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解放軍對臺「繞島飛行」的軍事目的

2018-01-03 13:03:20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過去數年,解放軍進行長距離航程訓練的次數愈來愈多,而且亦愈來愈複雜。鑑於東北亞形勢日益緊張,加上臺灣方面和大陸的衝突日益加深,南海上的爭議近年亦有升溫的趨勢,故解放軍「飛出國門」進行長距離訓練或偵察任務也愈來愈多(例如前出南海,監視南海美軍動向),不過其中最受人注意的,還是所謂對臺「繞島飛行」。

對臺「繞島飛行」之所以備受注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普遍認為是對民進黨政府臺獨路線的文攻武嚇手段之一,是以軍事手段作為政治施壓手段的延伸,且其次數之多,在上任國民黨政府執政時期是僅見的,例如,依據臺灣蘋果日報及中華民國國防部的統計,由2016年8月以來,在臺灣地區附近進行跨區訓練已有26次,其中繞島15次,機群飛行14次,而單單11月下旬之後的繞臺 / 經過臺灣附近空域的飛機批次就有9批,統計如下(「涉及機種」一欄乃抄錄自臺灣蘋果日報報道原文):

日期 涉及機種 對應的日本自衛隊參謀部新聞發報
11/18 1架TU-154通過宮古海域,從我東部空域往南飛行 PDF
11/19 轟6、TU-154電偵機等共6架,穿越宮古海域,抵達我東部遠方海域訓練後折返 PDF
11/22 轟6、運8電偵機等共14架,從巴士海峽進行「攻擊航線」飛往西太平洋後折返 未飛越日本防空識別區
11/23 1架運8電偵機從巴士海峽通過後,經我東部北上,穿越宮古海域後折返;另有4架轟6穿越宮古海域飛往西太平洋訓練,並從原路返航 PDF
12/07 1架運8、1架早期警戒機、4架轟6從宮古海域往南,經巴士海峽後折返 PDF
12/09 4架轟6,1架運8電偵機,在SU-30戰鬥機掩護下,經宮古海域往東,至西太平洋區執行遠海長訓後折返 PDF
12/12 2架轟6轟炸機、1架運8,1架TU-154、2架戰鬥機,經宮古海域飛往西太平洋後,沿原航路返航;而運8、轟6及TU-154則經巴士海峽折返 PDF 疑為報刊錯誤,空自是於1211日公報的
12/17 1架運8遠程電子干擾機,2架運8電偵機,由巴士海峽經宮古海域折返 PDF
12/18 1架運8遠程電子干擾機,從巴士海峽轉往我東部海域,經日本宮古海域後返回中國駐地 PDF

 

參考自衛隊、國軍及解放軍報的資料,涉及這些任務的飛機主要為較新型號的轟6(H型/M型與K型,分屬空軍及海軍航空兵,兩者都是巡航導彈與新型反艦飛彈的載機)、護航的SU-30MKK/MK2(或殲11A),TU-154M/D偵察與ELINT(電子情報搜集機)、運8高新系列的高新1、2、3號電子偵察機、空警200預警機,以及較早期的運8J型預警/海上搜索機。

有一點要留意的是,解放軍及大陸媒體事後的行動雖具相當的挑釁性(例如放出機體與中央山脈或臺灣外島「合影」的照片,不過就10公里飛行高度及角度而言,要在4、500公里外看到臺灣大島及中央山脈不是怪事),但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通報的情況,加上自衛隊提供的航線略圖,解放軍繞島飛行是指繞臺灣地區的防空識別區飛行,如照國軍的描述,機群只是沿防空識別區南部邊界外緣飛行,絕大部分時間甚至離防空識別區頗遠,而且避開臺灣東部的國際航道,中段路線已深入菲律賓海西部海域。如果大家是有研究二戰太平洋海戰史,會發現部分航線甚至穿過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中的恩加尼奧角海戰(美日航母戰鬥群最後一次決戰)發生地點的上空,那就可知其實距離臺灣本島頗遠了。而單就所選擇的飛行路線,以及遇到國軍升空攔截的飛機時的態度,解放軍還算克制 (1)

關於在政治上中共發動長距離繞島訓練 / 偵察的政治目的,我就不想多談,因為分析已頗多。本人只想由軍事角度,以機種、飛行路線選擇,以及近年解放軍發展趨勢,分析一下對臺「繞島飛行」的軍事目的。

 對臺因素:

  1. 偵察臺灣(尤其是臺灣南部)的地面目標:

TU-154M/D型偵察機及高新1號機是解放軍最早服役並多次作出改良的初代電子偵察機,更差不多是繞島的「主角」。考慮到其飛行路線距臺灣本島南部比北部近得多,加上這兩型機都有SAR側視掃描雷達(合成孔徑雷達),可經由雷達波反覆掃瞄,製作精確的雷達地形圖像,甚至連精確的地面建築與及移動物件都能掃瞄,故更可能是利用雷達地圖,以確定臺灣南部諸如防空設施、機場或雄風2E / 3型岸防反艦飛彈陣地/發射車(屏東)等軍事設施的守備情況或具體位置。

  1. 模擬攻擊臺灣東部目標:

臺灣島基本上是以中央山脈為中心的大型火山島,而因為地形關係,西側的山腳更接近海邊,而且以花崗岩為主的山體更容易建築強固工事,臺灣把部分重要的、作為預備隊的後備軍事設施都調到臺灣東岸,例如著名的佳山計劃與建安計劃,建有山洞機庫,所有出口亦向著東邊。基於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其是沒法直接命中背對其彈道的山坡上的目標(2),加上若以巡航導彈或長程空對地導彈由西面進行攻擊,同樣也難以命中(因為要飛過目標然後大幅轉向),且更要穿越多重防空區及高山,成功率更低;但若果由東部發動進攻,情況將完全不同。且因為地形限制,亦難以部署多重防空火力圈,攻擊的成功率大幅上升。轟六或SU-30MKK這類能帶大型空對地飛彈的飛機參與演習,有相當機會也是模擬攻擊臺灣東部具戰略預備價值的目標,打擊暫避至東部的臺灣海空軍有生戰力。

轟6K型搭載的長劍20型空射巡航導彈

  1. 測試臺灣的空防反應能力,並借繞島進行情報搜集:

機群中外形最引人注目的,相信是以運8氣密型運輸機改裝而成的高新3號。高新3號屬空軍裝備,和海軍的高新2號一樣,是電子訊號偵察機及干擾機,不過其外觀上最大特徵,是兩邊的腮部整流罩載有大型天線,主要用來截收微弱衛星通訊或部隊間的其他無線電通訊。

在現時官方報道中,我們看不到臺灣軍方的通訊有被ECM干擾的跡象,故高新3號(以及高新2號)出航的目的更可能是利用共形天線截收臺灣軍方各單位之間的通訊,或者與外軍的訊息交流,由此可以判別臺灣防空體系的反應速度、中央指揮中心與各防空陣地的聯絡情況,與及軍方與美日間進行衛星通訊、通報老解機群資料的情況。

 

非對臺因素:

然而,由訓練內容、出擊機隊的組成及解放軍空軍的發展脈絡來看,解放軍對臺「繞島飛行」其實有更多非直接針對臺灣的軍事意義,在下認為至少有兩個。

 

  1. 跨戰區跨兵種聯合訓練:

今次解放軍繞臺訓練的特殊之處,在於多戰區多兵種的聯合訓練,且可能已涉及跨區跨兵種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居中指揮。這點可由機隊組成看出:參與繞臺訓練的主體過往都是南京軍區 / 東部戰區的空軍部隊,但最近幾個月的繞臺訓練部隊,卻有其他戰區的空軍參與:例如剛到手不久的IL-78重型加油機、部分參與訓練的轟6,以及高新1、3號機就是中部戰區所屬的空軍部隊,轟6甚至是由陝西駐地直接飛到沿海參與訓練;高新2及運8J配屬東海艦隊的航空兵;另外,殲11、SU-30MKK及TU-154M/D也可能來自東部及南部戰區的部隊(3);更值得留意的是,相當多的部隊似乎是由南部戰區的貴陽市方向飛過來,那裏有第26特種師,除配屬空警200外,還配有運8及運9運輸機,剛好可協助高新系列飛機日常維修及整備工作。

空警200預警機

準備交貨中國前的IL-78重型加油機

 

多支不同編制甚至不同兵種的部隊,在預警機或中央作戰中心指揮下一同演練巡航及攻擊目標,要靠統一的指揮調度、數據鏈互相交流敵情,及由軍用衛星或其他偵察手段實時提供敵情資料;而且各部隊跨區部署,不同戰區機場的地勤也需要熟習不同機種的維修保養工作,均是頗複雜的事情,但也是標準大國空軍的必備條件。解放軍要作為有效的威懾力量,更多的跨地域跨軍種訓練,亦實屬無可厚非,而且選擇西太比南海更好,因為西太平洋除衛星外,幾無可以有效支援編隊的基地或地面力量,編隊指揮要求更高,對解放軍空軍演練長程奔襲似乎是個更好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跨區訓練兼有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無論是戰區級別還是軍委會級別)綜合所有情報手段並居中指揮協調,其實已反映解放軍基本上已放棄過去各軍區空防力量「各家自掃門前雪」式的本土防空形態,開始走向區域整合、聯合防空作戰,甚至更積極的對空/對海攻勢防禦戰略,這無論對臺海局勢還是東亞戰略平衡方面,均具備非常深遠的影響。

  1. 強化突破第一島鏈與區域拒止能力訓練:

需要留意的是,由於國軍與解放軍的戰力差距愈來愈巨大,加上若發生臺海戰爭,最有可能增援的仍是美軍(甚至美日聯軍),而戰爭勝利的條件,也是「至少」延滯並阻礙美軍對臺灣的增援、打擊中國海空軍力及對中國沿海戰略目標的攻擊,讓解放軍有足夠時間對臺灣軍力造成決定性打擊,進而達成政治上的目的,故解放軍的戰略戰術考慮中的臺灣因素其實已愈來愈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拒止美國海空軍力(尤其是航母戰鬥群)進入威脅範圍(亦即所謂A2D2/區域拒止能力)。

多次出現的機隊都只是由巴士海峽或宮古海峽的國際領空前出至菲律賓海西部地區,然後原路返航,其意圖事實上更為明顯,就是要訓練機群的遠海協同攻擊能力,例如由雷達搜索機(運8J)、空警200進行對艦搜索及空中警戒,搜索敵艦蹤跡,並透過接收海洋偵察衛星對更遠距離目標的偵測訊號,以通訊衛星呼叫後方的反艦轟炸機進入陣位並發射大型反艦飛彈;這究竟代表甚麼呢?要知道如果兩岸再爆發戰爭,美軍航母戰鬥群前期部署的前出位置就是菲律賓海西部。個人認為,老解多次繞島訓練的航線深入菲律賓海西部與西北部,訓練項目應該也和演線攻擊美軍/美日增援艦隊有關;例如前出掩護的電戰機,除演練掩護機群的電子戰戰術外,其實也可兼用作截聽菲律賓海海域美軍單位的通訊情況;深入菲律賓海的轟6其實亦可順道演練反艦攻擊;甚至乎偵察機亦可演練透過電子訊號截收,準確得知敵艦隊位置,再將資料上傳至通訊衛星(如天鏈系列),向後方的反艦彈道導彈「通報」敵情,甚至可透過衛星向在軌中的飛彈提供目標數據並指示其如何改變軌道,發動先制攻擊。

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關島不單是美國海空軍在島鏈區的重要節點,而且也是西太平洋重要的前進基地

 

另方面,早前美軍亦指解放軍的轟炸機亦飛到關島附近海域進行模擬攻擊(但明顯沒有進入250海里的防空識別區),而在下也留意到部分遠海訓練的航向也是菲律賓海向著關島的方向,明顯解放軍的前出西太訓練也是要模擬由不同角度發射巡航導彈,攻擊關島上美軍設施的可行性。

這些訓練,其實亦顯示解放軍至少已有相當程度突破第一島鏈、攻擊前出至第一島鏈附近的美軍及其盟友艦隊的能力,同時並可攻擊第二島鏈上的美軍重要據點-關島。退一步來說,即使現時解放軍仍未有大規模攻擊第一島鏈外美軍的能力,但此舉仍可向美軍展示其如果要馳援臺灣,將付上相當的代價,借以令美國在介入臺灣事務時要顧慮其風險,減少其冒險的機會,甚至可以借美國之手「拉緊」民進黨政府,使其不要有所蠢動。

未來展望:

神雕雙胴無人主被動雷達偵察機

配備軍用機上極度罕見的箱形主翼的翔龍長航程無人偵察機

 

作為解放軍東南方面的重要支柱,而且近一年南海情況似有所緩和,估計南部戰區的戲份會逐步加強,例如主要駐札海南島的殲11B、SU35、殲16、長程戰鬥攻擊機殲轟7A、高新6型長程反潛機以及更新型的電子情報搜集機(高新8及高新11(4),亦應會陸續加入行動(他們往常都有長距離訓練,不過大部分時間都是飛南海的空域);另方面,幾種長程UAV,例如航程達7000公里以上的神雕及翔龍式無人偵察載具亦應會投入西太訓練,除作為電戰監控評台,更可能參與被動搜索及定位於菲律賓海活動的美軍艦艇與作戰飛機。

結語:

就軍事上而言,對對手進行戰略偵察、搜集情報,本來是連「擦邊球」都說不上的正常舉動,而且去年7月以後,除一次存疑外,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對手防空識別區外活動,就更加談不上挑釁了(就算闖進防空識別區,對方空軍事實上亦只可伴飛而已);即使在機內進行進攻演練,由於只是進行電腦操作程序,既沒開火,連射控雷達都沒有開動,外人也不會知道你做什麼事,過去北約與蘇聯之間進行的「遊戲」事實上更危險。若不是兩岸近年政治對抗十分激烈,這類動作其實十分正常;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軍事大國的空中力量,進行遠程戰術訓練也是必然的過程,再講,所飛行的空域絕大部分也是國際空域,如沒有進行過分出格的舉動,事實上亦無需太在意其舉動,大不了派架遠程偵察機,遠距離監聽他們的舉動就成了。

 

註1:至於以下新聞,本人抱懷疑的態度,一來沒法證明所截收的對話是否屬實,二來無線電中列出的方位及距離很奇怪,無論是鵝頸巒、花連或嘉義(前者是臺灣陸上南界,後兩者是F-16的空軍基地所在地),其南方580公里根本就在菲律賓領空甚至呂宋島上空,就算由臺北算起,南方580公里都進入菲律賓領海上空(巴士海峽南方有菲方島嶼),那豈不是國軍戰鬥機及解放軍轟炸機均入侵菲律賓領空?

註2:彈道導彈的再入大氣層角度通常為35至45度,故如果目標區有高山,而下坡位是背對著飛彈來襲方向,那飛彈就難以直接命中處於下坡位的目標;就算是以核彈攻擊,由於無法直擊目標,只要目標具相當高的防護水平,也有很大機會逃過核打擊。故當年美軍部署新型MX ICBM時,曾想將發射井部署於蘇聯彈頭來襲方向的向南山坡上,但後來考慮到蘇聯SLBM的彈頭可由完全不同方向的兩大洋射過來而作罷。

註3:戰鬥機所屬戰術編號剛好調動過,6字頭的部隊全是新編成的獨立戰鬥機旅,故除了殲11A應該是來自東部戰區外,其他的SU-30MKK戰鬥機暫時根本不知由什麼戰區飛過來(只知東部及南部戰區均有)。

註4:事實上2015年高新8還在試驗時就曾經出現在宮古島空域;另方面,作為另一主力的殲10就未必會出現,畢竟殲10只是中型戰鬥機,飛3000公里路要帶備至少三個副油箱,而且解放軍現時仍未有足夠加油機,即使殲10在實戰環境下能在1000公里外進行戰鬥,也隨時不夠油回基地;對油料使用限制較低的SU-27系列,這種煩惱就較小了。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01-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