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編輯
價目表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中間那一行的「冰皮月餅」。有網民就指出,從前的冰皮月餅與今天的冰皮月餅「完全是兩回事」。據指,今天的冰皮月餅是以糯米粉做皮,口感與與普通糯米糍分別不大。但是,昔日的冰皮月餅是用糖霜做皮,因此帶硬身脆口,不用冷藏,而口感有些像潮州花餅。
亦有網民指出,昔日的冰皮月餅有點像中式禮餅的白綾酥。進食時,會像一層層雪片掉下。不過,據指當時冰皮的產量極少。
1951年香港的社會仍較貧困,但這張價目表中所售賣的月餅款式非常多,共有30多種。而除了口味的不同,有3款月餅的名字也相當特別:「西施醉月」、「銀河夜月」、「嫦娥奔月」,但究竟它們是什麼?
翻查網上資料及網民所提供的資訊,原來,「西施醉月」是玫瑰酒及肥豬肉的內餡,而去了衣的伍仁月(五種果仁)稱為「銀河夜月」。至於「嫦娥奔月」,就沒有相關資料。
另外,原來當年買月餅鐵罐要加1元。有人指出,當年物資貧乏,鐵罐成本不低,故此一般月餅均以硬紙盒盛載,要月餅連鐵罐,自然就要加錢。
從照片可見,昔日月餅都有大小之分。例如一盒20兩的五仁鹹肉月售價為6元4角 , 16兩則賣5元2角,輕了4分1,但價錢只便宜了不足2成。
有網民留言指,昔日三黃蓮蓉月餅要大約11元,但他父親指出,當時說一圍酒都只需要12元, 「三黃蓮蓉月真係好名貴,即係話自古以來, 賣月餅真係好好賺。」亦有人指,昔日中秋節只有富貴人吃得起這些月餅,一般人較難負擔,「但款式真多,感覺好正」。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