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北京共識》:美國該如何善用其國力?

2016-09-26 16:19:45
中港傳媒

中港傳媒出版社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助理國防部長,國際關係理論中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約瑟夫•奈伊(圖片來源網絡)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助理國防部長,國際關係理論中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約瑟夫•奈伊(圖片來源網絡)

正如本書所主張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製造了美國國力的矛盾。它把重心從戰爭和軍事擴張歷史性地轉移到了資本主義和國際市場,有助於給美國這個地球上最大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國際體系的中心帶來大量的消費者、全球儲備貨幣,以及截至目前最為強大的金融體系——當近期的經濟衰退得到控制,經濟開始復蘇時,美國將有可能重獲這些威望。

同時,經濟全球化亦如約瑟夫·奈伊所形容的,「如夜間躡腳行走的貓咪」悄無聲息地給美國霸權帶來了嚴重挑戰。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各地不斷地加深,美國早先的絕對與相對優勢也不斷下降。

因此,所有美國已掌握在手中的權力,尚不足以保障美國在全球的利益。約瑟夫·奈伊在美國入侵伊拉克前不久寫道,美國的力量或許令人畏懼,但沒有其他國家的參與,它無法獨自應付諸如恐怖主義、氣候變化以及核擴散等諸多挑戰。應對這些挑戰的唯一辦法是與國際夥伴、主要國家聯盟一起,在國際政治賽局中精打細算、做出最有利的抉擇。

美國新處境的另一面是:在九一一後,華盛頓可能不再擁有它曾宣稱的單極權力,但它的確擁有一種領導其他各國的力量,事實上這也是其他國家所賦予美國眾望的。確實存有很多美國難以獨自面對的難題,但如果離開美國,其他大國同樣無法獨自應對,很多大國都了解到這一點。

正如前一章所斷言的,幾乎沒有人會認為,重要的跨國問題可以不靠美國的努力和領導而得到解決。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記住,如果將美國比之為迦太基,那麼打敗迦太基的羅馬對手還沒有出現,這是「美國衰落論」的歷史學究們所忽視的。華盛頓可能不再有壟斷性的權力,但在二十一世紀,事實上也沒有其他大國能夠覬覦美國在金融體系上和在保持各地區域平衡方面的領導角色。

在世界各地,如亞太地區,美國的安全保護傘使這些地區免於和北京展開一場十九世紀式的軍備競賽。其他國家也不想看到美國不再充當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他們需要這個體系保持穩定,以便讓大家繼續經營商業並創造財富——這是當前的實力指標。

團結合作

在與北京接觸時華盛頓必須把上述方案謹記在心。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美國需要爭取世界其他地區的支援,並將其作為製定對華戰略的兩個必要步驟:如果一開始我們就認識到中國不會成為我們文化標準中的全球公民,那麼下一步就需將特殊的G2集團的友好外交神話放棄。

正如本章開頭所描述的,中國是個需要經濟上的持續成功來解決政治難題的社會,對混亂的擔憂一直如脊梁骨般貫穿於中國的政治肌體內,影響到統治精英們做出的每一個重要決定。因此,華盛頓在北京所擔心的領域內仍保留著對中國的影響力,更具體地說,這種影響力涉及中共對於兩種不同的國際情勢的恐懼:即被孤立和被批評。以下我們逐一說明。

中國對於被孤立和被排斥於國際社會之外的反感或可提供一個機會,使得美中之間重新定位一種更富有成效的關係。華盛頓需要將美中關係整合進另一個更大規模的多國合作架構當中。與中國的鄰邦一同圍堵中國和與中國過於頻繁的雙邊往來之間,存在著一條中間道路。

在今天整個國際大環境下,再也沒有人會對「美國之道」還有那麼堅定的信仰了。激勵中國與美國達成合作的最有效的模式是,建立一個基於權力和國家聯盟的大型多邊行動組織,這對於中國是重要的,同時也符合美國的目標。如此一來,就換中國必須做出選擇了。中國可以選擇加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俱樂部,獲得它一直渴望的身份,或者,它也可以選擇拒絕合作而被排除在外。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發佈於 讀書
By 2016-09-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