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呂琪:也談中美貿易戰:如何客觀認識網上流言?

2019-07-04 12:43:12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自中美貿易戰拉開序幕以來,兩國從關稅到華為、從大豆到稀土;從特朗普高喊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再到中國嚴正聲明的不願意打,不怕打,局勢幾乎是一天一變。中美這場貿易戰會走向何方?筆者這次結合一些網上和民間的觀點,也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有分析認為這場貿易戰將走向新的階段,中美會在各方面出現更激烈的對碰。筆者就認為,貿易戰目前僅僅是開始,並沒有進入所謂的新階段。由於挑起這次貿易戰的是美方,所以現在主動出招的一方還是美國。提高中國出口美國商品的關稅、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利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不穩定因素(例如;台灣、香港以及新疆、西藏的分裂勢力等)來做文章,都只是表象。

雖然中美貿易戰去年已開打,但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單就當量而言並沒有極大的下跌,尚能保持穩定或緩慢增長。(網絡圖片)

 

很明顯美國的目的還沒有達到,中國的經濟和周邊局勢雖有不穩定,但總體還是可控。因此現在中美貿易戰並出現沒有新變化,美方雖然頻頻出招,但是中國到目前為止應付得還不錯,雖然個別事件上有點被動,但國家安全的大格局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中美之間的這場鬥爭應該還會維持現在這種美方頻頻出招,中方積極防禦的格局。

雖然中國多次表示不願意開打,願意和談,更願意大手筆地購買美國產品來平衡或者彌補美國,但筆者不認為這是因為形勢不利而要做出讓步,這更像一種故意示弱。目前中國國內的壓力巨大,經濟確實不如前幾年表現強勁,但國內經濟並沒到崩潰邊緣,起碼破產浪潮還沒起來。現在只是在消耗過去多年累積的經濟儲備,況且不單是中國,目前全球的經濟大環境都不好。從美國的經濟數據來看,其實美方的經濟形勢也不好。雖然不少指標反映不錯,但筆者以為美國經濟數據的向好,主要原因是去年和今年年初中美達成的一系列大宗商品采購。在這背後,美國的關鍵消費者信心指數並不好,這說明美國國內經濟並沒有出現很強勁的復甦跡象。

 

中美雙方對於堅定決心打一場生死攸關的貿易戰,其實心裏都沒有底,中國如此、美國亦然。所以現在中美的「戰」仍停留在嘴炮上,美方已經多次在所謂的最後期限前忽然宣布延遲提高關稅,中國也是借機積極派出代表赴美和談,在應對中美的貿易戰之餘,中國在南海問題、一帶一路、朝鮮半島等事關自身安全的問題上有不錯推進。總體來看,現階段中方在貿易戰中略顯被動但並沒有吃虧。

編按:很多人似乎沒留意進口美國電影及經網絡合法播放的美劇,都是中美無形貿易的大宗之一。如果中國透過進一步限制進口以進行貿易報服,美國電影及電視業的票房及播映版權損失也會極為可觀,而有跡象顯示,中國開始準備收緊進口電影限制。圖為美劇<權力遊戲>的劇照。(網絡圖片)

 

其次,有說法指中方除減少購買美國的農產品和控制稀土外,沒有其餘反擊手段,中方距離讓步不遠了。筆者承認中美貿易戰進行到現在,中國有點被動挨打,而且反擊力道有限,這樣收縮防禦的對策對自身傷害很大。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體系優勢沒有發揮,國內矛盾仍較嚴峻。

這不奇怪,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對西方的進攻一再失敗,國內任何時候都不缺乏鴿派或投降派,不少人總是缺乏直面西方的勇氣。特別是改革開放接觸西方世界後的三十年,總是有人覺得西方(主要是美國)是難以戰勝的,因此導致很多時候會讓人覺得中國的應對策略比較混亂。舉例而言:這邊《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喊出「不怕打」的口號;那邊忽然有媒體又發布中美兩國「夫妻論」的文章。這很大程度上讓人摸不著頭腦,不明白中國政府到底對貿易戰持何種態度和策略?筆者認為,未來中美貿易戰裏中國的對策和走向還是要看如何在國內統一認識,爭取把自身體系的優勢發揮出來。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若能做到團結一致,沒有問題什麼解決不了的。

中國IT行業雖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但同時又是緊密的生意伙伴,不但進口大量美國晶片等高技術產品,同時也向美國廠廠銷售大量周邊設備。若失去中國這個市場,美國IT業不但有重大損失,重建供應鏈也需要兩至三年時間,而且無法保證質素是否及得上中國所提供的。(網絡圖片,國為高通最新的的 Cloud AI 100 AI計算晶片)。

 

不過話又說回來,以上矛盾不是僅中國單方面存在,美國也一樣。美國國內的利益集團對於中美貿易戰雙方硬杠到底的態勢也是非常糾結的。雖然現在美國國內兩黨對於通過貿易戰等手段來遏制中國的崛起達成了共識,但在美國內部仍有不少人似乎並不認同。美國現任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就一直認為美國應該把戰略重心投在中東。

 

筆者發現此君一直致力於讓美國打伊朗,而且樂此不疲數年。從當年奧巴馬主導簽訂美伊協議開始,多次公開呼籲美國應進攻伊朗,以至於近期有消息傳出,特朗普有更換博爾頓之意。雖然美國政界對於遏制中國達成共識,但美國的商界和農業界還有不同的聲音,畢竟這兩個行業對中國市場依賴性很大。所以美國內部並沒有達到鐵板一塊,也和中國的情況差不多。

最後,還有人認為中美兩國都還有新的反擊手段沒有使出,雙方要做好更艱難的准備。中美貿易戰仗打到現在,雙方都已不存在退路,而且似乎都有些騎虎難下,暫時也找不到退一步的台階。而且目前雙方手裏的牌似乎都不太夠,如果真的撕破臉皮大打出手,一來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二來雙方都擔心貿易戰會便宜了第三家。歷史上因為「修昔底德陷阱」帶來的衝突,導致兩敗俱傷並讓潛在對手得益的例子比比皆是,就連美國自己都是因此取代了英國的霸主地位而崛起的,美國自然比誰都明白箇中道理。

編按:時人都認為英、德的競爭最終導致一戰爆發,是「修昔底德陷阱」的經典案例。然而持此意見的人似乎忽視了帝制德國如何推行一系列「作死政策」,做成四面出拳,惹毛歐陸列強,以及一戰爆發事實上是因為巴爾幹半島危機觸發聯盟防禦條約而引發的,假設1890年後仍能貫徹卑斯麥的平衡外交政策,一戰會否爆發都是問題。(網絡圖片)

 

客觀來看,現階段中美經濟上相互依存的關係裏,中方還是有點弱勢,這就造成了美方可以頻頻主動出招但負作用很小的情況。相反中國作為一個生產制造大國,對美國的消費市場的依賴性較高,因此中國的反擊措施相對謹慎。

筆者個人覺得,未來中國的反擊或可考慮從美國的汽車行業和服務型行業入手。像美國的福特、林肯和通用這幾家汽車公司近幾年在中國的投資都不小,而且每年都有很大的產能,這些產能中國完全可以挪到自主國產汽車品牌上。中國大力扶持了十幾年的汽車制造行業要承接、消化這部分產能應該問題不大。退一萬步,即使國產汽車企業消化不了這個缺口,也還有日本、韓國和歐洲的汽車企業可以接棒。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這一點上來說中國是占主動。另外就是美國的服務性行業,也可以適當敲打。比如近期頻頻爆出醜聞的聯邦快遞FedEx),本身現在中國自己的物流快遞行業就已經比較發達了,聯邦快遞並非不可取代。相反這一類外資服務性企業對於中國的市場卻很是重視,這是中方占主動優勢的,完全可以好好的加以利用。

汽車製造雖然是美國重要工業,但多項因素導致其地位遠較美國的資訊科技產業脆弱,例如不太重視省油問題、在新能源車上的投入遲了起步(特斯拉是個例外,不過特斯拉產能不夠,而其他大廠早年也沒有跟隨),致令美國汽車工業在這方面是整體上落後於其他汽車生產大國。(網絡圖片)

發佈於 博評
By 2019-07-0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