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印度空軍購買的陣風戰鬥機,但似乎沒有好好的運用它的想法與能力。空戰不能單看個別機體性能的強大,還是要看是要能有一個足夠強的獵殺鏈,以及裝備要如何代入這個獵殺鏈中。(圖片來自連結)
為找回「5·7空戰」失利的面子,印度最近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不僅派出宣講團全世界宣講印度的「大捷」,還宣佈啟動自主研發第五代隱形戰機計劃,更計劃為購買的法國「陣風」戰機換裝國產遠程導彈。然而,這場進階版空中格鬥戰,巴基斯坦空軍6:0的戰果是無法改寫的,此戰也必將成為空戰發展史的重要一章。
編按:據講這是英軍首次裝在偵察機上進行空戰的輕機槍。不過這槍並非固定,空戰時其實相當難瞄準。(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早期的空中「狗鬥」
自飛機問世起,就成為現代戰爭中重要的武器。一戰時,各國的飛行員在空戰中的武器可謂五花八門,從標槍到漁網,從手槍到步槍無奇不有。直到後來把機槍裝上飛機後,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空戰——搶佔位置,咬尾擺脫,目視範圍內擊落對手,空戰中最經典的「狗鬥(Dogfight)」模式誕生了。
此後很長時間裡,目視範圍內的狗鬥戰術,一直都是各國空軍的主力研究方向,各種經典的戰法層出不窮。比如:防禦性桶滾(Defensive Barrel Roll)、高悠悠/高強勢回旋(HIGH Yo Yo)、低悠悠/低強勢回旋(Low Yo Yo)、破S(SPLIT_S)等等。
編按:二戰前陸續發展出的空中機動戰術動作,除了不斷的小半徑轉彎與切入敵人內彎外,還有就是利用能量優勢,爬升然後利用勢能高速切入敵方的內彎,以掌握更好的射擊位置,例如圖中展示的高悠悠/高強勢回旋(HIGH Yo Yo)(圖片來自連結)
這一系列的戰法,既考驗飛機的性能,也對飛行者技巧、臨戰應變能力的極大考驗。後來,隨著電傳操控、大推力發動機等的進步,空中各種高機動的動作,也成為了「狗鬥」空戰模式的巔峰。
誕生于二戰期間的導彈以及雷達技術,讓各國空軍對於空戰有了新的期望,因為技術的進步,讓遠距離發現並摧毀敵人目標成為了可能。1950年代開始,美蘇先後列裝了第一代的「響尾蛇」、「AA-1」空對空導彈。從這一刻開始,全世界的空軍以及技術人員,都開始圍繞著早發現、早打擊、早擊落研發裝備。
編按:蘇聯SU-9攔截機,是50年代開始服役的防空軍攔截機,同時也作為對空導彈的載台,搭載K-5型雷達乘波導引空對空飛彈,這種空對空導彈雖然是雷達導引,但射程只有五公里。(網絡圖片)
由此誕生不需要機炮的「F-4」鬼怪戰鬥機,早期的「F-4」只搭載了「AIM-7」中程空空導彈和「AIM-9」近距空空導彈。但現實給了「F-4」一記暴擊,此時導彈的性能還相對原始,雷達性能也不夠完美,「F-4」在越南戰場初嘗苦果。
由於對越南的空戰模式,並不是一場正規空戰,而是一場空地對抗為主的非對稱作戰。作戰時「F-4」戰機需要面對三個對手:高空的「米格-21」,低空的「米格-17」以及來自地面的「薩姆-2」地對空導彈,兩拳難敵四手,在越戰中「F-4」的戰績平平。
編按:這台F-4E戰鬥機翼根掛著兩枚百舌鳥反輻射導彈,而機腹則搭載兩枚AIM-7型導彈。AIM-7算是第一種實用化的雷達導引中距空對對導彈。(圖片來自連結)
究其原因,這種複雜的戰鬥模式,是「F-4」戰鬥機在研發之初沒有考慮到的。儘管後期「F-4」戰機加裝了機炮,可事實就是「F-4」在越南取得的絕大多數戰果,並不是機炮拿下的,反而是導彈。而北越的空軍,用存在代差的中國產「殲-6」戰機,先後擊落8架「F-4」,戰果也多是用空空導彈。
機炮並未像一些文章寫的那樣,在越南上空擊敗導彈。況且「F-4」除了空空導彈外,還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機載雷達,以及空中預警機的配合,美軍在越南時的戰場感知是一流的,而越南也憑藉著密集的地面雷達站,同樣擁有空情優勢。
編按: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制空權象徵的鷹之牆令人印像深刻,而且這也是正式確立超視距空戰的關鍵一役。(圖片來自連結)
從貝卡谷空戰到「鷹之牆」
戰後的美軍在研究中得出結論,導彈肯定可以主宰天空,但是要有強大的對戰場態勢的感知能力,而這些都是可以從技術上解決的。這就意味著射程更遠的導彈,探索距離更遠的雷達,能夠協調戰場所有武器的系統。
美軍越戰後的發展方向就是先進的預警機、中遠程空空導彈以及電子戰飛機,這一系列設備升級在後來的兩次戰爭中大放異彩。首先是「貝卡谷」空戰。第四次中東戰爭以罕見的平局收場,是因為埃及、敘利亞聯軍的快速突擊,還有蘇制「薩姆-6」防空導彈出色的表現,令以色列空軍折損103架飛機,睚眥必報的以色列開始醞釀復仇行動。
1982年6月9日,有備而來的以色列,先利用無人機做誘餌,誘使敘利亞發射導彈。在空中預警機鎖定導彈基地目標後,「F-4」戰機根據回傳的信息,迅速發射反輻射導彈,僅用時6分鐘。敘利亞耗費十年功夫,投資20億美元打造的防空系統被徹底摧毀。
編按:說蘇軍神話破滅的,似乎沒理會當時蘇聯空軍與防空軍也正處於交接期,而其非華約友邦所能買到的空軍與空防裝備也只相當於蘇軍70年代初的水平,莫講當時預量產的各種裝備了,連防空軍第一線的預警機(TU-126)、所能供貨的最新改良型MIG-23MLD(雷達與中距空戰能力已大幅改善),以及已開始裝備的最新野戰防空系統(如BUK),他們都無法獲取,也沒有防空軍特有的戰鬥聯網指揮;相對來說,以軍就是全美軍第一線裝備與系統,兩者差距可不是一丁半點。研究貝加山谷空戰時,不能忽略這些問題。(網絡圖片)
而倉促應戰的敘利亞空軍飛抵貝卡谷地,受以軍「波音707」電子戰飛機的電磁干擾,在空中只能被動地尋找目標。結果是敘利亞82架蘇制飛機被擊毀,以軍以0傷亡凱旋(編按:零傷亡是以軍宣稱)。自此,敘利亞空軍一闋不振,蘇聯戰機強大的神話也破滅。
美軍在1990年代開始,提出了新的作戰模式:空地一體戰。即通過對時間、空間和力量等三個基礎要素進行重組,實現了作戰空間、時間與進攻兵力的一體化,達到作戰效能的系統性增強。
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鷹之牆」戰術,更是把現代空戰的各要素發揮得淋漓盡致。到本世紀初,美軍又加入了網絡作戰的概念,強調聯網作戰,基於通信網、探測網、作戰網和指揮網四張子網的聯合,實現平台間態勢感知信息的共享、作戰力量的集成和指揮決策的加速。這就是二戰後,空戰模式發展的大致方向和路徑。
編按:超遠程主動導引空對空導彈空戰,某程度上是由7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F-14艦載戰鬥機/攔截機配合AIM-54鳳凰空對空導彈開始,而其海外唯一買家伊朗空軍,更借似多次創下冷戰時代最遠的空戰擊落紀錄。(網絡圖片)
現代版的「一狙搏矢」
回到這次印巴的「5.7空戰」,空戰中巴基斯坦空軍以及所裝備的中國武器系統,「殲-10CE」和「PL-15E」都是通過更好的雷達以及更遠的射程,加以預警機對導彈的精確引導,很好地實現了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摧毀的戰術目的。
整場空戰巴基斯坦在戰場態勢感知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印巴雙方之間仿佛有一道單面玻璃。巴基斯坦對印軍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反之印度猶如瞎子一般。造成這個局勢主要是巴基斯坦空軍實力的提升,這包括了裝備以及戰法的提升。
編按:相對於機型更不一且每種數量、能力及年代都不均的印度電子戰中隊,巴軍長年以來都是使用及改進達梭航空DA20型公務機修改的電子戰飛機,其多用途特性明顯,雖然不是全都強項,但透過更換機身裝備和掛加新的航電戰艙,多任務能力明顯更強。(圖片來自連結)
從2020年開始,巴基斯坦就在為對印空軍的作戰升級裝備。這一年開始巴基斯坦先是裝備「PL-15E」空空導彈,隨後升級了此前裝備的「ZDK3」預警機,重點是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數據鏈的全面優化,同時簽署引進「殲-10CE」的合同。2021年「殲-10CE」到位後,每年和中方舉行「雄鷹」演習,都是在演練如何在中國武器系統下打好空戰,演練的重點就是「陣風」和「蘇-30MKI」戰機。
編按:殲10C這次創下中距空對空導彈最遠擊落紀錄,只有一個配備重型遠程空對空導彈的擊落紀錄比它更遠,而且可能也開創了接力導引模式的首個實際戰果。(網絡圖片)
此前筆者的文章說過,基於過去的經驗以及現有的裝備,印軍這次的作戰計劃是沒毛病的,而且印軍也考慮到巴軍在裝備和技術上的加強。空戰當天,印軍飛機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採取越境攻擊的作戰模式,而是使用印度目前最先進、射程最遠的對地裝備。在本國境內發射「布拉莫斯」和「風暴陰影」導彈,給巴軍防空設施造成極大損失,這說明印度是考慮了巴軍實力的。
但印度低估了巴空軍整體作戰的威力。當5月7日這天,印度空軍的一舉一動都被巴空軍掌握的清清楚楚,儘管印度拿出來自己最好的裝備,可單方面的力量再大,在先進的整體作戰系統面前,都是徒勞無功的。
編按:似乎是被巴軍空軍擊落的印度SCLAP空射巡航導彈。(網絡圖片)
印空軍的結局不由令人想起成語「一狙搏矢」:《莊子·雜篇·徐無鬼》裡記載的一個小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去打獵,在一處山嶺中遇到一隻機敏而又好賣弄的猴子。於是吳王張弓搭箭射過去,但被猴子伸手抓住射來的箭,而後繼續向吳王挑釁。隨後吳王下令隨行的全體將士一起射擊,最後這只猴子被當場射死。吳王事後說: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而反觀印度軍隊,就像故事裡那只猴子一樣,盲目且自大。當年那只猴子它很清楚人類弓箭的威力,但是它不清楚萬箭齊發的威力。就像過去每一個倒在技術進步面前的失敗者一樣,不是時代拋棄了你,而是你沒跟上時代。印度在5月7日空戰吃虧後,急於通過面子功夫粉飾失敗,但願不要重蹈貝卡谷敘利亞空軍的覆轍。
編按:殲10系列的雷達,包括左則殲10C、中圖的殲10B(只有60架還只是裝備PESA相控陣雷達)及右圖回廠的殲10A換裝風冷相控陣雷達JKL-24。除了可能的A射B導或A看B射A經B導等接戰模式外,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還可發揮一種極短時間多次低能量掃瞄模式,可以在完全不獨發對方雷達警報器的情況下測知敵情,並提供數據及空對空導彈進行修正。(網絡圖片)
5月7日一戰,已經被不少文章稱為改寫空戰歷史的一戰。這一戰最大的亮點,就是把噴氣式飛機和導彈誕生後的空戰設想一一實現:超視距作戰、網絡作戰、分布式作戰、雲作戰的時代已經來了。這些基於人類科技進步而提出的種種全新作戰模式,它的首演卻不是主宰全球的「大佬」,這必定讓一些國家惴惴不安。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