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冬至元旦

2016-01-01 15:41:59
23682

2016年元旦在倒數聲中到來。面臨北極除夕氣溫驟升30攝氏度,以及各國恐怖襲擊的陰霾,帶著一絲憂心的我們仍不忘與親友共賀,活在當下。「三、二、一……新年快樂!」

在中醫的領域裡,「一元之始」可不是元旦日,而是冬至。2015年12月22日已進入冬至。「至」是至極之意,冬寒到了極處的一刻,則陽氣開始復來。而冬至這一天屬于易經六十四卦之一的「復卦」。「復」的字意為「返,還也」。此卦名寓意「一陽來復,一元初升之象。」

緣此,我們今天焦距在冬至後調補。冬至是個大關,常言:「冬大過年」,對於老年人、陽虛體弱人士、心血管及中風患者更要多加留意。好與壞,同一件事。能夠利用冬至後的「三九天」(一個月內)進補,反而補而不燥、無往不利。唯一要注意,外感時禁補。過冬如闖關,故為大家概分了「五關人士」,作為調補參考。

1) 老年關:

什麼叫老?打風下雨膝蓋酸疼;節氣轉換渾身疲倦;白天打瞌睡,晚上睡不著;迎風流眼淚,欲哭卻無淚。這些可以打趣的生理變化,其實代表氣虛血枯、肝腎虧虛。如《中藏經》雲:「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冬,五行屬水,臟器屬腎。故此,老人過冬主要補腎中元氣。

(1) 手心搓腳心,引火又歸元。

手掌心為勞工穴。《靈樞·本輸》:「別名五裡、掌中、鬼路。」屬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火)穴。

足心為湧泉穴。《黃帝內經》:「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湧,為足少陰腎經所出之井穴。

用雙手心摩擦雙足心,等於溝通水火,使心腎相交。以腎水降心火,以心火養腎陽,互補互利。摩擦至手足「四心」溫熱為度。

(2) 腰腿保健,佐養腎氣。

「腰為腎之府」,人體陽氣隨年月日減,冬寒使腎中陽氣更虛,以致尿頻、夜尿增多、雞鳴泄瀉等。由於怕冷,一些長者愛憋在家中,更懶得行走、運動。所謂「冬練三九」,適當活動肢體,有助氣血運行、幫助消化、增加脾腎功能。以下方法,既保護腰腿又健脾養腎,長者不妨一試。

a. 每天轉腰運動,向左、向右各50次(頭腳保持正直,慢慢轉動腰部)。

b. 反手摩擦腰部及要骶部至溫熱而止。

c. 足部保暖及熱水泡腳(晚間九時前泡腳30分鐘,水高齊膝為佳)。

(3) 益氣培元,人參首選。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入脾、肺經。有補氣強心、健脾益胃的作用。食用方法:煎服、浸酒、切片焗水、煮粥、燜飯。冬至及夏至後的一個月內最適合服用人參,尤其是老人或體虛人士。

(4)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冬至補腎可加強固本培元。

《素問,六節臟象論》言:「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更者,腎陰腎陽為一身陰陽、五臟六腑之本。冬至補腎,不單可以直達臟器,並且補而不燥。

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杜仲、懷牛膝、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黑芝麻、核桃、花生、腰果等,都是補腎常品。

2) 女人關:

除了脆弱的情關,女人還要面對每月生理上的不適,甚至生育大關。女性身體最缺的是血,最多的是鬱結。中醫稱之為血虛、肝鬱。如《素問.舉痛論》所說:「血虛則痛」,故女性與疼痛往往無法割席。比如:月經疼痛、腹痛、頭痛、腰痛等。寒冬氣血凝滯,更為這些痛癥雪上加霜。如何化解?

(1) 溫中健脾,生血通經。

脾為中土,生化並統攝血液。脾胃消化功能靠陽氣推動,不宜感受過多寒濕。故養脾首要忌食生冷,例如壽司、魚生、沙律、寒性菜果、冷飲、綠茶、導致腹瀉的減肥療法之類。同時,冬至後宜多吃溫土健脾之品,例如:當歸羊肉湯、花生蓮藕燉豬蹄、蓮子黨參淮山粥等,有助溫經養血。血行順暢,「通則不痛」。

(2) 氣血同源,養血更要加強補氣。

清代《醫宗必讀》提到:「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故此,血虛人士一定要在補血同時加入補氣之品,例如:黨參、白術、人參、黃芪等。女性月經及產後常用的八珍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便是氣血雙補的經典補劑。

另外,飲食當中的五穀,特別是一碗剛蒸好的白米飯,其補益效果不下於黨參、北芪。在當今以餸菜為主的飲食圈中,所謂的營養豐富,往往忽略了調補氣血的靈魂物質 ~ 五穀。

(3) 裙底春光明媚,冬來亦要慎藏。

雙下肢經絡概括了肝、膽、脾、胃、腎、膀胱,為人體先後天氣血之要塞。時下流行短裙、小褲衩,最容易使雙腿暴露寒氣當中,此寒氣可以直中肚腹及子宮。寒主收引,阻礙氣血正常流動,「不通則痛」,大部分婦科病癥:包括閉經、不孕、帶下、痛經等均與此關聯。冬來穿長褲或襪褲,保持下肢和暖,是最簡廉的調養方法。

3) 中風關:

《素問‧風論》言:「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風」有內風、外風之分,一般情況下可以出現如眩暈、抽搐,肢體震顫,麻木等癥狀。而「中風」一證,則指風邪入侵人體後,阻礙正常氣血流動引起的一系列癥狀。輕者,中經絡,表現為面神經疼痛、麻痹、癱瘓(只口眼歪斜)。重者,中臟腑,表現為意識模糊、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的肢體癱瘓、面癱、舌痿,甚至語言障礙等。

冬季是中風高發期,易感體質或曾經患者均需多加防護。

(1) 防風粥

防風,《名醫別錄》中稱為「屏風」,喻如屏障般抵禦風邪。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之潤劑」。隨臨床配伍,更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發汗,又能止汗。

驅邪發汗:蔥白防風粥(蔥白4-5條,防風3-5錢,白米)可加生薑適量。

固本止汗:黃芪防風粥(黃芪、防風各3-5錢,白米)可加白術3錢。

(2) 摩擦背俞穴,祛風強氣血。

「背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其不單治療五臟疾病,還兼治與臟氣關聯的筋骨、皮肉、九竅病癥,更能調整身體免疫力。其分佈整個背部,由督脈(後正中線)大椎穴起,雙側旁開1.5 寸,直抵腰骶部的白環俞(見圖)。

操作:以一條長度足夠雙手同時牽拉的毛巾,摩擦背部腧穴,使整個背部發熱,微微發汗為度。晨起鍛煉為佳。

4) 虛人關:

大部分敏感體質人士都可以稱為虛人。譬如:早晨起床後,噴嚏不斷、流涕不止,甚至鼻塞、頭痛,狀如感冒,一到午後或曬一陣子陽光,癥狀就會改善。此為「敏感」並非「感冒」,要辨識。

(1) 虛人胃腹虛,姜桂保平安。

薑,指生薑或者乾薑,生薑解表、止嘔、寧嗽;乾薑溫中理胃。

桂,指玉桂或名肉桂,其味辛甘,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效果。

脾胃敏感人士,冬季易患腹瀉或腸胃感冒、上吐下瀉。情況不嚴重者,沖一杯姜水,或玉桂煮水、玉桂粉泡水飲服。除此之外,注意飲食極為重要。冬季水果及蔬菜份量需適度減少,生冷食品更需忌諱,方能固養脾陽,肚腹平安。

(2) 虛人肺衛虛,保護頭肩頸。

睡覺期間身體屬于靜藏狀態,氣血行走緩慢,加上夜間寒氣偏盛,體虛人士最容易遭寒氣入侵。頭部乃諸陽匯集之地,睡時裹蓋頭部,有助溫陽驅寒,醒後自然少噴嚏、流涕。睡覺穿著帶領子的長袖睡衣,可以保護肩頸,更能預防肩周炎。

(3) 三九灸一灸,護陽很輕松。

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至後的「三九灸」可以加強及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由於冬季走腎脈,溫灸之力可達溫補腎陽,益肺健脾之功。無論是夏灸或冬灸,部位主要在背部腧穴,如上圖雙側1.5寸部位。可以有效調整臟氣,增加免疫力,減輕敏感癥狀。

5) 流感關:

南方冬季咋暖還寒,今年更是時而悶熱、時而濕冷,沒等開春,已經不少人羅患感冒。加上氣溫不足以殺除細菌及病毒,新年流感是一關。

(1) 晨起搓捂背部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使之發熱為度。(2) 山藥健脾胃,土旺正氣足。

張仲景曾言:「四季脾旺不受邪」,《素問.刺法論》亦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如何旺脾及加強正氣呢?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是補虛健脾第一味。

山藥又名落芍、薯蕷、延草、白藥子、野山豆、淮山藥等,以河南所產質量較佳,故習稱「懷山藥」。乾品善健脾養胃,鮮品善滋養脾陰。腹瀉時可用山藥磨粉加白米煮粥;唇口生瘡時可吃鮮品或生吃;脾胃極虛時可以燉豬肚、雞肉。

(3) 冬至清補兼施,減少胃腸積滯。

中醫問診,離不開某些尷尬問題,特別當問到二便情況,還包括其色、狀、頻率、放不放屁。偷笑之餘,我們決不能忽略這些生理狀況背後的意義,實質象徵人體氣機是否正常。二便正常,見證人體濁氣下降,氣機順暢。否則只進不出,體內濁氣橫逆,加上外環境冷熱不定,必先受病。

故此,對抗流感首要潔凈腸腑。《素問·五臟別論》言:「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胃腸均屬六腑,故必以通為用。冬天牛羊厚味補了一堆,若不經常吃點蘿蔔、白菜、蓮藕、山楂等通氣消滯食品,腸道積滯反而影響吸收,減弱身體免疫力。

作為養生,如《老子》所言:「人生大期 ,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寡欲、細語、少煩、不怒,可免卻身體上無謂的消耗,盡百歲不為奇。今天就把這枚長生藥轉送給您。

作為醫者,自覺應該心存正念,待人以誠,遇事不慌,言行安詳。這也是我2016年的新年祈願。

發佈於 飲食
By 2016-01-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