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2020年,印度空軍到法國接收首批交付的陣風戰鬥機。(達梭公司社交平台圖片)
早前印巴爆發空戰,很多人都認為印度大敗,姑勿論印度是否大敗,但始終是中國空戰武器體系的一次實戰驗證。對於今次實戰驗證的成果,大多數國人都深受鼓舞,因為它證明了中國現代化武器的實戰能力,能和西方的現役武器匹敵,中國近代的現代化努力終於有了可觀的成果。
當大家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參與今次印巴空戰的殲-10C戰機、霹靂-15空空導彈等中國武器,以及中國軍事科技成果的時候,邱立本前輩在今期亞洲週刊寫了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印度精英為何與工業化絕緣》。
他在文章中寫到:「印度擁有最優的人才,卻無法實現工業化,也無法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穩歩前進,如鴕鳥一樣,選擇看不見。這是人才配置失當的悲劇,也是制度失敗的惡果」 [注1]。對,為何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而且近二百多年來都飽受西方列強欺負,為什麼我們能,印度不能?同樣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同樣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衝擊,變得相對落後的文明,我們能,但為什麼印度仍然未能成功現代化?
這方面當然有印度和中國本身多方面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原因,但身為中國人的筆者認為,更為重要的是,要了解到自身的傳統文化特質是如何推動現代化的,因為這是我們能傳承下去、使文明得以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持。正如邱立本於文中所說:「過去數十年,美國科技界的頭部企業領導人,都幾乎被印度留學生精英所壟斷」,「為什麼印度自己培養的理工科人才,卻與印度的工業化絕緣?」[注1]
(編按:美國科技界的頭部企業領導人都幾乎被印度留學生精英所壟斷的情況,數年前已廣受關注及討論,有部份意見認為,這反映中國精英不如印度)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留洋或本土培訓的精英,都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的士人(知識分子)風骨與愛國心,這正正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精神脊樑。從孔孟之道到宋明理學,士人階層始終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這種精神基因在近代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注2] 時,經歷了創造性轉化,成為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動力。
明未清初時,王夫之隱居「湘西草堂」,潛心著述,以文報國,堅持不剃髮、不易服、不出仕。他出門不論晴雨,總穿著木屐,舉著雨傘,表明「下不踩清廷之土,上不與清廷共天」。即使年老病貧,對於來接濟的清廷官員,總是託病不出,還在牆上寫下對聯,「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以顯風骨節氣。王夫之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歷代政治得失進行了全面和系統性的反思和論述,他反對「禁欲論」、「心外無物」等唯心觀,主張「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主張「君天下以人為本」的思想。他重啟春秋時期古樸的唯物主義,解放了機械式教條而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論,實事求是,重啟中國式古樸的唯物主義,並創新發展 [注3]。王夫之這種典型的士人風骨、愛國情愫、中國式傳統人本主義精神,影響和啟迪了之後一代代社會精英 [注4]。
晚清士大夫在鴉片戰爭的炮火中覺醒,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實踐,實質是對顧炎武「經世致用」思想的時代回應。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可謂是「師夷之智,要在明理,不在奇技」,這種「中體西用」的辯證思維,恰是理學「格物致知」精神在工業時代的延伸。張之洞督辦漢陽鐵廠,刻意選址龜山北麓,雖有選址爭議,其現代化嘗試亦多受詬病 [注5],但他將「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轉化為實業救國的實踐路徑,為後來者提供了實驗的範本。
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表面是今古文之爭,實質是通過解構經學權威為變法開路。他以講學救國,曾寫道自1891年「始開學堂長興裡講學,著有《長興學記》以為學規,與諸子日夕講業,大學求仁之義,而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長興學記》裡亦講到:「夫勉強為學,務在逆於常緯」。「常緯」指「積習」,逆於常緯即革除積習[注6],可說是保留傳統卻去除傳統積習。[注6]
譚嗣同《獄中題壁》亦有「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命詩,與文天祥《正氣歌》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證明烈士精神始終是士人風骨的極致表現。立憲派與革命派看似對立,實則共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底色。
新文化運動看似反傳統,實質是士人精神的涅槃重生。胡適提倡「整理國故」時強調「以科學方法再造文明」,這與朱熹「即物窮理」的治學方法存在隱性對話。魯迅「鐵屋中的吶喊」,本質上是傳統士大夫憂患意識的現代表達。李歐梵分析魯迅喜愛中國傳統「雜說」,推論「所有這些他所愛好的思想都可稱之為中國文化中的『抗傳統』傾向 ⋯⋯ 這種從研究傳統文學和文化史中產生的「抗」,就是他作為五四思想運動領袖之一的反偶像崇拜態度的核心。」
汪暉指出李歐梵是從魯迅與傳統的聯繫中尋找其「反傳統」的根源和核心 [注7]。西南聯大在抗戰烽火中堅持「剛毅堅卓」的校訓,教授們用騾馬馱著儀器跋涉千里 [注8],這種「堅守」,正是孟子「浩然之氣」在二十世紀的具象化。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論述,實質是對「民為邦本」思想的階級化闡釋。他在《實踐論》中強調「知行合一」,看似批判王陽明心學,實則將認識論傳統導入馬克思主義框架 [注9]。延安整風期間推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暗合理學「省察克治」的修身傳統,創造出獨特的黨內政治文化。錢學森在海外學有所成,拋棄在海外的憂渥生活,攜帶八箱書籍歸國,也是體現傳統士人的責任與使命。
近代中國的國家建設,實質是傳統精神基因在現代性挑戰下的創造性轉生。從洋務運動的「器物革新」到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從抗日救亡的「民族覺醒」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制度創新」,士人風骨始終在「修齊治平」、「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愫中,在「變與不變」、在中國傳統內的「正和反」(李歐梵所指中國傳統中的抗傳統),辯證邏輯都參與了歷史進程中去。
這種精神傳統的當代價值,不在於具體形式的復刻,而在於其「守經達權」的智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層文化支撐。中國社會精英一代一代保存的傳統「士人精神」,正正是中國社會推動中國一步步現代化的原動力 [注10]。這正正是回答邱立本文章《印度精英為何與工業化絕緣》,為何我們能而印度不能的答案。
在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中,我們如何將我們這種精神遺產傳承下去,甚至轉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智慧資源,仍是需要持續探索的時代命題。中國士人精神能傳承下去,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將繼續走下去。
說到武器,就聽聽熱血沸騰的音樂: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法學(國際關係)碩士,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 印度精英為何與工業化絕緣|邱立本 亞洲週刊 2025年20期
2. 李鴻章把鴉片戰爭後世界格局的變化稱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3. 一間草堂鑄風骨|鄒艷 新湘評論 2022年第7期
4. 古代士大夫精神對重塑新時代領導幹部精神世界的啓示|河南省紀委監委網站 2022-01-05
5. 張之洞與漢陽鐵廠 選址購爐的歷史爭議|顧必階 頭條匯 2025-5-24
6. 萬木草堂條目|維基百科
7. 回到人間的魯迅形象 讀《鐵屋中的吶喊》|汪暉
8. 剛毅堅卓條目|中文百科
9.《實踐論》與馬列主義儒家化|金觀濤
10.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使命與作為|趙進斌 愛思想 2016-7-2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