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編輯
《明報》25日報道,引述中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兼環境科學課程主任陳竟明表示,有部分中大環境科學課程的校友,分別在近二號橋及二號橋對面斜坡取樣,然後在非認可的化驗所測試兩個泥土樣本,發現二噁英相關物質「OCDD」及「TCDD」,然而其水平與外國為住宅所訂的背景值相若,即十億分之一;可能只反映環境本身濃度,環境無可避免有此物質,而且「OCDD」毒性亦遠低於二噁英。
對於坊間有流傳輿論指催淚彈釋出二噁英,不同意此說法的陳竟明解釋指,催淚彈主要用爆炸形式將催淚物質,即CS和OC散發在空氣中;由於CS含有氯和苯環,有人擔心高溫燃燒後會產生二噁英,即使燃燒含氯的有機物質容易產生二噁英,但現在仍未可證明催淚彈會產生二噁英。陳竟明表示,由於產生二噁英的燃燒時間頗長,二至三分鐘的熱度未必會產生二噁英,需要在焚化爐燃燒很久才會釋出。
陳竟明認為,政府應該公開更多資料,包括警方使用的催淚彈化學成分、環保署空氣污染中二噁英等濃度、以及市民或警察患有氯痤瘡的數目,以釋除公眾疑慮;如果氯痤瘡患者增加,或是代表二噁英、山埃的濃度增加,警方便不應亂用催淚氣體。陳竟明指,警方施放的催淚彈及水炮含有大量不同化學物品,若不適當使用,如在室內及無差別向民居施放,甚至近距離施放大量化學劑,會構成市民健康威脅,亦對環境有深遠影響。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