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西港城 (香港旅遊發展局圖片)
市建局早前宣布,位於上環、擁有逾百年歷史的法定古蹟——西港城,將展開為期約兩年的大型維修工程。這不僅標誌著建築結構上的更新,更意味著當年由花布街安置而來的布販,將再次面對停業與搬遷的困局。參考近年香港眾多歷史建築的活化經驗,西港城的未來定位,需要重新審視,使之不只是磚瓦樓宇,更能保留本港布藝行業的記憶與精神文化。
自2003年以來,西港城已逾二十年未進行全面維修,機電系統與建築結構早已老化,安全風險不容忽視。今次維修既是對公眾安全的負責,也是長遠保育的重要一環,亦能帶動裝修業就業。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在大樓內經營的布販,他們的生計同樣重要和需要保護。筆者建議當局設立專項資助計劃,針對在西港城維修期間,提供支援讓他們租用鄰近店舖,如最近重建的「舊招商局」,使他們可留在區內經營,穩定客源流動,亦有助減輕該區空置率的壓力。
如何讓西港城在重啟後繼續成為布藝行業的大本營,甚至創新平台,是當局必需考量的。據筆者所知,眾多設計學院學生定期採購布料,無疑是一條潛在的創意鏈。當局應主動搭橋,促成布販與時裝教育的合作,例如安排業界在大學設立駐校市集、舉辦工作坊,讓年輕設計師與資深布販互動,傳承布藝技藝的同時激發創作,促成新舊文化融合。這樣一眾來自西港城的布販們既可維持生計外,更可待「回城」之日,繼續與新一代鞏固其創意品牌,使西港城不僅是古蹟,更是孕育創意產業的搖籃。
面對「保而不育」的批評,源於古蹟雖被保存,卻無真正活化其靈魂。維修期間,區議會可帶頭組織居民參與,收集西港城與上環街坊的記憶與期許,配合歷史學者專業知識,在附近的社區會堂,如租用上環體育館部分地方,設立「時間走廊」展覽,展現西港城及花布街的變遷故事,讓市民與遊客皆能體驗這段獨特歷史,為文化保存注入生命力。
總括而言,從灣仔的藍屋到中環街市、大館,以至元創坊(PMQ),這些活化項目證明,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可以結合,只要有明確定位和持續投入,歷史建築也能成為社區的文化地標,與就業支柱。至於西港城,利用其歷史底蘊和地區便利的優勢,也可成為活化計劃下成功的例子。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