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研究指新冠病毒有3種變異 有學者提出質疑

2020-04-13 12:30:29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一篇追溯新冠病毒源頭的研究報告,指全球新冠病毒變異分化成3類,而與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基因很相似的A型病毒雖在武漢出現,但卻在較多美國及澳洲樣本上找到。不過,有學者質疑研究很多地方出錯,無法支持其結論。

設計圖片

病毒有三種毒株版本

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家福斯特(Peter Forster)及研究團隊近日在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報告,在去年12月24日至今年3月4日間收集來自世界各地共160名確診者的病毒基因組,經過排序後發現病毒出現3類變異(variant),並以A、B及C分類。

研究論文圖片(PNAS)

A型更多出現在美澳病例

研究指,A型病毒與蝙蝠身上發現的病毒非常接近,並在疫情最初爆發的武漢找到,

亦被外界認為是在人類身上傳播的「原始」類型。但A型病毒並非武漢最流行的類型,反而較多出現於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病例中,而同類病毒也在武漢居住過的美國人中發現。

B型病毒在東亞各國的患者中較普遍

此外,B型病毒則是由A型病毒經過兩度異變後產生,包括武漢在內的東亞地區樣本大多屬於B型,而在東亞地區外則極為少見。

C型於歐洲流行 亦在香港樣本找到

至於C型則是B型病毒的異變種,在法國、意大利、瑞典及英國的早期病例樣本上都有找到,屬歐洲的主要類型。該研究的中國內地的樣本中沒發現C型病毒,但在新加坡、香港及韓國的樣本中找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8M37gx5xM

無法判定病毒起源

相關研究隨即引起外界關注,內地官媒《環球時報》採訪論文的第一作者、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家的福斯特(Peter Forster), 對於病毒來源地的爭議,他形容是「燙手山芋」,並指目前仍無法就病毒來源地給出明確答案,但他們研究中發現的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東亞,最初感染人類的時間則約在2019年9月13日至2019年12月7日這個區間。

A型沒在武漢大流行或與奠基者效應有關

究竟為何A型病毒未有在武漢和中國大流行,福斯特認為可能是「A型無法適應當地人的免疫系統」,所以才變異成B型,但也可能是當地更多的病例是由B型病毒感染者傳染出去,即遺傳學上的「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一群規模小而孤立的病毒,異變形成新群體。至於A型病毒更常見於在美國和澳洲的原因,他認為A型或適應該地方的人的免疫系統。

英國學者質疑病毒進化樹的根出錯

不過,英國愛丁堡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安蘭巴特(Andrew Rambaut)近日在twitter上發表多篇帖文,批評論文錯漏百出,而當中最大問題是將新冠病毒進化樹的根(root)放置在蝙蝠冠狀病毒RaTG13。雖然RaTG13是最接近新冠狀病毒的非人類病毒,但它與新冠狀病毒的核苷酸差異(nucleotide differences)仍超過1100個位,因此研究從「根」就上就是錯誤,其結論無法支持。

研究樣本選擇不合適

蘭巴特強調,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病情,全世界很多人努力研究病毒序列數據,也有團隊以先進方法解讀數據,而讓他感到受到難過的事,今次劍橋論文的作者從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中提取了一些數據,用易於使用的替代分析做了非常不合適的樣本選擇,並發布他們得到的結果。

發佈於 科學新知
By 2020-04-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