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呂大樂﹕官民黃藍都犯上迷信「quick fix」的毛病

2019-11-22 13:43:57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1月22日於《明報》撰文表示,對於當前新的二元化世界中,很多人會集中於觀察不同陣營的分別,而很少會留意到彼此其實也有相似的地方;無論是「官民黃藍」,現時都犯上了同一個典型香港的毛病——「迷信quick fix」;社會其實較之前任何一個時期更需要一份耐性,「quick fix」很容易錯上加錯,對於任何一方均如是。

社會各方繼續各說各話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1月22日於《明報》撰文表示,當前所見到的亂局,覺得總會來到一個大致上平靜下來的階段,然而該階段應該理解為恢復秩序,還是暫時休戰,又或是「淪陷」?甚至是殘酷的「光復」?呂大樂認為,「小規模暴力行動來拖垮一個政府,成功主要是靠後者自行崩潰(又或者外在力量令它無法撐下去),而不是行動者那單薄的武力力量奏效」;「政府(威權的和民主的都一樣)擁有壟斷使用武力的權力,在這方面跟市民的關係並不對等,要硬拼的話,不是不可以,而是代價甚大」。

呂大樂指,「很多人嘗試在武力以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缺乏勇氣,而是會想到在策略上這是否最為有效」,「一次訴求的表達、權益的爭取是否成功,往往也跟參與者的勇氣、決心、團結等因素無關,因為政治不是靠『攤牌』;『曬冷』是最後一招,而不是起手式」。呂大樂表示,「社會各方繼續各說各話,同時也不會說服對方。這個狀態相信會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是好是壞,其實沒有什麼說話好講」。

官民黃藍都犯上的毛病

現時香港社會立場分明的狀態,「這並非我們香港人從來未見過」,呂大樂引述自己的經驗表示,「年輕求學時期因為熱愛足球,早上例必一份《香港時報》,而傍晚則翻閱《新晚報》。右派與左派報刊所呈現的『現實』,沒有太多重疊的地方」;「既然是立場先行,不同的人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看到的『現實』,以選擇性的方式來理解生活,這未必是很聰明的決定,但很實在的是一種選擇」。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新一代覺得應該在當時的二元化世界中另找第三的選擇,逐漸意識形態淡化,立場不再放到最前。

呂大樂認為,現今很多人覺得情感上很難接受異己,自覺或不自覺地建構一個新的二元化世界,「這不見得是很聰明的決定,但當他們作出如此選擇之後,那二元主義就成為現實的生活狀態」,不過現時很多人會集中於觀察彼此的分別,而很少會留意到不同陣營之間其實也有相似的地方。「在過去半年裏,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建制還是泛民,藍的還是黃的,全都犯上了同一個(典型香港的)毛病——迷信quick fix,想『快手搞掂』,最好『快、靚、正』,速戰速決,『拿拿聲收科』」。

比試誰代表更差的將來

呂大樂指,「特首林鄭月娥幾個月來口中念念有詞,譴責再加極強烈譴責,要止暴制亂,大概以為口號等於止痛藥,不需要對話、溝通,甚至討價還價,同時沒有什麼再作補充的情况下,民意支持會在暴力升級的過程中自動回到她的身邊」;而「暴力抗爭者以為暴力升級是實現目標的方法,愈壯烈、愈轟烈就等於愈接近成功,但現實是由破壞港鐵站、襲擊店舖開始,抗爭在擴大爭取支持群眾的工作上便大打折扣」。

特區政府不斷「擺烏龍」,令它的對手增強動員能力。這個「擺烏龍」的情况同樣應用於抗爭者身上。以不尊重私人產權的手段來進行鬥爭,基本上沒可能透過行動來表達出一個美好的未來願景。呂大樂認為,「如果特區政府以為自己可以quick fix,則升級暴力何嘗也不是一種quick fix的迷信」,社會鬥爭的勝利,取決於哪一方能夠代表一個美好的將來,「諷刺地,在香港,這場比試則似乎是看誰是一個更差的將來的代表。如此這般,雙方使用粗劣的手段層出不窮,最終真的看看誰比誰更差」。

權宜之計容易錯上加錯

呂大樂表示,「曾幾何時,最擔心被人洗腦的是黃的一方。現在突然之間,是藍的覺得全港少年被黃的洗腦」,各種「洗腦論」背後,「其實是將問題推得一乾二淨,而不用思考,究竟哪些方面出了些什麼問題」,「把問題理解為別人做了手腳,那答案就簡單不過,做個快速手術,把它移除即可」,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

呂大樂認為,在事情過後,不同政見、主張的人都會想到如何恢復或建立秩序,但「切忌quick fix思維」,「整頓是不求甚解、只求眼不見為乾淨的做法」,「推倒重來說起來很豪氣,但一樣沒有正視問題的根源」,「現在的香港社會其實較之前任何一個時期更需要一份耐性」,「要看得遠才可真正的掌握方向,quick fix很容易錯上加錯。這對任何一方均如是」。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11-2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