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軍以食為先——炊事員二三事

2020-08-24 09:42:09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說到各國軍事實力,網上流傳著一個著名調侃:美蘇中三國最神秘的三大兵種——美國的牧師、蘇聯的政委和中國的炊事員。雖然近幾年也有不少自媒體文章介紹解放軍炊事員,不過這些文章說得多少有點外行,例如:用「炊事兵」這個稱呼,這就是最大的錯誤,解放軍里都叫「炊事員」沒有叫「炊事兵」的。

解放軍野外訓練時的野戰炊事車。(網絡圖片)

炊事班的飯菜水準如何?

解放軍廚房食材整齊擺放的圖片,這幾年一次次刷屏,被網友們調侃:軍中食材都會聽號令整齊列隊。不僅如此,有過部隊生活經歷的人,每每回憶起來,都說得出幾樣念念不忘的「飯堂美食」。

筆者發現,網上對於部隊飯堂飯菜的評價比較極端,有人說很好吃,也有人說很難吃,其實,不同的飯店做同一道菜都會有好吃難吃的區別,各人口味千差萬別,各地駐軍受條件所限,飯堂水準肯定會有高低。軍營飯堂做飯最主要是快捷營養、量大飽腹,因為解放軍中大都是年輕人,平時訓練體力消耗也大,沒必要做得太精緻,關鍵就是要讓大家吃飽吃好。

過去軍迷界有個流言,指美軍已取消野戰廚房,士兵無論作戰和野外訓練,都只能吃野戰軍糧MRE(Meals Ready to Eat);事實上美軍仍有研發新型的野戰廚房,且就算是作戰時,後方的煮食仍以野戰炊事為主,MRE是前線無法建立炊事時才會吃的軍用口糧。(美國陸軍圖片)

 

至於有很多人說軍中的「幹部灶」、「機關灶」水準高,這就是自己的臆想罷了。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機關幹部的食堂是領導吃飯的地方,品質應該很好,其實除了特別偏遠地區駐紮的部隊,軍營裡大部分的幹部都有家屬隨軍,這些幹部下班以後都願意回家陪家人一起吃飯,順便享受一下天倫之樂。除了有戰備值班任務的以及沒有家屬隨軍的以外,在飯堂吃飯的人本來就不多,所以機關幹部灶的飯菜,並沒什麼特別。

過去普遍說海軍伙食一向比陸軍好的原因,多是因為在野戰訓練時炊事環境沒那麼好,士兵有時更要吃野戰口糧所玫,而軍艦則基本可容納陸上廚房的整個餐炊系統,煮食環境也更穩定。(中國軍網圖片)

炊事班的都是軍事尖子嗎?

網上留言說,解放軍炊事班裡藏龍臥虎,很多軍事訓練的尖子,諸如百發百中的神槍手、5公里越野的飛毛腿等諸多神人都在部隊的炊事班裡。實際上呢?正常部隊的炊事員沒那麼複雜,主要工作就是做好飯菜,搞好後勤管理。雖也要開展軍事訓練嘛,但是沒有普通軍人那麼頻繁。筆者一位在解放軍中做了八年炊事員的朋友說,每年除了一兩次全連集訓以外,平時基本不用出早操。但是並不代表這是輕鬆差事,因為炊事班平時真的是起早貪黑,負責一天三頓飯採買、烹飪,還要收拾廚房,搞訓練的時間真的有限。

那些炊事员的神勇故事哪裡來的呢?其實也非空穴來風,因為傳出故事的那些炊事員的確都是有過實戰經驗的軍人:

首先,解放軍成立之初的時候,並沒有專門設立炊事班炊事員,1949年以前,部隊裡都是安排一些年紀大或者有傷的老兵負責做飯,而這些人之前都有很豐富的戰鬥經驗。當年在抗美援朝和對印反擊戰的戰場上,就有炊事班的軍人大顯神威,參與戰鬥還抓了俘虜的英勇事蹟,實際上那些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了。

過時過節,除軍中餃子外,解放軍們還會一齊動手造應節包點。(中國軍網圖片)

其次,民以食為天,解放軍歷來對於炊事工作都很重視,軍人不吃飽肚子怎麼打仗啊,平時訓練不忙的時候,部隊都會安排軍人輪流去炊事班幫廚的,一來二去的,不少軍人也學會了炒菜做飯。說一句題外話:那些退役的老兵哪有不會包餃子的?「軍中的餃子」是多少解放軍人的快樂回憶,一到年節,部隊的連、排、班都要抽人去飯堂幫忙包餃子,不僅是為了一餐飯,處理幫忙過程中的各種狀況,活躍了氣氛,聯絡了感情,是最開心的時候。

最後,平時野外駐訓的時候,炊事班也不一定都跟著去,因此連排裡面的很多軍人都必須學會做飯,很多時候大顯神威的「炊事員」,其實是訓練有素解放軍軍人的另一重身份而已。

編按:圖為馬鞍山市丹陽湖農場的生產設施。建軍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撥地讓部隊自種糧食,當作解決部分軍需供養的問題,其工作多由駐紮軍人輪流負責。開放改革初期除繼續供應軍隊伙食外,還獲准投入糧油市場。江澤民主政時代後期,解放軍被禁止經商,已建立的企業大都正式轉隷國企或獨立經營,唯農場不在此限。(網絡圖片)

炊事班裡都是種菜養豬高手嗎?

前段時間,有報導說:駐海南三沙的解放軍,成功種出了白菜和蘿蔔;還有,帕米爾高原的駐軍,也種出了暖棚(溫室)蔬菜。這就給人感覺:解放軍的炊事班,除了做飯以外,就是還要種菜養豬。其實這也是認識誤區,現在城市裡的軍營,不會再有這些安排。邊遠地區的駐軍,養豬種菜不僅是為了食品保障的補充,也是一項有益身心的「課餘活動」。

解放軍斯姆哈納邊防連部隊暖棚種菜情況。事實上,別說解放軍,連邊遠地區邊檢部隊與民警都有類似作法。(網絡圖片)

而且,連隊裡種菜是由集體負責的,並不是炊事班的專項。至於養豬,連隊裡有專門的養殖員負責,當然養殖員也是炊事班的一員。不過種菜養豬這類事,一般來說是連隊裡的人輪流負責。以前因為物資匱乏,解放軍自己種菜養豬,也是為了改善自家伙食。現在部隊繼續搞種養,一是因為這屬於集體活動,全體官兵都參與,可以培養團隊意識;二是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不能忘記戰鬥生產兩手抓的老傳統。

編按:和其他技術兵種一樣,炊事班都要接受基本軍事訓練,但他們都有主業,不能寄望他們的射擊能力、體能及戰鬥訓練有和步兵相約的水平,除非你看潛龍轟天太多,或者看了太多地攤文學。(網絡視頻擷圖)

炊事班的野戰裝備怎樣?

這幾年隨著解放軍裝備的不斷提升,現在營區都使用統一標配的一體灶,基本用柴油爐,鑊氣十足。這種爐灶用來炒菜就很好吃。而軟實力也沒落後,炊事員的技能培訓也是常抓不懈,不僅有軍中廚藝比拼,各部隊每年都就有「走出去,請進來」的軍地廚藝交流學習。一來二去,解放軍炊事員各有各的「看家本事」。

遇到野營拉練,解放軍也有先進的野戰炊事車等裝備,炊事班似乎要告別挖坑壘灶、生火做飯的日子了。但是,也有軍人反映,早期野炊車很難操作,做出來的飯菜非常難吃。且戶外訓練的時候,用這種車做的米飯,饅頭就沒做好吃過,連累炊事班常常挨批評。

其實,解放軍裝備的第一代炊事車是參考西方裝備,它的爐灶的火力不足,用來做中式炒菜和飯食既低效又不適口。所以,很多時候部隊在野外訓練,最愛的就是即食麵了。俗話說「軍中無小事,糧草尤為先」,2019年國慶閱兵時,後勤保障隊伍中,就出現新款的野戰炊事車,據說新款野炊車性能先進操作方便快捷,還照顧了中餐的特點,日後野戰部隊即使拉練作訓在荒郊野外,也能確保飯熱菜香、美味健康。

2015年抗戰勝利閱兵75周年的閱兵,後勤方隊中的野戰炊事車(前)與飲水車(後)接受檢閱。(網絡圖片)

炊事員的地位高嗎?

有人說軍中炊事員做飯洗碗,瑣瑣碎碎,感覺炊事員在部隊不受重視,其實,在部隊裡有個說法:好的炊事員頂半個指導員。炊事班因應時節變化的菜譜,夏天清涼解暑的綠豆湯,冬日暖胃的紅糖薑茶,對生病掛彩的軍人還有特備的「病號飯」,這些都是軍人抹不去的記憶,而且炊事班長都是老兵,部隊裡對老兵向來是十分尊重的。

部隊裡每一個崗位都有其獨特的價值,炊事兵當然也不例外。炊事班是部隊一支重要的保障力量,給前線奮軍人兵以溫暖的支持,他們的辛苦付出也得到官兵的尊敬。比如,連隊開展5公里越野的時候,大家都要扛著槍跑,炊事班還得額外背著做飯的大鐵鑊。為了保障訓練後連隊能吃上熱飯菜,不用特意安排,官兵都主動幫炊事班背各種野炊用具,共同完成拉練任務。

2018年國際軍事比賽的炊事員比賽中,奪得冠軍的解放軍炊事員代表。(網絡圖片)

而且炊事兵同樣有比武科目,有訓練大綱標準。除了需要懂得如何使用炊事裝備,擁有在野外環境下生活做飯能力,還有遇險時熟練的使用槍支等軍事技能。炊事班的軍人,在某些軍事技能方面可能不如戰鬥部隊的士兵,但是說他們不受重視,或者不用訓練那就大錯特錯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各國部隊對於後勤保障,尤其是軍人們的胃口都是重視有加。打仗時候,長時間靠壓縮乾糧之類的速食來充饑,士兵們的士氣自然會消沉,想想1949年淮海戰役時,到最後杜聿明一方多少國民黨士兵,就是被解放軍用饅頭和紅燒肉給俘虜過來的,就知道在一個部隊里,永遠不能小看炊事班的作用。

軍分區或每個軍有時會舉行的野戰炊事比賽,即是聯誼,又是訓練。(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8-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