經沒有它需要挖的地方了,用來做大型土木工程也嫌太重,整備太麻煩,131噸的車身需要拆成三大部分運輸,再用一天時間組裝,地速也只有不足5公里/時,相當笨重;更有甚者,這東西的挖掘效率很看土質,較硬的話速度會大幅降低;再講,登陸諾曼第用不上這東西,44年底攻擊齊格飛防線,盟軍各類型工兵裝備(不得不說邱吉爾也有功勞)也能很好的完成任務,也不需用到它了……最後這東西生產計劃由200台減至33台且全是列兵型,更大型且能掘出戰車交通壕的軍官型更直接放棄,43年5月計劃更遭取消。二戰完結後,只有一台的實驗車和四台預量產的試驗型最後都沒有保留,回爐重煉。

 siegfried line 1938 1齊格菲防線本來就是白兔6號的主要目標之一。這防線中小型雕堡及射擊點較多,有大量戰壕、龍牙和其他反坦工事,縱深也較大。就算白兔六號仍能突破第一陣,其緩慢速度要突破第二陣就很困難了,而且即使有砲火掩護,這東西掘地時的大陣象,也很容易被發現,失去突擊的效果。(圖片來自連結)

 

正如前所述,邱吉爾的點子都點在特殊作戰用途的器材上,最多就只會小規模生產,或者至少不太佔用常規武器的生產線,自然也有更大空間讓他發揮,賭對了自然留名後世,賭錯了也不見得賠上國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預見到戰局改變、技術不合時或者技術難題導致想法難以施行或變得沒有價值時,會果斷放棄或至少減產至不會造成嚴重影響的地步;相對地,希特勒決戰武器的思維,不是浪費巨量資源在技術先進但成效很低的東西上,就是相關廠商發現根本無法實現時,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和軍需部周旋才能勸退,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大部分時間不算偏執並重視客觀環境、軍事發展上有全局觀,這點才算是兩人對軍事裝備開發上的較大差異。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5-05-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