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朱姆沃爾特「類」部署亞太 美國海軍面對大問題?

2022-09-24 22:34:47 最後更新日期:2022-09-26 10:04:13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thumb2 uss zumwalt ddg 1000 destroyer battleship united states navy2020年初駛入某港灣的朱姆‧沃爾特號。事實上到現時為止本艦編制上仍歸入水面作戰發展第一中隊(Surface Development Squadron 1)。(網絡圖片)

 

9月20日,衛星照片拍到美軍最新式隱身導彈驅逐艦朱姆‧沃爾特號(台譯﹕松華特號, USS Zumwalt (DDG-1000)),泊在關島海軍基地。網絡軍事雜誌THE DRIVE-WARZONE曾就此詢問美國海軍當局,他們最初未有公開是否進行外洋部署,不過第七艦隊的官方Twitter則公開了該艦在關島上的情況,並指這次是這艘軍艦服役6年來離原母港最遠的地方。由於航行至關島,該艦編制上也被納入第七艦隊的責任區並編入第15驅逐艦戰隊(第七艦隊的主要水面艦隻部隊)。海軍官方及後則公開指這只是隔入艦隊的整合性測試,以測試該艦與艦隊指揮系統及其他艦隻的協助作戰能力,嚴格來說不算外洋部署

無論如何,今次是本艦六年來第一次「類」海外部署,之前本艦一直在做測試工作,尤其測試包括電推在內的各類型子系統(朱姆可是二戰後第一艘美軍全電推水面艦),但大部分時間其實只在美國東西岸的沿海溜躂著。這裏還不包括服役後那次動力系統嚴重故障並斷電的歷史……

595726第7艦隊官方Twitter對朱姆沃爾特號進入關島的介紹。左圖海軍衛值班人員後方的是沿著兩舷佈置的、比MK-41稍大的MK-57垂發。(圖片來自連結)

 

本艦事實上是美國海軍全隱身艦的第一個償試,內傾設計和複合材料主上層結構,加上大幅簡潔外形,使整體RCS截面績只相當於一般驅逐艦的1/50。當然,根據雷達截面績公式看來,實際探測距離極限大約縮減40%左右,美國海軍CSBA 分析中心的分析員Bryan Clark即曾指出本艦的隱身能力似乎不如當初預期。不過削弱RCS的內傾船身設計及相應較闊的水下結構,加上1.4萬噸排水量,卻也提供該艦更佳的航行穩性及更小的橫搖,這也是官兵們(尤其是受夠神盾巡洋艦橫搖過大的官兵們)所普遍歡迎的。另方面,基於電力供應已成為未來海軍艦艇的先進性指標,其全電推系統也讓艦身有更大改進空間及測試更多「吃電」的裝備。

lcs16 launch2作為朱姆沃爾特級艦的指揮官,最抱憾的可能是見到一大堆原本聽其指揮,卻大半無法進行部署的LCS窩在軍港內無所事事.......(網絡圖片) 

 

現時本艦的作戰準備已與當初設想相去甚遠:戰略上,由於瀕海作戰的設想沒能實現,所屬的瀕海作戰群發展並不算成功,LCS的多用途模組發展失敗以及該級艦自身的問題,令出勤率低兼需經常維修,無法形成戰力,作為瀕海戰鬥群中心指揮任務的巨型驅逐艦在地位上變得相當尷尬——沒有船可以給它指揮或支援了。

ddg1000 2020 2編按:圖片可見,中間大四方型但和艦體同顏色的是原本VSR / SPY-4長程警戒雷達的天線預留口。其他和艦體同顏色的淺坑,都是停止發展的部分天線的預留位置。(圖片來自軍武狂人夢)

 

但更要命的當然是本艦在研發上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缺錢、主系統問題、子系統研發失敗。本艦原作為斯普魯恩斯及反潛 / 陸攻驅逐艦的代艦,本來有29艘的訂單,可在設計之時適逢反恐戰爭爆發,大量國防開支要調往作戰用,同期美軍不單研發DDG-1000,LCS兩級艦、福特級和海軍型F-35工程、維珍尼亞級的初期建造工作都在搶奪有限的國防開支,結果DDG-1000比起更重要的福特級和「看起來」更易達成目標的LCS面前輸了,量產計劃由29艘一直降到最後只有三艘。這不但令本艦價格進一步攀升,達50億美元,產量大減也直接影響其他方案,例如本艦的雷達規格需要縮減,原本可以成為首艘整合式雙波段雷達系統的搭載艦(包括長程廣域搜索雷達(VSR)和多功能雷達(MFR)),但因為VSR最後最消,加上部分天線也取消研發或放棄平板天線嵌入式設計(改回普通天線),結果艦橋舷牆上也留下了很多淺坑之餘,也出現了原本沒有的長波衛通天線、資料鏈天線與小型主桅。

 C9nlLTuUQAAgTQq現時本艦使用的AN/SPY-3雷達,就是MFR的正式編號。至於被取消的VSF,就只有3部安裝在福特號上(左圖航海艦橋下的大平板),這也是美軍現時唯一裝備的整合式雙波段雷達系統。由於美軍普遍水面艦都是以SPY-1系列雷達(及後會陸續更換成AMDR),SPY-3只會裝備數艘戰艦與航母,加上作戰系統並不完全相通,本艦即使改裝後都只擁有有限區域防空能力。若要改裝SPY-1或日後的AMDR,不是不可能,但因為原有指管平台出現時還未有AMDR這回事,整合上耗費的金額不會低,美國海軍願不願意改也是問題。(圖片來自連結1片段截圖)

 

 

148朱姆沃爾特別這位置原本置入MK-3 57MM機砲的隱身版,但為省錢起見卻變成裝備LCS的30MM MK-46機砲連同其彈艙結構。(圖片來自連結1)

 

除電子系統外,火力亦大不如前,之前已提過原本最重要武裝的AGS對陸支援艦砲因為產量太少而放棄發展,已生產砲管只有六門且專用導引砲彈數量不足也太昂貴,也得不到技術維修支援;原本用來對陸支援的短程砲兵短程導彈ALAM也放棄不發展,甚至原本能成為空陸兩用的最內層近逼防砲的MK-3 57MM快砲也取消裝備,換成兩台基本只有對船艇功能的MK-46 30mm機砲(亦即近迫防空工作完全交給ESSM導彈)。除了具試驗艦的性質外,本艦尷尬在於,除戰斧外基本已失去陸上支援能力,現時只想當於具有早伯克級早期型基礎防空能力,單價卻也是其三倍的90-2000年代水平防空艦。

US Navy Zumwalt Class Destroyer CPS Hypersonic MissileH I Sutton預想的朱姆沃爾特號改裝後發射CPS極超音速滑翔陸攻導彈的結構圖。需要留意的是AGS 155MM砲看來非常有機會全廢,並也加裝發射筒。(圖片來自NAVAL NEWS)

 

本艦大量使用新技術也讓入役後的適應時間大幅延長,當中電推的故障更令本艦「癱瘓」長達數個月。事後調查是推進軸及推進電機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失效,潤滑油也有滲漏問題;另一艘同型艦也發現引擎渦輪葉片受損,加上大量子系統需要調查測試,導致該艦入役後相當長時間都在進行系統評估,直至今天才有第一艘艦進行「類」海外部署的工作(嚴格來說,這方面的艦隊協同試驗以前未做過,因為該艦一直作為實驗艦,幾乎沒跟隨任何艦艇一同行動),第一次真正海外部署都不知要等到何時了,甚至有一個可能:大概要特本艦裝備極音速武器的改裝工作完成(最快也要2025-26年),才有機會真正海外部署了。

FT 9 19 22由USNI艦隊追縱頁面可見到現時美軍大部分時間都只能維持2-3艘核動力航母及4艘左右的LHD在航 / 海外部署(包括在外國的美軍港口 / 基地保養)。適航艦艇的減少對美軍的全球部署影響極大。

 

後記:後勤能量削弱美國海軍執勤能力?

除技術跨度太大及戰略形勢大變,美國海軍也面對新艦艇常出故障導致遲遲無法進行部署的問題,9月20日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維護主任比爾·格林少將(Bill Greene)更向媒體透露海軍的維修問題—2022財年結束時,海軍預計只能完成36%的水面艦艇維護工作,明顯低於去年的44%。目前只有41艘水面艦艇可供使用,另有大約100多艘正在維修或維護 / 等候進塢中(現時美國海軍只有165艘水面作戰艦,其餘24艘有可能是在進行適航或部署評估的新艦艇,包括多艘遲遲無法部署的LCS)。

5957265023 b4010cdae4 b2010年代諾福克海軍基地的照片,附近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也是大量美國海軍第二艦隊艦艇的聚集地。近年美軍大量聚積軍艦待修似乎已成慣例。(圖片來自美國海軍連結2)

 

若參照USNI最新的艦隊追蹤網站顯示,這41艘中大約只有2個航空母艦攻擊群CSG及4艘兩棲登陸艦或其作戰群可進行部署(福特也在航西太西洋巡航),但似乎只是日常的測試評估)。似乎大部分艦隻都是困在港內「待修」。

美國海軍維修能力的惡化可以有幾個方面,一來民用造船修船廠的數量已大幅減少,而軍港的維修能力也不能有效應付大量艦艇;二來持續十多年的反恐戰爭也吃掉大量可用於海軍後勤投資的資金,也惡化海軍幾個中心的修船能力;個別發生嚴重事故的艦艇(如早前被撞重損的驅逐艦)或維修出現阻滯的艦艇(如林肯號航母)更長期佔用船塢,阻礙了後續維修工作。

 thum美軍軍艦銹跡斑斑,似乎也和維修能量下降有間接的關係。(圖片來自連結)

 

現時愈來愈多人(相當大部分其實是美國人)批抨美國海軍在航艦艦身銹跡斑斑,不成體統,硬拗者則反指銹跡是戰鬥力的表現,但無論是批判者還是維護者,都沒有 / 沒興趣歸根究底。事實上,大量銹跡除了和美國海軍最近十年一直招不滿人、無多餘人手清理船身外,更可能和塢期極度緊張,沒時間入塢全面保養有關。而且這不但影響外觀,也影響船上儀器的妥善率,事實上可大可小。

這問題其實也出現在70年代海軍大膨漲後的蘇聯紅海軍上,儘管雙方的背景不同。蘇聯主要問題是先天造船修船能量不夠,在大擴充時代也沒有足夠資金投放到維修護理能量這個先天缺陷上,結果蘇聯海軍一輪大爆兵後,1985年以後的在航率就開始大幅下滑。前事為師,不可不忘啦。

02177007蘇聯海軍在80年代中期艦艇數達到高峰,但出航率卻跌至蘇聯海軍新低,艦艇一年隨時都不會開動兩三次,擠在港內的情況十分常見。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9-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