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6月5日拍攝照片,顯示崔賢級二號艦已經被扶正。(Bilibili視訊截圖)
上月21日下水側翻的朝鮮海軍崔賢級導彈護衛艦二號艦有新進展,昨天該艦已經正式扶正且拖到清津造船廠的對岸作進一步檢查與抽水。兩個多星期前本艦下水時發生嚴重事故,側滑下水期間整船造成嚴重的側翻,而且是最麻煩的船頭仍擱在陸上,但船尾卻已陷進水中,可能造成多個艙室進水,如今還可在較短時間內至少看上去無損地浮起扶正,進度可說相當出人意料。
雖然金正恩下達了死命令,需盡快浮起修好,但科學並不會理會這些事,任何這樣的翻船或沉船事故,莫講說修好,就是兩星期內撈回來已是相當困難了,尤其是朝鮮相當缺乏大型起吊船,困難度其實很高。
6月6日時的照片,可見二號艦艦身仍附著不少氣球,當初很多人都猜不到這些氣球(疑似防空氣球)拿來幹什麼,但由分佈來說,這似乎是裝在左舷(即浸水一邊)的水下舷側,以提供浮力制止進一步下沉(當時艦尾還佈置了船廠常用的柱形充氣浮墊)。原下水斜台上可見部分軌道已被拆,原船艏側躺位置有滑台,相信是讓船扶正後抌在上面,然後讓其滑下水的。另外,在照片右手面也看到一艘工作吊船和臨時移到此處的小型龍門吊。(Bilibili視訊截圖)
根據BILIBILI 軍事UP主黑貓星球所述,由近兩星期的衛星圖像可知,朝鮮可能是用多種方法同時實施,以確保在不依賴巨型起吊船下浮起船身並讓船頭滑下水中。首先,是船艏位置拆去了原有的下水滑道,並建起一道疑似臨時混凝土滑坡,幫助將船艏推下水;其次,將大量氣球或浮閥裝到已入水的側翻一面,保持浮力。其三,在抽去船艙進水後用岸上的大型吊機慢慢把船扶正,然後將船頭推下水,真正的完成下水過程。
LCS 31克里夫蘭號瀕海戰鬥艦下水事故的片段,當時拖船不知為何無法移動,下水的LCS-31結果一頭撞上去,最後還要去附近船塢進行額外維修。由畫面可見,側淜式下水儀式場面往往相當震撼,而且可見克里夫蘭號還未裝上大部分設備。通常只有建在河邊而河面較窄的船廠,才會使用這種下水方式。若果船廠有足夠資金,則可能使用岸邊沉降平台,慢慢把船放下水。
現時護衛艦已經被拖到船廠的對岸,可能進一步檢查受損情況並抽走未抽完的積水。和不少人的猜測不同,由於側滑式下水的衝擊較大,該艦很多裝備甚至雷達系統都未有裝上,這點可以由下水前兩天的衛星照片看到,基本上是所有武器裝備都沒有裝,以免下水時受到嚴重衝擊及損壞。這有可能減輕了附帶傷害,至少是原有的裝備並未被海水浸壞(除了輪機艙的設備比較危險外)。
下水前的二號艦,可見主砲、近防砲、電戰系統都未有裝上,VLS也只是蓋好蓋子而已(VLS在艦內通常是呈支架結構。清津造船廠連船台工棚都是活動式,這種建造方法很難安裝複雜設備,所以下水後移往他處舾裝,很可能就是當初的決定。(Bilibili視訊截圖)
由扶正的畫面中,也可發現當日事故的一些證據:有人發現船頭的聲納罩位置被切開,比較有可能是下水滑架可能被壓壞甚或崩落,導致聲納罩觸地而無法下水,並直接導致側翻。
需要留意的是,崔賢級二號艦即使已重新扶正甚至是浮起,也只是修復的第一步。清津船廠並沒有船塢,無法進行船底或舷側的水下部分修復工作,而且這船廠的舾裝能力似乎也不強,港口也未見浮塢,無法在進行吊運裝備時穩定船身,看上去就算沒有發生意外並順利下水,似乎也不太適宜進行武器裝備及調試工作,較大可能是下水後立即拖到朝鮮東海岸較有規模的船廠進行續建工作。事實上在扶正期間,已有工作船在羅津港內港出口挖走淤泥,似乎是要把該艦拖出港外,目的地可能是造船工業能力較好、設施較齊的元山港或清津港繼續工程。
咸鏡北道的羅先特別市(羅津市和先鋒郡的合稱),毗鄰朝俄邊境,是朝鮮東北部的經濟特區,也是東北部的工業中心,造船業比較發達,而且也是朝鮮的潛艇廠所在地(右方照片下半部,為該市東部)。據信現時正在建造核動力潛艇。二號艦則估計會在該市西邊的大型船塢(右圖)進行維修與組裝工作。(圖片來自GOOGLE地圖)
果然,根據朝中社的消息,該船將被拖航往東北面60公里左右的羅津市/羅先特別市的船塢設施進行進一步維修與續建。該港亦是朝鮮其中一個軍港,並有潛水艇用的大船塢與較多造船設施,似乎更能支援軍艦建造,甚至不諱言,本艦的進一步建設原本很可能就要在羅津港中完成,只是今次事故,不知要把工序拖後多少了。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