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石琪﹕《新胡不歸》《穆桂英掛帥》婆媳恩怨之惡性循環

2023-02-28 16:14:34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302272《新胡不歸》《穆桂英掛帥》 宣傳海報

家婆與媳婦的關係向來有恩有怨。——恩深義重就情如母女,甚至比親生母女更密切。——但彼此像冤家仇人的情況亦常見,文藝作品就顯然描寫婆媳「怨恨」多過「恩情」,這情况在中華傳統尤其顯著。

創作於南北朝(公元 420 - 589 )的《孔雀東南飛》,被稱為中國第一首叙事長詩:描述東漢的焦仲卿與妻子劉蘭芝相愛,但焦母不喜歡這媳婦,驅逐回娘家。娘家安排蘭芝改嫁,她投水自殺而死,焦仲卿獲悉後亦自縊殉情。

宋代 (公元 960 - 1279 )才子陸游的原配愛妻唐婉,也被陸母迫令離異。陸游念念不忘,後來寫下著名的《釵頭鳳‧紅酥手》詞和兩首《沈園》詩,傳誦至今。——近代最著名例子,是傳聞清末慈禧太后把光緒皇心愛的珍妃投入井中殺死。

婆媳相怨,世界各地都有,兒子往往成為夾心人,左右為難。大家知道西方流行一條「抵死」選擇題:沉船遇難,兒子應該搶救母親還是搶救妻子呢? 現代英國戴安娜王妃,也盛傳與家婆英女王積怨甚深。

當然,中式與西式頗有分別。西方兒子結婚後通常自立門戶,較少與父母同住,妻子的媽媽反而常來探望指點,女婿受不住,故此西方弄出很多笑話惡搞岳母。——中華傳統重孝,兒子娶妻除了傳宗接代,侍奉公婆亦是媳婦重大責任。特別是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的守寡母親,難免會有「控制狂」,因此「做人新抱甚艱難」!媳婦受氣捱苦,等到兒子長大娶妻,也可能報復式對待新抱,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近期看了彭美施出品/策劃、尹飛燕擔任藝術總監的新編粵劇《新胡不歸》,正是中式傳統「家婆鬥家嫂」的典型。較年輕一代 可能認為劇情老土陳舊,事實上今日華人家庭多數西化現代化,少了婆媳惡性循環。不過仍有兩代同住、三代四代同堂,婆媳間口和心不和的情况繼續發生。

上網查查,正牌粵劇《胡不歸》首演於1939年,是薛覺先、上海妹、半日安主演的名作,馮志芬 (1907 - 1962) 編撰。曾經盛傳故事改編日本小說《不如歸》,有人駁斥此說失實。

無論如何,《胡不歸》劇情人物十分中式,當年華人家庭普遍有婆媳問題,立刻成為熱門名劇。其中幾首名曲是馮志芬 傳世佳作:[慰妻]之「情惆悵,意淒涼,枕冷鴛鴦憐錦帳,巫雲鎖斷翡翠衾寒」、「心又喜心又慌,何幸今宵會我郎」;[哭墳]之「胡不歸,胡不歸,傷心人似杜鵑啼,人間慘問今何世,淚枯成血喚句好嬌妻」等,都是經典,很多名家唱過,不是粵曲迷也會聽過。

今次《新胡不歸》並非全新創作,而是根據1966年 陳寶珠 + 蕭芳芳《七彩胡不歸》電影,由李廷𩆨再編成粵劇,並向這部舊片致敬。——我不知道薛覺先「覺先聲劇團」1939 年原版《胡不歸》怎樣,青春版 <<七彩胡不歸>> 情節大概相差不遠,照例大唱[慰妻][哭墳]等名曲,只是過場幕後合唱改用 1960 年代流行的黃梅調,其他都是粵曲。最大特色是「青春版」由當時粵語片兩大青春玉女主演:陳寶珠反串做男主角文萍生,蕭芳芳演妻子顰娘,薛家燕演丫環,家婆是譚蘭卿。

《七彩胡不歸》導演李鐵,是粵語片多產多元名家,拍過寫實經典《危樓春曉》,以及任白波 (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主演唐滌生粵劇戲寶《蝶影紅梨記》和《紫釵記》的黑白電影版。——1970 年代他繼續導演青春版粵劇片,拍出龍劍笙、梅雪詩等「雛鳳鳴」新秀主演的《三笑姻緣》和《紫釵記》很受歡迎,然後才由吳宇森導演龍劍笙、梅雪詩的青春版《帝女花》賣座電影。其實李鐵先後拍過三部《紫釵記》,另一部是潮劇片。
現在彭美施搞粵劇亦致力提拔年輕新秀:《新胡不歸》由王志良演文萍生,梁非同演顰娘,都扮相漂亮,亦都能文能武。——劇情很簡單,新抱顰娘被誣肺癆,家婆千方百計把她隔離、迫走。兒子萍生參軍出征回來,驚悉愛妻已死,於是悲痛哭墳。其實顰娘未死,亦無肺癆,只是傷風感冒吧了,終於大團圓結局。

目前粵劇新秀甚多,逐漸出人頭地:王志良、梁非同是其中兩位,當然都有繼續磨煉的進步空間,亦要接受競爭和挑戰。——越來越老練的梁煒康,今次反串飾演家婆,妙在頗有爆肚式幽默,並非一味惡死。

回顧起來,舊時與「婆媳問題」有關的香港片甚多。我看過認為最佳之作,是1954年秦劍導演的時裝黑白粵語片《家家戶戶》,紅線女、張瑛、黃曼梨主演,十分寫實感人。這三位演員1956年在吳回導演的《原野》也合演夫妻和家婆,此片改編曹禺著名話劇,其中婆媳仇恨很激烈,正式主角是吳楚帆飾演到來尋仇的逃犯。1980 年代內地導演凌子風亦拍了《原野》,劉曉慶演女主角。

妙在鄧碧雲演出大量舊粵語片,片目中有《做人新抱甚艱難》,還有《扭紋新抱惡家姑》,顧名思義,後者大概把「婆媳鬥法」喜劇化搞笑。

日前我亦看了「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來港演出的《穆桂英掛帥》,原來劇情也與婆媳有關,正好順便談談。

《穆桂英掛帥》是傳統老戲,話說宋朝又有外患,退隱回鄉的穆桂英不願再出征賣命,因為楊家男將幾乎都已為國捐軀,朝廷仍然昏君奸臣當道。但楊家老祖宗佘太君堅持愛國盡忠,讓孫媳穆桂英的少年兒女楊文廣、楊金花上京,比武得勝,代媽媽獲得帥印。——穆桂英要拒絕,更不想兒女去打仗送死,然而在「家婆之家婆」佘太君壓力下,終於重披戰衣,五十三歲掛帥上陣作戰。

可見穆桂英雖然是絕代英雌,然而「超級家婆」佘太君更權威,人到中年的穆桂英必須聽命,沒有自主權。

台上由該劇團的團長劉莉沙飾演穆桂英,她文戲武戲都有台型,高音歌喉出色,其他角色亦充分表現「梆子戲」的高亢激昂調子。但坦白說,我不喜歡這老戲,主要因為穆桂英活在佘太君陰影之下,失色失威了。

而且此劇宣揚無論朝廷怎樣昏庸無道,也要誓死忠君愛國,太一面倒了。實際上,中華自古有打倒暴君的革命精神,儒家亦不贊成盲忠盲從,《孟子》就說,討伐殘暴的紂王合理,「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君主無道便失去做君主的資格。

在《楊家將》故事中,虛構的穆桂英有神奇武功,又有獨立個性。她原是不受朝廷管治的穆柯寨山大王的天之驕女;她戲弄手下敗將楊宗保,妙在自由戀愛與他結婚。——去年年尾 彭美施的《武俠》折子戲之[楊宗保魂斷金山],就先演楊宗保(梁兆明)與穆桂英(林穎施)不打不相識,結成妙趣姻緣。後演結婚生兒後,中年楊宗保出征西夏,戰死沙場,很悲壯。

可是穆桂英歸順宋朝,嫁入楊家後,似乎失去自由自主,完全聽命於佘太君。——《穆桂英掛帥》也出現楊宗保,但全無性格,亦全無他與穆桂英夫妻感情的描寫;子女楊文廣、楊金花也好像與他無關,楊家一切由祖母佘太君話事。——雖然此劇表揚女性保家衛國,然而威權集中於佘太君身上,其他男女都無自主權。

中華傳統最注重忠孝,又以男性君權父權至上。微妙的是,由於男性往往比女性早死,就導致老祖母經常成為一家之主:《楊家將》的佘太君、《紅樓夢》的賈老夫人和無數家庭的家婆都是這樣。有時國家政權也落在太后之手,歷史上皇帝年幼,太后垂簾聽政的事例甚多,慈禧太后正是家事國事都由她獨斷獨行。——總之無論是男是女,專制獨裁都有問題。

再說穆桂英,五十三歲掛帥出征得勝之後,楊家主權仍在佘太君之手。然後孫兒楊宗保也戰死,到了《楊門女將》故事發生的時候,年已百歲的佘太君親自掛帥,領導穆桂英等十二寡婦出征。推算起來,那時穆桂英大概六十歲了(戲曲和影視上的《楊門女將》,都把她的形象年輕化),仍然受「家婆的家婆」指揮,是否很可憐?

我少年時曾一看再看京劇電影《楊門女將 》(1960),很喜歡,覺得穆桂英很威風。現在反思一下,穆桂英或許寧願在戰場出生入死(據說舊小說中她最後勇戰而死),也好過永遠被佘太君壓在頭上!——而佘太君七八個兒子都熱心上戰場,除了愛國,是否也寧願戰死,不願被老母管制呢?他們多數陣亡,不死的有一個被擒做了番邦駙馬,一個出家為僧,總之脫離了老母,反而逍遙自在。

這些反思是我觀看《穆桂英掛帥》後深感不滿而想到的,可能完全不符合主流見解。——根本上,《楊家將》傳奇故事是自由創作,人物情節大多數虛構,充滿悲情,是否在「國仇」之外也有「家恨」呢?觀看者大可各有感想,自由判斷,亦值得進行「不同角度的心理分析」。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2-28

手機分享本文: