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台灣導彈防禦的最優方案

2022-09-04 15:19:06 最後更新日期:2022-09-05 16:53:01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maxr2編按:一名有軍官背景的KOL在大眾前胡扯飛彈命中率,不理會此人的算法錯到離譜了,就算講命中率,都要先講目標狀況如空速、是否在有效射程範圍等。(網絡圖片)

 

8月初,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展開大規模演訓,台軍退休將軍于北辰在台灣政論節目《新聞挖挖哇》中,針對台軍防禦解放軍的導彈,發表了「用三角函數發導彈」以及「1發導彈攔截率為70%,3發就是210%」的相關言論。此言一出,不出意料引來廣大網友的調侃,也引發了關於導彈攔截的話題。

ddg1805 5編按:基德級導彈驅逐艦在1980年代的區域防空處理能力實僅次於神盾系統(基線1構形),有能力應付一定的飽和攻擊能力,但攔截彈道導彈則只限於500公里以下及5馬赫以下,且攔截高度也不足。(圖片來自軍武狂人夢)

 

臣妾做不到啊!

自二次世界大戰中誕生了人類最早的導彈技術開始,如何攔截它就一直是各國軍隊研究的課題。目前全球的導彈攔截系統,按其發射的載體不同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陸基、海基和空基

于北辰在《新聞挖挖哇》節目中提到的就是陸基攔截,也就是以陸地導彈基地為發射平台的反導系統,陸基攔截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為成熟的導彈攔截方式,也是更適合台灣的方式。台灣現有的導彈攔截系統,以美國引進的「愛國者」導彈和台灣自研的「天弓」導彈為主。

海基攔截系統,主要部署於艦艇上,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全球範圍內的快速部署,在攔截潛射導彈時可做出快速反應。台灣海軍的艦艇中,只有「基德級(即台灣所稱的基隆級導彈驅逐艦)」勉強能做到海基攔截,只是「基德級」的雷達和導彈,要面對解放軍現代化的彈道導彈,也是「刀仔鋸大樹」有心無力。

空基攔截系統則是裝備在戰鬥機上的攔截系統,它可以對各種導彈進行攔截,具有反應快,攔截範圍廣的優勢。但也是技術要求最高的攔截手段,對於台灣空軍現有的實力,只能歎息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ddg11編按:2000年代初期萬眾矚目的空基雷射驗證機YAL-1,是一種上升階段的攔截手段,主要是用射程超過300公里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射擊上升中的彈道導彈。然而實驗過後仍發現其能量仍不足,且大氣狀況也嚴重影響其射程及照射時間,實用射擊距離大約只有100公里左右,機載激光「再次」被束之高閣。(網絡圖片)

 

現有的三段式攔截

目前世界各國對於導彈攔截,主要根據導彈的發射軌跡分為三個階段;上升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端攔截。

上升段是導彈從地面發射車、地下發射井或水下潛艇起飛,憑藉發動機的推力向上飛行的過程。從理論上講,導彈上升段攔截最容易實現,因為導彈在克服地球引力向上飛行的過程中,飛行速度不高且軌跡固定,同時刺殺發動機噴射出的高溫燃氣,也很容易被紅外探測裝置發現。而被擊落後的殘骸也是掉落在敵方領土上。

但上升段攔截實際上卻是最困難的,主要是攔截方要有預警衛星配合,而且這一階段也難以選擇有效的攔截手段。導彈一般會從一個國家的本土起飛,攔截方很難接近發射地點。因此對於上升段攔截最早提出有天基鐳射、機載鐳射攔截的方案等等,但是所以的這些方案至今仍受困於科技,發展並不成熟。

20 7編按:陸基神盾反導站(AEGIS ASHORE) 是一種重要的中段攔截手段。由於預算問題,美軍的陸基中段攔截最終沒有搞成,變成一種「純海基」部署。但為應付部分威脅方向(如東歐)是海軍沒能力觸及的內陸區域,故索性把神盾系統連SM-3反導導彈都裝到陸地上。(網絡圖片)

 

中段是指導彈飛出稠密大氣層,在空氣稀薄的外大氣層甚至更高的宇宙空間飛行的過程,陸基中段攔截比較現實。目前,各軍事大國都在研究和試驗中段反導技術,其作戰效能突出。但來襲導彈進入中段飛行後,助推段的發動機已脫離,只剩下彈頭在飛行,由於體積變小,需要高性能大型相控陣雷達才能發現和跟蹤。且來襲導彈會釋放誘餌和變軌,攔截最大的難題是目標跟蹤和識別技術門檻很高。

Production of編按:雖然資金不足,俄國仍非常重視反導系統的開發工作,圖左為PL-19 Nudol一種長程中段攔截導彈58R6,射程可能超過2000公里,圖右相信是S-500防空系統中的末段攔截彈77N6,雖說末段,但射程仍有500公里以上。(網絡圖片)

 

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面對高速飛行的導彈,攔截彈也需要相應的高速度。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發動機關機速度,關機速度越快,攔截彈覆蓋範圍越廣、動能越大。同時在導彈和攔截彈相對飛來時,攔截視窗一閃而逝,為此,科研人員在攔截彈的戰鬥部上,安裝有多個小型姿態調整發動機,用於短距離機動,以便將目標納入殺傷範圍。中段反導對整個反導作戰技術要求很高,如果沒有過硬的軍事技術,很難有效對敵方發射的中遠端彈道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攔截。

末段是指來襲彈頭在重力作用下再次進入大氣層,並再次回到地面的飛行過程。末段攔截是對來襲導彈突破中段攔截後實施的再次攔截,以增加攔截概率。來襲導彈在末段飛行時只剩下彈頭,由於高度不斷降低,勢能不斷轉化成動能,彈頭速度越來越快,直至空氣阻力和重力平衡。而攔截彈從地面起飛,幾乎迎著彈頭飛行,相對速度很快,如同電光火石之間。末段攔截的難度仍然很大,只是由於末段飛行的彈頭會與空氣摩擦生熱,攔截彈往往也採取紅外制導方式。因此,發現來襲彈頭並不困難,難點是如何準確撞上去。

ddg11A編按:美軍的末端反導基於攔截方式及高度的不同,又「被迫」要分成兩個部分-THAAD因為裝備高靈敏度紅外線導引頭進行直接撞擊,而這種彈頭要在04公里以上高度才能開始運作,故更低高度的最末端攔截,還是要留給愛國者3型負責。(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目前,用於末端攔截的反導系統主要有美國的「薩德」反導系統、「愛國者-3」防空反導系統、以色列的「箭-2」反導系統和「俄羅斯S-300V」系列防空反導系統等。末段攔截彈可以採用破片殺傷式戰鬥部或通過直接碰撞殺傷來襲的彈頭,例如,「愛國者-3」反導系統的攔截彈採用的是直接碰撞動能殺傷戰鬥部,要求制導精度高;俄羅斯的「S-300V」等攔截彈採用的是破片定向殺傷戰鬥部,

 ddg11B編按: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算是射程最遠的反導系統,達5500公里,但原初目標只是對付朝鮮當時仍在研發的舊式洲際彈道導彈,其系統相當龐大,導彈需要部署在亞拉斯加並進行井射部署。(網絡圖片)

 

灣攔截系統的長與短

那麼上述三種攔截方式哪種更適合台灣?首先上升段攔截雖然效果是最好的,但就連美國現在也做不到,台灣根本沒辦法深入大陸去完成對導彈上升段的攔截。

中段攔截從資料和實驗上來看美國是可以做到的,但台灣能嗎?我們簡單看看美國兩大導彈防禦系統;NMD(National Missile Defence System,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TMD(Theatre Missile Defence System,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這兩者的區別是,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才是「戰略彈道導彈」,由NMD防禦;所有威脅不到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都屬於「戰區彈道導彈」,是TMD的防禦範疇。

1 USS Fi編按:美軍很早就想將預警雷達放在近地軌道上,用來偵測彈道導彈,不過因為重量太巨大,似乎2030年代都未必能成事。60年代後期他們一直以DSP系列(右圖)紅外戰略預警衛星作為偵測彈道導彈發射及升空的熱訊號,最新型的BLK 5到今天仍然是主力之一;新世代的SBIRS甚至還分成高軌(左圖)及低軌(中圖)兩型,分別負責大範圍預警及較精確追蹤的任務。(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連結3)

 

先看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它是由5大部分組成的,即預警衛星、改進的預警雷達、地基雷達、地基攔截彈和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NMD全部組成是:2處發射陣地、3個指揮中心、5個通信中繼站、15部雷達、30顆衛星、64個地下發射井和64枚攔截導彈系統。NMD系統耗資巨大,美國本土也就打造了一套,根本不可能賣給台灣,何況台灣也出不起購買的價錢。

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美國1993年提出的,其前提是認為冷戰後「戰區彈道導彈」在第三世界國家中迅速擴散,並已成為美國前沿部隊及海外盟友面臨的主要威脅。

maxresdefault 16編按:美俄兩國的反導系統有些不同,美國的反導計劃可是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攔截系統,但基本做到目標資訊共享;俄軍則一方面是一整個反彈道系統下有多種攔截彈(如專職反導的A235系統),另一方面是一種多合一多用途防空系統的其中一個子系統,例如S-500防空系統其實就是S-400防空系統再加入具備末段攔截功能的77N6攔截彈構成。(網絡圖片)

 

TMD系統主要有三種主要策略:一是在來襲導彈發射前偵察到並將其摧毀;二是在來襲導彈發射升空時將其摧毀;三是在來襲導彈飛行途中或重回大氣層時予以攔截摧毀。前兩種並不適合台灣,而對於第三種TMD的設想由低層防禦和高層防禦兩部分組成。高層防禦設想包括陸軍「戰區高空區域防禦」(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系統、「海軍戰區防禦體系」(Navy Theater Wide, NTW)、空軍「助推段防禦」(Boost-Phase Intercept, BPI)。這幾套攔截系統確實能構築立體的防禦體系,不過現在台灣還沒有形成如此防禦體系。低層防禦設想包括「愛國者-3」(PAC-3)、「擴大的中程防空系統」(MEADS)、「海軍區域防禦」(NAD)系統,這其中「愛國者」導彈台灣是有的。

1 USS Fitzgerald編按:基於地理因素及部署便利性,美軍的中段導彈防禦全都仰賴海軍,這是其最大優勢,不過近年艦況下降及出勤率減少,也對部署造成一定影響。(圖片來自美國海軍)

 

目前對於台灣來說,能夠採取的只有陸基低層防禦攔截這一條路,不過儘管台灣擁有數量不菲的「愛國者」和「天弓」導彈,但是在預警雷達、指揮系統方面欠缺的太多。比如使用美國的「鋪路爪」雷達監控解放軍演訓發射的導彈,明顯就漏報了數量,如果實戰這將是台灣防空系統的滅頂之災。

若「天弓」導彈的攔截率真如於北辰所說是70%,則實力不容小覷,但三個70%等於210%攔截率?看來於少將的數學功課確實有必要回爐重修,正確的做法應該是1-(1-0.7)³=97.3%。當然,97.3%的攔截率也很高,但關鍵還是要追蹤得到來襲的導彈。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9-0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