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動】六大隧道四年後流量飽和?當局應研再建?

2017-11-14 14:30:03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昨日,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提交對市區長期交通擠塞問題的研究文件,稱應適度上調並降低部分過海隧道的收費。各界對該研究結果說法不一,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此事將促發提早收回西隧的討論,有評論認為,本港主要隧道使用率不久將飽和,是時候考慮再建。

《明報》消息稱,該研究調查的三條過海隧道:東區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與三條陸上隧道:大老山隧道、獅子山隧道與尖山及沙田嶺隧道的使用情況互有影響,因此在綜合考慮共六條隧道的基礎後,政府指出紅隧的車流超出原本設計容量最多,在傍晚繁忙時段的北行車流每小時可達4400架次,遠超出設計容量的2600架次。

而西隧與尖山和沙田嶺隧道的車流屬遠低於其設計容量,平日傍晚時段北行車流平均每小時僅3600架次,低於原設計容量4200架次的預計。對此,運房局認為應適度上調紅隧及獅隧的收費,同時降低並以公帑補貼其他替代隧道的收費。另外研究又指,基於使用量、使用效率等因素考慮,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應在重點調整徵費之列,而綠色專線小巴及巴士則不建議加費。

有立法會議員對政府藉調整隧道費改變司機行車選擇的決定不以為意。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胡志偉認為,想重新調整司機駕駛選擇應以需求管理為導向;而另一委員田北辰則指,三條過海隧道中,紅磡由於位置優越收費應該最貴,其次是西隧與東隧,政府也應與西隧公司討論提早收回西隧的可能。

有報章與政府提議看法相左。《成報》社評認為,若依政府計劃以公帑補貼西隧,不但可能與西隧專營公司的商討出現困難,還是在用納稅人錢補貼駕駛人士,爭議極大。另外,補貼數額也是問題:目前西隧對私家車的實際收費遠低於法定收費,是因為西隧的實際淨收入一直低於法例知名的最低估計淨收入,因此在補貼數額方面,不應一味按照法定收費計算。

《星島日報》社論就指,「紅加西減」早在數年前已提出,但當年未實施的原因在於聯通上環及中環的繞道不同,貿然增加經西隧往中環的車輛只會把紅磡的塞車搬到上環,治標不治本。文章又指,政府的提議,應考慮到兩個「炸彈」:第一,本次當局建議只考慮增加特定交通工具的徵費是與以往最大不同,但同時也要注意到的士與私家車主的不滿。第二,政府要打破西隧經營公司已精密計算過的收費水平,必須與其公司妥善談判。

文章還提到,海陸共六條隧道使用率預計會在四年後飽和,因此當局是時候考慮第四條過海設施,以照顧日後通往東大嶼都會的額外過海需求。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7-11-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