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印軍正式量產光輝戰鬥機 三十七年磨一劍? (上)

2021-01-27 14:13:2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照片來源:Air Power Asia)

 

 

2021年1月14日,印度空軍21世紀20年代第一個訂單,給了國產期待 / 拖延已久的光煇式戰鬥機( Tejas,正式型號名 LCA MK-1A,光輝這個代號是2003年確立的),並正式以65億美元購買83架 (即平均7800萬美元一架,當然,應該包括售後維修服務)。雖然之前印度斯坦航空學有限公司(Hindustan Aeronautics Limited,下稱HAL)已斷斷續續生產了34架,但除原型機及預量產型外,16架生產型只是功能未齊備的IOC機(初始作戰能力),而今次訂購的則是具FOC(完整作戰能力)的MK-1A型機,故理論上完全版的光輝戰鬥機,可說是今天才修成37年的正果。

正在製作的驗證機TD-1及TD-2(左),以及TD-1號驗證機(右)。這兩架驗證機只有基本飛控系統,主要是分批測試各種子系統。然而由於自行開發飛控程式不順利,給美國開發但又受美國停止軍事合作影響,TD-1完成後六年一直都只是地面滑行測試,至2001年才能開始試飛,6年又這樣過去了........(圖片來自空軍之翼網站)

 

 

不理怎樣計算方法,印度政府正式宣布立項的年份是1984年,並於同年成立航空發展局( 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Agency/ADA),負責整個發展的規劃與技術指定工作,並由HAL負責詳細設計並製作原型機,印度國防研究局(DRDO)負責指令其他研究機構負責開發其他相關子系統。整個計劃其實相當於在中央協調下全國航空研究所與廠商一同進行的「國家工程」。

Mig-21 Bison是俄國90年代為開拓各地米格21升級計劃而設計的改良機型,透過更換更大型的矛式都卜勒雷達,實現有限度的中距戰能力,但近戰機動性就有所惡化。本機是印度第一個升級客戶,仍有120架在役。若LCA沒有節外生枝,這種機型理論上不會在印度空軍中出現。(照片出處:維基百科)

 

 

需要指出。印度在1980年代後期提出的LCA概念其實和今天有些不一樣,當年他們想要的其實是一種輕型攔截戰鬥機,用以代替國內使用壽命較短且只能進行格鬥戰的近身戰鬥機MIG-21 MF及BIS。當時也只是需要輕型及一定的中程空對空戰鬥力、線傳飛控、多普勒雷達及其他機載電子作戰系統的超音速戰鬥機,而這項目的另一目的是振興印度整個高端航空工業。早期對此感興趣的外國廠商,就是蘇聯的米格設計局。只是印軍最終仍於1987年10月選定以法國達梭為技術顧問,並希望最快於1990年代後期服役。

1980年代早期,米格局手頭上有一個輕型戰鬥機計劃名為Project 33 (Izdeliye 33),這是一種下頜進氣且氣動上有點像F-16的輕型常規佈局單發戰鬥機,只使用一個RD-33引擎(MIG-29所用者),可以視為新世紀的米格21,同時具備良好的多用途及攔截、格鬥性能。在蘇聯國防部表明不再對輕戰鬥機有興趣後,當即於1988年介紹給印軍考量。(圖片來自Secret Project Forum)

 

 

由當年的資料所見,印度不單要發展輕戰鬥機,同時還想借該工程提升印度在設計能力;複合材料及引擎製造等飛機工程上的水平,進而擠身航空強國,這計劃本身並無不妥,同期海岸兩岸、巴西、阿根庭、南斯拉夫與羅馬尼亞等均有類似計劃。當時法國達梭剛好也和南斯拉夫合作搞NOVI輕戰機,其中一個構形簡直就是縮水版的陣風戰鬥機。當年南斯拉夫在航空工業上的級別和印度相差無幾,單就這點而言印度大可要求達梭也推介這個構形,不過印軍最後選擇的,是一個特殊的三角翼構形。

法國達梭於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和南斯拉夫合作發展NOVA AVION計劃,目標是一種取代南聯空軍米格21及Soko J-21 的輕型戰鬥攻擊機項目,至1988年,法國向南斯拉夫提供的最新氣動構形,其實就是一架單引擎版的陣風。本計劃至1990年已進入到引擎選型的階段,但隨著次年南斯拉夫瓦解並陷入內戰,法國已經失去合作伙伴,計劃亦告吹。(照片來自Balkan war history)

 

 

當然,對廣大軍迷最「津津樂道」之事,並非LCA外形有多獨特或工藝有多進步,而是……印度竟然可以用37年時間才勉強「搞好」LCA並進行真正的量產計劃。對於整個流程大幅延遲的問題,在英文文章中很少看見印度人認真討論過,印度國防研究的高層人士甚至不太認為這是個問題(至少在公開場合上),例如印度國防研究局(DRDO,負責LCA很多周邊設備的發展)代表Ravi Kumar Gupta在2013年接受訪問時這樣回應

“It was only in 1993 that the proposal for development of Tejas was submitted. The maiden flight of Tejas took place in 2001. It took a total of 20 years from 1993 to 2013. This time period is the standard required by any country, even the most advanced ones”

…….他們根本不承認有這問題!結果他講完這番話後八年,LCA才開始正式生產!

Ravi Kumar Gupta所講「戰機要發展20年是常態」,更像在欺騙大眾,以F-2支援戰機(左)為例,計劃正式提出到第一架量產機入役是15年(1985-2000);殲10計劃提出到一第架量產型出廠也只是16年多一點(1987-2003);照同樣標準,LCA計劃可是用了30年(1987-2016)!(照片來自Next Generation Weapons Technology FB專頁及中國空軍網)
 

 

縱觀各新興後進軍機發展國家或地區,在第一步製造自家戰鬥機時,很少選擇技術難度高的機體,他們通常只選擇輕中型戰鬥機或戰鬥教練機做試點(如南韓的FA-50及巴西的MFT-LF)及航電射控上盡量選擇軍火市場上的貨架產品,甚或直接與外國合作發展,例如著名的經國號(美台合作)及阿根庭的SAIA-90(德阿合作),後者外國廠商的主導性更大。只要資金鏈不斷,合作成功並不是特別困難的事,而且透過項目中的合作,本國航空工業能獲得豐富的合作管理與製作經驗,為日後更獨立的航空工業打下基礎。

印度空軍的HF-24風神是戰後亞洲第一款自行開發的噴射戰鬥機,雖然嚴格來說只是戰鬥轟炸機。(圖片來源連結)

 

 

雖然當時ADA的性能要求並不特別高,但由於自製要求度很高,對於欠缺經驗的印度幾乎所有軍用航空事業而言,都是第一次而且相當困難的,後來證明相關的研究單位根本沒法獨力完成設計要求。不過人家發展早期亦經常遇到自研的大量問題(例如同期的中國),也並非不能解決,只是以下三方面因素,令本項目最終成為失敗工程的代表作.......

印度1990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在1989年開始已見端倪,由於1980年代及以前印度還是走接近中央指導的計劃經濟,大企業國有化,甚至搞出「五年計劃」來。印度工業雖然是由政府帶起,但早期計劃經濟下帶來的印度國企擁腫低效,幾無考績及利潤指標可言,結果一旦石油供應緊張及作為主要原材料及市場來源的蘇聯大衰退,困難便立即湧現。(圖片及資料可參考連結)

1. 經濟及外交困難令早期研發停滯:

1988年至1997年間,LCA很多地方都出現明顯的停滯,這事實上和當年軍費增長急停甚至倒退有重要的關係:1988年軍費達到史無前例的110億後,就開始大幅倒退並於1990年代前半期出現明顯停滯,直到1997年才回復原有水平:這其實和1988年後蘇聯經濟急劇惡化及海灣戰爭帶來油價飇升,導致印度一直實行的近似計劃主義的經濟受到對蘇聯出口萎縮而面臨倒退,GDP增長幾乎停止,至1991年印度實於市場化 / 自由化的經濟改革後,過了幾年才有所好轉並開始高速增長階段。暫時並無英文資料直接顯示國際預算下降影響LCA戰鬥機計劃,但這段時間LCA的進度卻明顯緩慢,同期很多印軍軍事計劃都擱置(如印度常規航母計劃的前身ADS)或延期(如德里級驅逐艦就停工三年),似乎也和這個有關。

1998年印度的Shakti-1核試,是一個減了當量、只有56千噸級的熱核武器核試。其成果不能忽略,不過是否值得,就見仁見智了。(《FAS》網站圖片)

 

 

印度與巴基斯坦98年的核危機又進一步打擊進度:雖然印度成功引爆多枚核裝置並令核計劃有相當進展,但此舉引來美國強烈反彈,克林頓決定暫停所有美印軍事合作,包括飛控軌件的最後「埋尾」工作及供應F404引擎作為前期測試用,直到2001年初才解禁。這亦直接導致兩架驗證機試飛工作延後三年。印度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及美國軍事合作停止,對於整個LCA計劃打擊相當嚴重,某程度上也導致後面「追先進」的情況出現。

同期南非政府發展的Atlas FCA-1 Carver ,同樣也是法國達梭參與的項目,參與度甚至要比Tejas更深。當年法國達梭比其他國家廠商更積極開發新興市場,而且更願意照客戶要求度身訂造自己的戰鬥機項目。Carver的整體構形和光輝有不少相似之處,但有三點不同:1. 它是中型戰鬥機,重量限制沒有LCA那麼苛烈;2. 有更大的邊條翼,提升操控性;3.進氣道還是有調校板,整體設計亦更適合在高速時使用。(圖片來自Secret Project Forum)

 

 

當然,以上兩點都是印度軍政當局都控制不的客觀因素,不過既然已有法國合作在前,又引入美國合作對像,最終卻被其卡脖子,也有點自作業的味道。若果合作集中於法國達梭或者俄羅斯米格的話,他們的輕中型戰機設計經驗絕不下於美國,也有現成中推可以選擇,往後的鬧劇可能也不至如此嚴重了。

(待續)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1-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