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四成港大學生支持港獨

2016-08-11 18:13:28
秦楚天

香港輕新聞編輯

學苑 《學苑》2016年8月號 封面

【香港輕新聞】香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2016年8月刊以「帝國瓦解 香港解殖」為題,發表了一系列探討港獨的文章。還公佈今年六月底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41%的香港大學學生支持香港獨立,但有超過七成表示沒有政治人物能代表自己,排名最高的梁天琦也只獲得9.9%。

《學苑》曾在2014年初到2015年初進行過兩次校內民調。今年6月31日的第三次調查,受訪者為385名港大學生。由於歷經中央發布《一國兩制白皮書》,人大通過「8.31決定」和佔領運動等事件,港大學生2014年到2016年間態度變化明顯。在被問到「認為最適合香港的政體」時,支持「維持一國兩制」的人數比例,從兩年前的68%降到43%;而認為「香港應獨立成國」的比率則從2014年的15%驟升至41%,迫近「一國兩制」支持比率。

其調查結果和全港民調有相當大的差異,港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香港民意與政治發展」調查結果也於七月底公佈,對象是全港市民。在中大的報告中,有69.6%受訪者支持2047年後香港維持「一國兩制」;僅17.4%的市民表示支持香港獨立。反映在全港市民中支持香港獨立的比例,明顯少於在港大學生中的比例。

同時,當問到是否相信香港最終會獨立,有34%的學生表示「相信」,但「不相信」的人數仍佔48%的較大比重。但在中大的全港報告中,卻有81.2%的受訪市民認為「在可見將來,港獨不可能發生」。

政治取向1 (圖片來源:《學苑》2016年8月號)

 

關於學生的政治取向,變化趨勢如下:

政治取向 港大學生2014年與2016年政治取向變化(圖片來源:《學苑》2016年8月號)

因2014年香港本土派還未成型,所以當時的調查只有「泛民」及「建制」兩個主選項,分別獲61%和9%的選擇率。不過,今年「本土派」選項的加入,將香港的政治光譜進一步細分,一定程度上將原本屬於「泛民」的一部分支持者分流,「本土派」在今年獲得了最高的支持率,達到48%。「泛民」和「建制」則降至25%與4%。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哪位政治人物最能代表你?」一問中,事先不提供任何選項的條件下,多於七成的受訪者填了「沒有」。最多人選擇的一位政治人物,近來風頭正健的梁天琦也只獲得9.9%,其次是3.6%的黃毓民。

而對「哪個香港政黨/政治團體最能代表你?」,選擇「沒有任何政黨/政治團體可以代表我」的人最多,近45%;其次是「本土民族前線」和「公民黨」的19.2%和12.5%。

說明,即使港獨思潮在香港大學成為主流,但是如梁天琦這樣的學生領袖,也未必能代表港大學生的政治意願。

政治取向3 (圖片來源:《學苑》2016年8月號)

此外,在抗爭方式問題上,參與政治活動或表達意見時是否需要恪守「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則,「和理非」派的比率從兩年前的76%降至41%,而「反和理非」派的比率則從21%提至48%。持兩種意見的人數比產生了顛覆性差異,而且支持前者的人數由多變少,由從前一邊倒到被後者反超。

而就具體抗爭手法而言,調查從「是否適用」及「是否有效」兩個維度來考察受訪者意見。結果,在香港被認為「既適用又有效」的方法有罷工、佔領政府主要建築、堵塞主要街道等;「較適用但較無效」的方法有集會、遊行、聯署、靜坐、提交請願信等;而「不太適用卻有效」的方法是擲燃燒彈和自焚。

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兩年間社會形勢和政治局面的變化,已改變了一部分學生對抗爭方式的看法。較為激進的抗爭方式被越來越多人接受,或者說更多人開始不相信溫和的抗爭方式能獲得成功。社運最愛的集會、遊行等抗爭成本較低的方式,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其效度在數次實踐之下開始遭到質疑;而諸如罷工、佔街、佔領政府主要建築等抗爭成本相對較高的方式,則逐漸開始受到重視。

不過,最激進也是抗爭成本最高的自焚和擲燃燒彈這兩種方式,未曾在香港出現,卻仍有人認為有效,說明現在部分人仍不能接受這種行為,卻不能忽視此類方式未來在香港出現的可能。

鑑於調查樣本均為港大學生,而且樣本數量有限,調查結果僅據參考價值。

另外,分析報告中有兩處不足亟待解釋:其一,「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一問,報告與圖表中的陳述不相符,「同意」與「不同意」兩種結果的數字表意模糊。這可能是校對的失誤,但也不排除有混淆視聽之嫌。

其二,報告中關於2014年「政治光譜」的調查,只說明48%和15%的同學分別選擇「本土派」和「大中華派」,卻沒有提到剩下37%的選擇為何?這個數字並非少數,如果可以清楚解釋,相信會令調查結果更加準確。

By 2016-08-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